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軍東征大事記

紅軍東征大事記

紅軍東征大事記

(山西)

1936

2月20日晚八時,東征戰役正式發起。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沿黃河西岸北起綏德縣溝口,南迄清澗縣河口長達百餘公里的黃河防線上奮起強渡,一舉摧毀閻錫山苦心經營的東岸防線,相繼突入山西。

2月21日紅一軍團在中陽縣王家坪登岸後,直搗三交,殲敵一營,接著佔領留譽。

紅十五軍團在石樓的轉角、辛關和永和的永和關、咀頭等地登岸後,向義牒、石樓前進。

毛澤東於本日中午到達河口,寫信給楊立三同志,就有關渡河及後勤工作做了重要指示。當晚毛主席駐於高傑村。

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李克農前往洛川與張學良、王以哲

商談聯合抗日事項。

同日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發布了《關於召集全國抗日救國代表大會通知》。嚴正聲明:「為了響應全國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與中國抗日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特組織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河東征,抗日討逆。」

2月22日毛主席率紅軍總部渡過黃河,駐於義牒附近之留村。

閻錫山一面急電南京國民政府,請求速派陸、空部隊入晉增援;一面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調集所能抽調之晉軍7個師,分別組成4個縱隊、南北兩個團,以全力堵截紅軍東進去路。

2月23日 毛主席率紅軍總部抵達石樓張家塌(塔)村,致電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首長,目前的基本方針是創立呂梁山區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宣傳抗曰,組建地方蘇維埃政權。

同日 蔣介石下令從洛陽、潼關、徐州及隴海路等國防

要地抽調重兵入晉增援。

2月24日紅軍總部在石樓西衛召開重要會議,就宣傳發動群眾,開展地方工作,擴紅籌款等問題作了指示。發出了爭取在山西建立抗日根據地的訓令。

閻錫山將負責石樓、中陽一帶河防的晉軍二七旅旅長溫玉如撤職留任,以振飭晉軍士氣。

2月25日紅一軍團於關上設伏,全殲增援中陽的晉軍獨二旅第四團和炮兵連。

紅十五軍團在隰縣蓬門一帶全殲增援石樓的晉軍六十九師二三旅四五團一營敵軍,敵營長及官兵200餘人被俘。

2月2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在當日第一版發表了《擁護陝甘紅軍的東征,為抗日討逆奮鬥到底》的評論。

閻錫山在太原綏靖公署召集徐永昌、朱綬光、楊愛源、周岱等舉行「剿共」會議,商討對付紅軍辦法。

2月28日閻錫山下令:從本日起給晉軍士兵每人每月增餉四元五角,各級軍官也分別有所增加。

3月1日駐並日武官和田由並赴平,與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及其它日軍首腦商討對付紅軍的辦法。

3月2日閻錫山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配合入晉中央軍對紅軍發起總攻。

同日 毛澤東移駐石樓縣李家塌村,簽發了《中國人民 紅軍抗日先鋒軍布告》。

3月5日山西省政府頒布《查禁共黨人晉辦法》,在沿河各縣及鄰省邊界派員設卡,檢查入晉行人。

宋哲元在北平召集秦德純等商討防共辦法,決定派二十九軍一部赴晉增援。

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李克農,將洛川會談結果電告中 央,中央表示同意,並要李克農前往河東彙報詳細情況。

3月6日閻錫山下令山西全省一律戒嚴,命令將一切共產黨嫌疑犯及同情紅軍者一律就地槍決。

同日 南京國民黨政府大員,親日派頭子何應欽奉蔣介 石指令,飛到太原,與閻錫山商討「剿共」大計,決定先派 六師中央大軍和部分空軍入晉增援。

3月7日晉軍各部遵照閻錫山的「總攻」命令,向紅軍發起攻擊。

3月8日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陳中孚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商討「防共」問題,決定派二十九軍得力部隊在冀察晉交界地,扼險駐防,防堵紅軍東進抗日。

3月上旬 紅一軍團和十五軍團結集於兌九峪以西大麥郊、雙池、郭家掌等地,準備東出兌九峪、直逼同蒲路。毛澤東、彭德懷等也相繼到達大麥郊地區,於3月5日前後召開了大麥郊會議,具體研究和部署了兌九峪戰鬥。

蔣介石的六師中央軍分三路入晉增援。

3月9日至3月10日兌九峪戰鬥正式打響。紅一軍團、十五軍團主力在毛澤東、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全部投入戰鬥,閻錫山的晉軍也在總指揮楊愛源的指揮下投入三個縱隊、十五個團的兵力,戰況十分激烈。紅軍殲敵兩團後,主動撤出戰鬥。

