濛濛細雨,一縷梅香
梅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它以冰清玉潔的品格,傲霜鬥雪的精神,也以其暗香盈袖的氣韻和素艷高雅的風姿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在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為其它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
早在3000多年前,古書上就有關於梅花的記載,《書經》云:「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呵,原來在最早的記錄中,梅子是用作調味品的。民以食為天,看來半點都不假呢)。《詩經·周南》雲:「摽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到了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藝梅、賞梅、詠梅之風更盛,「梅於是時始以花聞天下」(南宋楊萬里《和梅詩序》)。《金陵志》載:宋武帝(即劉裕,公元420一422年在位)女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效之。此時文人詠梅、寫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鮑照有《梅花落》詩,梁代的蕭綱(簡文帝)有《梅花賦》,何遜有《揚州法曹梅花盛開》等詩,陰鏗有《詠雪裡梅》等詩,陳代的蘇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詠梅之作。
隋(581一618年)、唐(618一907年)至五代(902一963年),是藝梅漸盛時期。唐代名臣宋璟作《梅花賦》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贊語。而李(白) 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詠梅名詩。
宋元四百年(960一1368年),是我國古代藝梅的興盛時期。此際梅詩、梅文固多佳作,梅畫、梅書亦脫穎而出,盛極一時。宋代梅詩特別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別出「梅花」為一類。詠梅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鶴,號稱「梅妻鶴子」。其梅花詩詞甚多,而「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的詩句,更是傳神佳句。再如北宋的蘇軾、秦觀、王安石等,南宋的陸遊、陳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詩詞傳世。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畫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畫、詩,皆遠近聞名。趙孟俯、楊維楨、謝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詩詠梅。
明代詠梅之風有增無減,楊慎、焦宏、高啟、唐寅諸名家,俱有梅花詩;徐渭、姚淶、劉基等,則均有梅花文賦。清朝詠梅的書、文、畫亦不勝枚舉,「揚州八怪」中,以詠梅、畫梅著稱者不乏其人。而金農、李方贗等,則更以善於畫梅而名揚四海。
往期「治癒系音樂」


TAG:復雅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