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你卻不能理解你?真正原因在這裡

愛你卻不能理解你?真正原因在這裡

這是母系媽媽第18篇原創發布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奢侈。——聖.埃克蘇佩里《人的大地》

前言

大多數的新晉父母在孕期都會有無限的遐想,滿懷欣喜地迎接家庭的新生命的到來,對於孩子的到來抱有理想化的憧憬。而當孩子真正到來,父母們發現並非如此順利。

孩子降生以後,他們很快就被日常的種種束縛和孩子的各種反應弄得手足無措,經濟壓力,家庭矛盾,工作煩惱,還有一大堆倫理建議,都會在親子關係中造成傷害。

成人與兒童關係中的困境

當年輕的母親降生了嬰兒,會經歷一個情緒脆弱的階段,醫學上稱「圍產期抑鬱」。雖然持續的時間只有幾天,而年輕的母親在面對一個需求如此之多的嬰兒,她的精神臨近崩潰,哭泣,發抖,迷茫,無力,心累。她坦言:「我實在搞不懂他,吃喝拉撒都要哭,還有無休止亂七八糟的問題,我已經好久好久沒能好好睡一覺了。」

確實如此,剛剛經歷過分娩的痛苦,還沒能來得及好好休息,就需要日以繼夜的照顧孩子。而父親的困惑,較之與母親有所不同,從來沒有照顧過嬰兒的父親,要承受家庭經濟的壓力,有些還要處理一些家庭矛盾,更重要的是要面對情緒多變的妻子。夫妻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妻子的關愛轉向孩子,丈夫經常性感覺被忽視和被拋棄。如果伴侶之間原本感情堅固,這段時間會正常度過,如果並不是那麼融洽,可能會造成關係緊張甚至破裂。

年輕的母親無論是工作還是全職帶孩子,都會有強烈的愧疚感

開放二胎以後,中國的產後帶薪休假增加了將近兩個月,但是對於嬰兒和母親來說,還是遠遠不夠。大多數年輕媽媽在休完產假會重新投身工作,寶寶的需求並不會因為母親工作的繁忙而減少,反而會增多,工作的壓力也不會讓母親忘記照顧孩子,反而會讓她們對孩子更加依戀和摯愛,尤其是時常出差的媽媽,跟孩子分離對於她來說是一種撕裂和折磨。而留在家裡照顧孩子的媽媽,逐漸會對長時間對著孩子感到厭煩,長期呆在家裡會讓她們真正抑鬱,或者會對辛苦賺錢的丈夫感到愧疚,這無疑也是一種痛苦。

在這個問題的討論上,很難有標準答案。取決於家庭環境,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取決於生活的不同選擇,取決於工作的意義,取決於家庭的經濟情況。

在不得不照顧孩子的情況下,家庭經濟狀況又比較緊張,媽媽可以選擇一些時間彈性強的工作,縮減家庭生活開支,這無疑需要強大的內心力量。

在家庭和工作間找到平衡,悉心照料孩子,必須由父親和母親共同承擔

現在的父母少有時間跟孩子交流,這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工作的繁忙和疲憊,回到家還要準備晚餐和整理家務,父母都很少有時間跟孩子心平氣和地交流。現在的電子產品日新月異,逐漸代替了父母的陪伴。缺乏足夠與孩子交流的時間,不利於建立真正有質量的親子關係,這使得同在一個屋檐下的孩子和父母建立相互理解的關係會更加困難。

&大部分成年人對兒童情緒情感成熟的步驟知之甚少

你也許了解孩子什麼時候翻身,什麼時候學爬,什麼時候換牙,而對於他的行為方式,情緒情感的需求並不了解。

&過多的主張

二胎開放以後,關於育兒,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過多的育兒主張使年輕的父母更加迷茫。雖然給建議的人是一片好意,而他們並沒有跟孩子一起生活,對孩子的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父母在學習育兒知識的同時需要結合孩子的實際需求,切忌盲目生搬硬套。