3月12日紅軍總部在孝義縣郭家掌(今屬交口縣)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同志在會議上作了形勢與任務的報告。總政治部主任楊尚昆作了擴紅的專題報告。會議著重研究了擴紅、籌款與創建河東根據地的問題,並具體部署了下一步的軍事行動,決定將東征紅軍分為左、中、右三路大軍,開始新的戰略行動。

3月13日華北日軍召開首腦會議,「對人晉紅軍決定採取一切可能辦法」,以維持「東亞和平及華北秩序」。

3月15日日本駐華使館武官磯谷飛往北平會晤宋哲元,具體擬定協助閻錫山阻攔紅軍東進的方略、部署。

3月16日東征紅軍遵照郭家掌會議決定,兵分三路,轉戰山西:十五軍團為左路軍,北上太原;一軍團為右路軍,揮師南下;總部特務團為中路軍轉戰晉西。

3月17日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七十八師進至靈石以兩,佯攻靈石之姚家山,掩護一軍團突同蒲路,揮師南下。

3月18日紅十五軍團從文殊垣出發,一舉突破敵人的汾河堡壘線,進佔義棠車站。

一軍團主力從雙池鎮以東地區乘虛而出,直插靈石以南 富家灘一帶,佔領南關車站,紅四師、八十一師進至洪洞、 趙城,紅二師一部進至臨汾,一部分抵達襄陵。

3月19日十五軍團經汾陽城東演武鎮等地,抵達冀村、盡善村(今杏花村)一帶宿營,開展地方工作,其先頭部隊二二三團連夜襲擊文水縣城,未克。

中路軍由雙池附近開始向康城、石口附近轉移。

3月23日紅二師抵達襄陵,發起攻城戰鬥。

紅一軍團各部分駐於霍縣、汾西、洪洞、趙城、襄陵等 縣廣大村鎮,積極開展擴紅、籌款和地方工作。

紅十五軍團在交城縣雙龍鎮、岔口鎮一帶進行休整,並 開展地方工作,除縣城外,全縣村莊幾乎全被紅軍佔領。

中路軍在隰縣水頭鎮與閻軍陶、陳、馬旅展開激戰。

3月24日紅十五軍團一部進抵古交、陽曲,一部進抵西銘、王封。

3月25日十五軍團七十五師一部襲擊晉祠,騎兵連游擊到太原附近。

3月26日紅十五軍團從岔口鎮出發,當晚到達婁煩鎮宿營。

3月20日至3月27日中共中央在孝義縣上賢村、隰縣石口村(今屬交口縣),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晉西會議),全面討論了政治、軍事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方面的問題。

3月27日閻軍劉光斗旅、陳長捷旅抵達石樓,圍城紅軍撤至馬門庄,東、西衛、孟家塔一帶,與敵展開激烈戰鬥。

紅十五軍團自古交、婁煩轉進至嵐縣,並發起攻城戰鬥。蔣介石委陳誠為「剿共」第一路總指揮,指揮入晉中央軍,負責晉南、晉東南及同蒲南段「剿共」事宜,以楊愛源為第二路總指揮,指揮晉軍各部及商震所部呂、宋二師,負責晉西及婁煩一帶「剿共」事宜。

蔣介石決定在開封召集「剿共」軍事會議,電令閻錫山、張學良、宋哲元等屆時到會。

3月28日毛主席率紅軍總部由石樓營房村進入永和縣趙家溝村,連續發出十餘份電報,全面落實「晉西會議」的決議。

3月30日紅十五軍團由嵐縣進入興縣二十里鋪,先頭部隊抵達興縣城下。同日,手槍團也奉命單獨行動到黑峪口及保德方面,以掩護紅二十八軍渡河。

3月31日紅二十八軍於夜間發起渡河戰鬥,由陝北沙峁頭下船,在興縣羅峪口靠岸登陸,於次日拂曉時分佔領羅峪口。

紅十五軍團前衛部隊在興縣曹家坡重挫晉軍二七旅,浮敵官兵300餘名。

同日 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多田駿與冀察綏靖主任宋哲元秘密簽署了《華北防共協定》,「共同協力從事遏制和防止一切共產主義的行為」。

本月末 嘉康傑等人在中條山組織中條山暴動,有力地配合了東征紅軍。

4月1日紅軍攻克襄陵城。

同日 紅一軍團某部分兵東進,抵達安澤、古縣一帶,兵鋒直指上黨。

4月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中國抗日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聯署發布宣言,號召全國同胞一致奮起,抗日討逆,響應與擁護紅軍東征。

