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很火的幼兒檢查早就不讓做了,醫院還在收你的錢!
相信大家在帶寶寶去體檢的時候,一定有做過這項檢查
對,這項檢查的名字就叫「微量元素檢查」,不管是體檢、看病還是打疫苗,這項檢查好像是「必選」項,到哪都能看到它。
很多媽媽們迷迷糊糊的就給做了,畢竟這是「醫生說的啊!」
那麼這個「微量元素」到底有多必要呢?四年多以前國家就不讓做啦!
其中明文規定:
「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對違規開展兒童微量元素檢測的醫療機構,依法依規處理」
可是為什麼「微量元素」檢查不僅沒有禁止,近幾年還愈發的火熱起來呢?
還不是因為錢。微量元素檢測的費用通常在50~160元左右,具體價格根據醫院的等級以及檢測設備來決定。
可能這個價格並不高,但是作為一項常規檢查項目,這日積月累的也是一筆相當可觀的盈利了。
那麼這個微量元素檢測效果怎麼樣?準不準確呢?可以說……沒意義。
因為微量元素主要檢測的就是:
鈣(Ca)
鈣在人體內屬於常量元素,只不過對寶寶很重要,所以往往一併列入微量元素檢查中。
人體中的鈣99%存在骨骼和牙齒中(骨骼鈣),餘下的1%存在於軟組織、細胞外液和血液中(醫學稱混溶鈣池)。
血液中的鈣往往不足體內總鈣量1%,所以通過指血或靜脈血化驗來判斷人體缺鈣是不準確的。
退一步講,就算血鈣不足時,骨骼中大部分的鈣可以隨時遊離出來以補充血鈣的不足,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所以缺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鐵(Fe)
人體內的鐵分為儲存鐵和功能鐵。儲存鐵存在於肝臟、網狀內皮細胞和骨髓中。
大多數功能鐵是以血紅素蛋白質的形式存在,如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許多酶也含有鐵。所以通過血清鐵反映全身鐵的營養狀況也是不可取的。
鋅(Zn)
目前營養學界對於鋅的營養評價的指標至今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6個月內的嬰兒從母乳或者配方奶中獲取的鋅足以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6個月後添加輔食了,吃一些富含鋅的食品(貝殼類海產品、動物內臟、乾果類、穀類胚芽、麥麩、山核桃)加之規定的奶量(母乳或配方奶),因此不會發生缺鋅的現象。
銅(Cu)
只有5%~10%銅分布在血液中,況且銅存在於太多的食物中,你想缺人家銅還不願意呢。
著名兒科醫生崔玉濤說:
現在大家希望通過微量元素檢測評價兒童體內營養素狀況,這是一個誤區。
由於鈣、鋅、鐵等元素的生理效應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檢測微量元素根本沒有意義。特別是檢測頭髮更沒任何科學道理。
末梢血檢測,不能保證取血時不被組織液稀釋,所以連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
即使是靜脈取血獲得的微量元素值,也只是血液水平,不代表相應組織內的含量。比如鈣質主要沉著於骨骼,血鈣水平不代表骨骼內鈣質水平,如果是維生素D攝入不足,即使血鈣水平足夠,仍會出現佝僂病。
鐵主要分布於紅細胞內,參與血紅蛋白攜氧,而血液檢測出的是血清遊離鐵水平,不代表紅細胞內狀況。銅則主要儲存在肝臟。
多數情況下,不明就裡的媽媽們在醫院這樣的環境裡面對醫生的「權威」,是不敢「吭聲」的。
但是就這麼被「坑」,也太憋屈了。那我們該如何維持優雅的姿勢,又讓醫生們不好發作呢?
也許可以學學這個媽媽:


TAG:滿月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