&尊重孩子的實際需求

在孩子的進食和作息這個問題上,很多父母沒少頭疼,在交織了社會習慣、文化習俗還有父母意願以後,孩子似乎忘記自己是否確實餓了和困了,逐漸變成了「有一種餓是媽媽覺得我餓」的尷尬局面。

&父母孤立無援時,需要自己的時間留白

絕大多數父母都是努力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這樣需要的時間精力也會讓父母喪失很多獨立思考的時間。第一次做父母,很多事情都會迷茫和惶恐,勇敢去面對,把自己的困惑說出來或者讓其他人照顧孩子一兩天自己出外放鬆一下,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教育。

如何建立理想型的關係?和孩子一起共情

心理諮詢的第一步就是諮詢者要將內心的情緒情感向諮詢師表達出來,諮詢師需要耐心地傾聽。人類在生命之初直到最後一口氣,都是渴望被愛和被傾聽,以本初的內心被接納。孩子更是如此,每個孩子都渴望與爸爸媽媽建立一種充滿愛的關係。

共情和同情截然不同,共情是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而同情是遷就,希望給對方帶來益處的願望。一心想給他人帶去舒適,而並沒有產生共情,是很多誤會和衝突的來源。

共情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與他人共情首先要學會自我共情,欣然接受我們自身內在的各個方面,包括高興,快樂,悲傷,痛苦,憤怒,擔憂等。不管自己是否喜歡,承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急於反抗和改變,而是關注和傾聽。

在共情關係中,雙方都花時間表達自己和善意傾聽,不帶任何批判和批評,傾訴的那個人,在被傾聽和被理解過程中得到滿足,內心世界容易得到平和和安靜,這樣非常有利於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成人與兒童交流的例子

&小美,六歲,對她母親說:「你從來不聽我說話。」

小美實際上希望母親能夠傾聽她,她的母親每次都沒有聽懂她「你好煩啊,就知道發脾氣,我什麼時候不聽你說話。」媽媽的回答是有責備語氣,導致小美不再想表達自己。如果媽媽換一種表達方式:「你是不是不高興了呢,你要我聽你說話,那麼我做完家務我留下專門的時間聽你說話好嗎?」這樣會不會更有利一些呢?

&小康,兩歲,爸爸說:「你這個不聽話的孩子,馬上把玩具熊還給哥哥,那個不是你的!」小康哭喊著,把玩具熊放進自己的書包里,他對爸爸很憤怒。如果爸爸能夠說:「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熊,但是這個玩具熊是哥哥的,爸爸給你另外買一個可以嗎?」這樣會不會有利於父子關係的拉近呢?

&媽媽說:「你總是亂扔東西,我天天跟著你的尾巴後面收拾,現在馬上給我放好!」孩子只會繼續干他自己的事情,對媽媽說話的語氣很反感。如果媽媽說:「家裡天天一塌糊塗的讓我很難受,孩子我們一起來收拾一下好嗎?」我相信孩子會很樂意跟媽媽一塊收拾玩具。

以上三個例子,第一種說話方式都是帶有責備和抱怨,相互的關係會惡化和陷入僵局,第二種說話方式首先進入的是一種共情模式,說話的人先說自己,表達感受,對方沒有覺得被責備所以更願意聽從和接受。

下一次親子交流的時候,我們試試改變一下表達方式,先聽聽孩子的聲音。

母系媽媽由容易肥和多多媽媽共同主理,為您提供科學靠譜的母乳餵養,嬰幼兒照顧知識,以及國內外前沿親子陪伴以及教育理念。

容易肥:base廣州,母乳餵養推廣者,中藥師,二胎媽媽,創意工作者

多多媽媽:base廣州,家有過敏男寶一枚,出國留學工作者,執業藥師在考。

歡迎關注「母系媽媽」公眾號,也歡迎加多多媽媽微信,註明「入群」,拉你加入母系媽媽討論群。

育兒路上一起,不孤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系媽媽 的精彩文章:

TAG:母系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