紅二十八軍與十五軍團在白文鎮勝利會師。

4月6日晉軍李生達、楊效歐及傅存懷等十餘團之眾進攻白文,企圖圍殲紅軍。十五軍團與二十八軍於凌晨從白文鎮出發,繞山間小路進至方山圪洞鎮地區。

毛澤東、彭德懷致電張學良、王以哲,通知前往參加延 安談判的紅軍代表周恩來、李克農一行的出發時間,接洽地 點及會談要點。

4月9日周恩來副主席和李克農在延安和張學良、王以哲將軍舉行談判,共商抗日救國大計。

蔣介石由漢口飛太原準備召集軍事會議布置「剿共」軍事。

4月10日張學良奉命飛抵太原參加「剿共」軍事會議。在此期間,張學良將延安會談情況告訴了閻錫山,請閻贊助他實行「停止內戰,逼蔣抗日」的策略。

4月12日紅十五軍團在中陽縣三角庄、大石頭村、師庄一帶重創晉軍六十六師一九六旅三九二團,該團團長郭登瀛及官兵400餘人均被俘虜。

同日 紅二十八軍接到總部命令,單獨行動,向離石以南黃河沿岸地區進擊,並相機攻佔三交鎮。

4月14日紅一軍團紅二師五團一部攻佔侯馬,切斷了南同蒲的交通,阻止了沿同蒲路北上增援的蔣介石中央軍。

同日,紅二十八軍向中陽縣三交鎮發起攻擊,軍長劉志丹同志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紅十五軍團各部到達大麥郊地區進行休整,將部隊擴編為七十三、七十五、七十八三個師。

4月15日為貫徹黨中央避免內戰、回師西渡的決議,周恩來於本日寫信給楊立三,就有關作好後方工作迎接主力回師的一系列後勤準備工作,作了周詳的布置。

4月中旬 為避免大規模內戰的爆發,黨中央決定收縮兵力,轉戰晉西。紅一軍團主力先後由襄陵、稷山、侯馬、新絳、河津等地逐步西移,十五軍團和中路軍也同時向西移動。

為擊退尾追之敵,紅一軍團先後在大寧縣上、下南村和隰縣午城、東皮條灣一帶重創敵軍。

4月16日紅一師攻破吉縣縣城,活捉縣長璩象咸。

4月17日周恩來再次寫信給李文楷、楊立三,布置有關迎接主力回師的事宜。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與偽滿洲國建立外交關係,委派周樹模為駐「滿」公使。

4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增兵華北,將原來的「輪換制」改成「永駐制」,華北駐屯軍司令官也升格為由天皇親自任命的「親補職」,華北日軍兵力由4000人左右增至8000餘人。

4月20日前後毛澤東、周恩來和彭德懷分別寫信給閻錫山、趙戴文、楊效歐等人,重申了我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希望閻錫山集團和紅軍就聯合抗日的問題達成協議。

毛澤東還在康城接見了被俘的晉軍團長郭登瀛,請他向閻錫山轉達我軍東進抗日的三個條件。

4月22日周恩來親筆寫信給張學良將軍,闡明了我黨願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前提下,實行「聯蔣抗日」或「逼蔣抗日」的主張,希望他恪守延安會談的原則,為建立和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貢獻。

劉志丹烈士遺體運叫瓦窯堡後,中央各機關團體、各界人士於本日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

4月25日毛澤東率紅軍總部從康城出發,第二次進入永和縣境。

中共中央向全國各黨派、各團體發出了《為創立全國各黨派的抗日人民陣線宣言》,提出了六條共同綱領。

紅一軍團、十五軍團相繼抵達黃河岸邊進行回師西渡的準備工作。

4月27日毛主席召集所有軍團長以上的幹部在永和縣桑壁鎮前龍百腰村召開了重要的軍事會議,全面安排了回師西渡的戰役;

毛主席和彭總致電各紅軍部隊軍團首長,和留守陝北的張聞天等,正式下達回師西渡的命令。

4月底 周恩來召集蘇區各縣縣委書記會議,具體部署了迎接主力回師的有關事項,並於「紅五月」前夕作了《東征勝利與我們》的報告。

5月1日彭德懷致信張雲逸、楊立三、宋裕和等,令之立即組織渡河指揮團,張為正,楊、宋為副,做好兩岸掩護陣地的構築、渡河工具和水手工人的組織、渡河地點的選定等技術性準備工作。

5月2日至5月5日 紅一方面軍主力由紅三十軍掩護,分批經清水關、鐵羅關等處渡過黃河,回師河西。之後各部分別進至延安、延川、永坪地區休整。紅軍東征,歷時75天,消滅國軍7個團,俘敵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支4000餘支,炮20餘門,擴充紅軍8000餘人,籌款30多萬元,並迫使「進剿」陝北的晉綏軍撤回山西,鞏固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東部地區。東征還宣傳了紅軍的抗日主張,在全國造成了廣泛影響。

5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即「回師通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