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72.406分!浙大助力縣醫院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這背後又有怎樣的「特殊情緣」?
浙江大學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探索建立高水平醫療聯合體,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醫聯體模式下專家下沉,浙大如何「激活」基層醫院的醫教研?一起來看!
論文被拒稿率高達96.3%的「高冷」權威國際頂尖期刊相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常駐北侖區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喬建軍攜手浙大臨床醫學畢業生、北侖皮膚科醫生斯子翔,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臨床醫學類綜合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簡稱NEJM)上刊登了題為《馬爾尼菲藍狀菌感染》(Talaromyces marneffei Infection)的論文。
一篇縣級醫院走出來的國際頂尖水平論文
一個「真假難辨」的病例引發的智慧探索
一段9年幫扶埋下的深深伏筆……
背後有哪些精彩的故事,一起來看~
「九死一生」,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相中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有多牛?創刊於1812年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人類歷史上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醫學期刊。2016年,它的影響因子為72.406分,高居全球臨床醫學雜誌首位,遠超《柳葉刀》(IF47.831)、《美國醫學會雜誌》(IF 44.405)和《英國醫學雜誌》(IF 20.785)。能在上面發表論文是無數醫生的夢想。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然而,作為一本「高冷有格調」的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病例的拒稿率高達96.3%。要想通過專業評審嚴苛的層層審核殊為不易,說是「九死一生」,絲毫不為過。即便是國內最頂尖的大醫院、高校及科研單位,能成功「亮相」雜誌的也屈指可數。據了解,浙江省目前僅有三篇論文刊登在NEJM上。
喬建軍團隊圍繞臨床中發現的一例「馬爾尼菲藍狀菌」感染開展診斷與治療研究。在經歷與編輯十餘輪的互動、修改,反覆推敲每一句話、每一處細節後,論文最終邁過高難度係數的門檻,成功實現突圍。
「火眼金睛」,病症難辨考驗醫生實力
2016年11月,醫院皮膚科門診來了一位皮疹布滿頭面部、軀幹、四肢的患者,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伴隨發熱。這樣的癥狀很容易被診斷為水痘,患者自訴按照水痘治療已半個多月,癥狀反而加重了。
喬建軍博士和斯子翔醫生
當時接診的斯子翔察覺這背後似乎有些不尋常,請了經驗豐富的喬建軍前去會診。在查體和詢問病史後,喬建軍排除了水痘的可能性,並為患者做了皮膚活檢和組織真菌培養。通過比對DNA序列,真相終於大白,患者被確診為馬爾尼菲藍狀菌感染。經過對症治療,約兩周後,患者痊癒。
斯子翔醫生
馬爾尼菲藍狀菌到底是何方神聖?對這一病例的研究有何意義?喬建軍科普道,馬爾尼菲藍狀菌是一種雙相真菌,該菌引起的感染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我國的廣東、廣西、香港,印度東北部等地區,易感人群主要是獲得性或先天性免疫缺陷者,臨床表現包括發熱、體重下降、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異常等,文獻報道死亡率高達10-33%。
現實中,浙江地區發生馬爾尼菲藍狀菌感染的案例很少。門診發現病例後,喬建軍立刻指導當地團隊開展臨床診療,並注意收集資料和及時隨訪。在保證病例完整的同時,團隊還完成了一張漂亮的真菌銀染色切片,被期刊編輯部贊為「非常具有臨床指導意義」。
馬爾尼菲藍狀菌在顯微鏡下的照片
「全心下沉」,省城專家以基層為家
第一次收到NEJM編輯部希望進一步修改論文的反饋郵件是怎樣的心情?第一作者斯子翔表示,自己幾乎不敢置信。他坦言,作為一名基層皮膚科醫生,敢於向國際頂級醫學雜誌投稿,得益於北侖區人民醫院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醫聯體合作模式下的有利環境。
