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13篇 我與清華的淵源,十八杆子打著了

第13篇 我與清華的淵源,十八杆子打著了

我的文章被《清華人》轉載過,這也算是我與清華的淵源。

那篇文章叫做《洗去浮躁,得沉靜》,是季羨林先生《我這一生》的一篇讀後感。

那個暑期在家裡安安靜靜讀了幾本書,這是其中一本,寫的讀後感開學後被學校的姚老師推薦給《中國教育報》,一經推薦即被編輯相中,準備發在《中國教育報》的「教師書房」專欄。這對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過了幾天,又收到《清華人》雜誌一位編輯的電話,說我登載在《中國教育報》上的文章《洗去浮躁,得沉靜》符合《清華人》的選文標準,準備予以轉載,需要徵得作者本人的同意。我當然同意,沒有反對的道理。就這樣我的這篇小文又光榮地登上了《清華人》,算是我與清華的淵源。

我當然知道作為一介中學教師,想攀上與清華的關係,談何容易,即使我想搭載季羨林老先生這倘快車,依然是十八杆子也打不著的。因著《無問西東》這部電影,清華再一次聚焦了人們歆羨的目光,我忝著臉把這段經歷講出來,各位看官就當個故事聽聽,姑且滿足一下我這顆附庸風雅的心。

我在那篇文章中劈頭就是一句:我對季羨林先生始終懷有敬畏。

解讀先生身上的風範——

「清華其神,北大其魂」八個字,成為解讀季羨林的鑰匙。「清新俊逸」、「沉鬱頓挫」,清華4年苦讀、北大長達半個世紀的執教經歷,使這兩種風範在他身上水乳交融。

從先生身上獲得啟發——

「我自己覺得,桂冠去掉,裡面還不是一堆朽木,還是有頗為堅實的東西的。」季先生在昭告天下:他頭頂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頂桂冠都比不上那些「堅實的東西」。我尤其欣賞這一句話,它實在、自信;它不是任誰都敢說得出口的,必得有厚實的底蘊作基礎——那是近一個世紀的人生底蘊、等身的著作以及求實的精神。「做學問,搜集資料,我一向主張要有一種『涸澤而漁』的勁頭。不能貪圖省力、打馬虎眼。」即使在他生活異常艱苦、人生異常寂寞的時候,依然選擇做學問。「耐得寂寞」一說用在季老身上可謂名副其實。當下,「耐得寂寞」恐怕正是我們晚輩身上最缺乏的定力。在大師的精神感召下,作為教師,我無形中對自己的學生也多了一絲「苛刻」。看到不認真完成作業又欲矇混過關的學生,我在感到心痛的同時,腦中會立刻閃現出季老在書中所提的那位嚴謹的德國教授對學生進行口試的故事。

我就此正告學生:「一個人也許不夠聰明,甚至可以不夠勤奮,但你不可以不誠實。」我希望他們都能記住這一節課,在將來的求學之路上凡事都做到實事求是。

儘管季先生並不諱言天資和機遇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他的勤奮又何嘗不令我們小輩汗顏?他的筆耕不輟又何嘗不值得我們認真效仿?他坦承自己有一點學習語言的天賦,以他這樣的天賦,仍幾近一個世紀如一日地孜孜矻矻,而我等愚鈍之人,有何道理來投機取巧呢?在我今後的人生中,無他,唯「勤勉」二字。

1

高曉松,這位「胖的有才華,油膩的有自信」的中年大叔,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雷達專業,大三的時候發現自己不適合做科學家,於是選擇退學,原來是清華肄業。

但高曉松每每以清華人自居,因為就算是清華肄業,渾身散發的還都是那清華人的精氣神兒。退一萬步講,單從其家庭背景看,身上流淌的儘是清華人的血液,也不足為奇了。

高曉松的外公張維,深圳大學創辦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外婆陸士嘉,北京航空學院籌建者之一,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學生和中國籍留學生。

高曉松的外舅公施今墨,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改革家;舅舅張克潛,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兼博導。

高曉松的父親高立人,清華大學教授;母親張克群,清華大學畢業,師從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和建築教育家。

不管怎麼說,說高曉松是一個有格調的清華人,沒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就是高曉松那清華畢業的媽對他說的。

知乎上,一名清華人說,我希望人們認識到更多像我一樣,普通的、文藝的、二逼的、奇奇怪怪的、靠譜的、不靠譜的,清華人。

其實何謂靠譜,何謂不靠譜?高曉松正是以他的看似不靠譜的退學,日後證明著他是一個靠譜的清華人;而梁植似乎以他看似極為靠譜的清華法律本科、清華金融碩士、清華新聞傳媒博士的身份,向奇葩說的三位大咖提問「我將來適合做什麼」,這不明擺著要向世人證明他這是有多麼地不靠譜,結結實實打了清華的臉。這應該是高曉松怒懟梁植的原因。

2

高曉松怒懟清華男。

在《奇葩說》節目中,清華男梁植說自己擁有法律、金融、新聞傳播三項清華學歷,但現在為畢業做什麼而苦惱,希望三位導師支招。

高曉松直言自己知道梁植是目前清華在校最優秀的學生之一,但對於一個名校生,對國家、社會沒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糾結在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實在有失清華高材生的身份。

清華隔壁的北大,有位老教授提出大學裡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說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是形容這些轉變中的精英,他們尚且享受部分的精英特權,但同時正急於去掉自己的精英責任。

梁植的困惑,也許正代表了很多清華人的困惑,一邊背負著情懷,一邊渴望著麵包。一個是精緻的大學生,一個是有格調的清華人。

高曉松對梁植的憤怒,不如說是傳統觀念里的「精英」,對正接受了個人主義處在轉變中的「精英」的憤怒。

《易經》與清華校訓之中有自然均衡的東方智慧:自強不息之餘,勿忘厚德載物。

知乎上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我很認可。

3

對《無問西東》這部電影,忍不住還想絮叨幾句

好多細節值得玩味。就拿沈光耀的母親來說,米雪演繹得極好,大家族的風範盡顯無疑。分寸拿捏得簡直不能再到位,不愧香港TVB視後。

用粵語對兒子說的那一番話也在情在理:「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

當然這也都是編劇的用心。最後,當剛失去丈夫又失去獨子的沈母,一個人孤苦伶仃地站在三代五將的牌匾之下的時候,那個深明大義的堅強的慈母形象完美呈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鹿特丹女王店De Bijenkorf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