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一種傷害,叫做強迫孩子打招呼

有一種傷害,叫做強迫孩子打招呼

GIF

/01

每逢節假日,不少家長們都會帶著孩子走親訪友,當然就免不了需要讓孩子打招呼這一日常禮節;

一般在這個時候,大部分家長們都是半引導半強迫的拉著孩子問候,不怕生的孩子還能順著大人,挨個叫著叔叔阿姨的,而那些個性比較敏感怕生的孩子則會抿著嘴,縮到家長後面,硬是不開口。

這種情況多半是有點尷尬的,特別是孩子的家長,會覺得沒有面子,感覺是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於是急躁的家長就會責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禮貌呢?我不是之前教過你嗎?見到人要打招呼的,快,快點喊阿姨(叔叔)好........」

直到孩子半推半終於從嘴巴里說出「阿姨好(叔叔好)」這幾個字時,家長才露出笑容,滿意的對著孩子說:「這就對了嘛,要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當然還有一些特別怕生的孩子,不管父母怎麼「引導」,就是不喊人,甚至還會拚命拽著爸爸媽媽的手往後拉,試圖逃離這個場面。

粗暴一點的家長便又會大聲責備孩子沒禮貌,不喊人,再也不帶你出來之類的話,

但大部分家長還是會為了緩解這尷尬的場面,跳過這一步驟,直接開啟寒暄的話題,不過話題的開端多少也是要為剛才的情況稍微解釋一下的,

比如:「這孩子在家可愛說話了,一見人就這樣,也不知道咋回事...」然後才迅速轉移話鋒:「上次和你說的那事,你覺得怎麼樣....」

/02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孩子在幼兒園上學和放學的時候都會不斷的和同伴問好和告別,比如:「你好,請,謝謝,明天見....」

這些不就是我們教導孩子要講禮貌的其中一部分嗎?

所以那些責備孩子不講禮貌的家長要好好反省一下了,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懂禮貌的。

事實上呢,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就已經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中,發展出了社交能力,然後到了小學中學還會變的越來越複雜(比如贈送禮物,交換信件,聊微信,甚至使用關係進行聯合和孤立同伴的行為等等)。

可以說,大多數孩子在社交能力的發展其實是高過我們父母的想像的。

而之所以讓孩子給他二大爺三大姑打招呼的時候是那個一副要死要活的樣子,是因為他和他們不熟,關係還沒到那個份上,

不同於成人的那種熟練的「禮節性社交」能力,能夠迅速的對一個陌生人做出友善的問好,孩子還沒有發展出這樣的能力,對於任何非直接養育者都是會感到陌生的,也就是說,除了每天和自己共同生活的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其他人都是陌生人;

所以你突然帶他去見一個從未見過面的七大姑八大姨,對一個還處於依照本能學習人類社會生活模式階段的孩子來說,緊張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你還硬要孩子主動問好時,實在是一件很較勁的事情。

再加上你的責備,對於孩子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03

被責備時,孩子感受到的是無盡的羞愧,他會覺得自己不好,自己嘴巴不甜,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做好,讓大人失望了。

更何況,這種感覺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大人毫不留情的揪出來的,這對孩子的自尊心是極大的打擊。

有時候在想,為什麼有些家長總是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地當眾責備身高不及他們一半的小小孩呢?

想來想去,原因只有一點,在他們小的時候,自尊心也被無視了,所以長大了的他們,也看不見孩子的自尊心,看不見站在巨人叢里的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也看不見他的羞愧和挫敗,

所以也覺得孩子那小小的身軀里,沒有太多感覺,也沒有自尊,於是才會當眾數落孩子的不是,並自詡為這樣是在「教孩子」。

的確,當眾責備數落孩子,教育孩子的責任是盡到了,警告孩子的目的也達成了,離「好孩子」的目標也是越來越近了。

但這種言語打擊的方式直接攻擊的是孩子的個人自尊,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渺小,一無是處,無法正視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會去正視他人的情緒和感受,讓孩子陷入情緒傷害的惡性循環中無法掙脫。

/04

所以,因為打招呼這一件小事就和孩子上綱上線實在是不明智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給孩子足夠充分的心理準備,具體有以下3個步驟。

首先,提前做好溝通

在要去拜訪親朋好友的前一天就和孩子溝通好,明天要去xx家,可以順便介紹一下他家的基本情況,在哪裡,是媽媽的誰誰誰,

最好是找一些和孩子有關的生活細節進行溝通,如他們家也有一個和你一樣大的小朋友,他有一個和你一樣的火車玩具等等,這些信息都有助於孩子提前做好心理準備迎接這個要見面的陌生人。

其次,見面的時候也要鄭重的向孩子介紹對方身份

見面了,就向孩子正式介紹一下,比如:「涵涵,這是周阿姨,周阿姨是媽媽的朋友...」那麼孩子就會有一種熟悉感,「媽媽的朋友」這個介紹也會拉近孩子的心理距離。

最後,給予孩子緩衝的時間

孩子遇到陌生人,進入陌生的環境,都會自己先觀察一下,比如,他是如何和媽媽(爸爸)交流的,他是如何和自己打招呼的(很多時候,我們大人應該先和孩子打招呼,讓他看到我們對他是友善的,孩子才會放鬆下來),

等孩子確認了這一切是安全的,就會融入到這個環鏡中,迅速打成一片,據我觀察,大部分孩子都是那種一開始扭扭捏捏到最後走的時候都是哭著鬧著不想走的;

當然,每個孩子考察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有些長,有些短,家長無需強迫,只需要給孩子創造放鬆的環境就行。

總之,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按照一定的發展規律進行的,與人交往的能力也不是靠和孩子事先約定和反覆教育就能夠解決的,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齡(6歲左右)才能日漸成熟,

當然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家長只需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創造良好的環境就足夠了。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爸媽 的精彩文章:

扎克伯格又休陪產假,作為父親,他做到了滿分……

TAG:十分爸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