而該文的通訊作者喬建軍,正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沉至北侖區人民醫院的優秀青年代表。在他之前,北侖區人民醫院皮膚科一直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重點幫扶的特色學科之一,目前就有2位常駐學科帶頭人。他們的到來,給整個皮膚科團隊帶來了醫教研融合的思維變革。
喬建軍博士
科研薄弱是縣級醫院面臨的「瓶頸」。喬建軍於2016年8月開始常駐北侖區人民醫院,立足基層醫院特點,他在做好科室管理和臨床工作的同時,帶領同事積極開展臨床科研工作。為了提升團隊成員的臨床診療與研究能力,他特地引進了寧波地區首台真菌熒光鏡檢顯微鏡和手持式皮膚鏡,開設了毛髮疾病、皮膚外科、痤瘡、醫學美容等多個皮膚專科門診。
「我們來了之後,醫生的診病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原來一些手術可能要去寧波、杭州、上海等城市做,現在我們本地都可以解決了。」喬建軍說,「另外,原來很多醫生認為無法在基層醫院開展的,比如國外期刊發文、申報科研課題等,現在經過思想上的調整,他們變得敢於去嘗試,試了之後發現很多事是可以實現的。」
根據2016年服務能力數據顯示,北侖區人民醫院皮膚科頭面部皮膚惡性腫瘤手術量比2015年增加了10倍。隨著皮膚活檢的深入開展,疑難皮膚病診斷的準確率和治癒率也有明顯提高。皮膚科團隊一年來獲廳局級課題2項,發表SCI論文1篇,在《中華皮膚科雜誌》報道病例3篇。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的影響下,皮膚科團隊敢於嘗試「觸碰」NEJM這樣的國際頂級醫學期刊。
喬建軍博士為北侖區人民醫院的患者診療
對於喬建軍而言,一周近五天常駐基層,無愧崗位,卻也有著對家庭的深深虧欠感。對自己的工作給予極大理解和支持的家人,是喬建軍堅實的後盾,而他亦逐漸把傾注無數心血的北侖當做自己的另一個家園。
「連體連心」,9年幫扶激活基層醫療
在北侖區人民醫院,像喬建軍這樣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專家,目前有30多位。
依託於2008年建立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與北侖區人民醫院託管合作模式,跟隨醫改9年的步伐,專家們全心全意下沉,把派駐工作當事業,努力「激活」基層醫教研,讓當地百姓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
省級管理、技術專家下沉「輸血」,作用力還直接體現在人才「造血」上。在專家的帶動下,北侖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成長加速,人才梯隊結構日趨合理,職工從2008年的668人增加到1232人,其中高級職稱專家174人,比例從託管前的 5.4%上升到2016年的14.2%。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兩位常駐專家與北侖區人民醫院皮膚科團隊合影
「在醫聯體實踐中,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快速提升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根據當地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醫院實際情況派人,而最主要的是把原有隊伍的造血功能打造起來。北侖的實踐告訴我們,這種做法是成功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王偉林教授說。
北侖區人民醫院腎內科副主任吳復泉說自己就是專家下沉後受益最大的醫生之一,「專家的指導不僅限於醫療技術方面,還包括前沿治療理念、良好學習習慣和人文關懷精神,這些都是醫生必備素質」。2016年,吳復泉當選為省級學會的腎臟病分會常委。
醫聯體,「連體」更要「連心」。通過9年合作幫扶,北侖區人民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已於2013年晉級為三級乙等綜合醫院。在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醫院的門診均次費用、住院均次費用則一直控制在寧波市同級醫院最低水平,儘可能讓看病的百姓獲得實惠。
北侖區人民醫院
區域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老百姓也用「腳」為專家團隊的付出進行了「投票」。近些年,當地患者外出就診比例逐年下降,以新農合患者外地就醫為例,外流率從2008年的46.37%下降到為2016年25.3%。患者就醫滿意度滿意度持續上升,甚至還有不少省內外患者慕名而來……
文字記者:金云云、葉飄
圖片由北侖區人民醫院提供
今日編輯:施樂媛


※美到窒息!這位捧走美國國家地理年度攝影大獎的浙大人,用鏡頭定格「詩與遠方」!
TAG:浙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