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軍隔三差五就向金門開炮,蔣介石不但不生氣,竟還感謝毛主席

解放軍隔三差五就向金門開炮,蔣介石不但不生氣,竟還感謝毛主席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隨著一串串紅色信號彈躍上天空,福建前線炮群陣地頓時掠起一片閃電般的火光,2600餘發炮彈從不同方向鋪天蓋地落到金門國民黨陣地上。金門島立即陷入了火海之中。

這次炮擊金門行動被稱為「八·二三」炮戰。這次炮戰首先震驚了整個台灣島。蔣介石在極度恐慌中召開緊急會議,他顧不了剛剛在前線身負重傷的國防部長俞大維的休息,命令他立刻向美國通報,要求他們履行諾言。

一時間,台灣海峽的水面上、空中布滿了美軍。有原來的太平洋第七艦隊主力,有從地中海調來增援的第六艦隊的一部分,有從日本、美國本土、菲律賓抽調的一部分海、空軍作戰力量。台灣海峽一時雲集美國戰機達430餘架,戰艦60餘艘。

此時世界各國都在為中國捏一把汗,而毛主席坐在書房裡,一點也不擔心。因為美國的底牌毛主席最清楚,所謂的美蔣《共同防禦條約》是有一定限度的,只要涉及美國自身利益,要冒著和我軍發生直接衝突的危險,他們就不幹了,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了,如此而已。

1958年9月,經過解放軍的全線炮擊,金門島已經全面封鎖。有跡象表明美國正在準備從金、馬「脫身」。解放金門,已是探囊取物。福建前線的官兵焦急地等待著北京的命令,他們已經做好登島作戰的準備了。

儘管,金門、馬祖唾手可得,但是毛主席卻總是下不了決心,要,還是不要?要是肯定要的,問題是,現在就要,還是將來再要?隨後,軍委召開了會議,幾個決策人都講出了自己的顧慮,經過一番討論後,一個決策出台了,這就是:「打而不登,封而不死。」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策,主要是因為美國在金、馬問題上的爭吵,這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警惕。當時,美國政府的目標只是想製造「兩個中國」,對金、馬問題沒有多大興趣。這一思想,美國雖未公開宣布,但毛主席卻從金門炮擊的實踐中看出來了。

9月18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聯合國大會演說中表示,美國「希望很快實現停火」,並私下勸說台灣當局從金、馬撤兵。蔣介石卻想極力拖住美國,守衛金、馬。因為金、馬是進攻大陸的陣地,失去金馬,也就失去了「反攻大陸」的希望。

美國的「停火撤軍」主張遭到了台灣方面的反對,後來雙方公開指責起來。9月29日,蔣介石在記者招待會上聲稱,台灣將固守金、馬,「不容為了考慮聯邦態度如何,而瞻顧徘徊」,必要時,台灣將獨立作戰。

毛主席雖然痛恨國民黨借外國勢力盤踞台灣,一直希圖解決台灣問題,故而國共雙方存有嚴重的對立,但是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這就是他們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分歧在於誰有資格代表它。美國想製造「兩個中國」,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警惕。

在中美大使級會談時,當美國提出「停火」建議時,中方代表立即將此反駁回去:金門之戰是國共爭端,內政問題,中國並未和美國開戰,哪有中美「停火」一詞。

為了配合蔣介石同美國的鬥爭,大陸主動停火三周後,毛主席又下令炮擊金門一周。蔣介石心領神會,毛主席幫了他的大忙,使他獲得了拒絕從金門撤兵的口實,他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不理會美國的建議。

從此,金門炮戰中出現了奇特的戰爭場景:大陸對金門只單日發炮,雙日則不打,國民黨配合的也很好,絕不在雙日回擊。到了後來,福建前線部隊甚至停止了實彈射擊,只打宣傳彈,不打陣地,不打居民地,只打海灘。之後又發展到每逢年節,對金門停止炮擊三天,國民黨也照此辦理,這種形式的炮戰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才告終止。

此時,海峽兩岸領導人實際上用炮火達成了某種默契,共同抵制美國企圖在台灣海峽劃線,使台灣與大陸隔絕的狼子野心。不管是那一邊,對於分裂中國這個大是大非上,都是決不讓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代已經被廢除的一項制度,為何很多影視劇中還經常出現?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