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子的最大問題,是我不認同你
作者:劉娜

父子
長生不老
崔恕;崔榮
00:00/00:00
01
堅持日更的自媒人連岳(專欄作者,原名鍾曉勇)老師,連續停更了4天。再次更新時,是1月12日晚,他寫了篇文,名叫《鍾師極》。那是他父親的名字。因為癌症,老人剛剛離開人世。
談及和父親的關係,連岳老師說,20歲以後,在觀念和生活方式上,他們父子間產生巨大差距。
他做的很多選擇,在父親看來匪夷所思。父親嘗試通過嘮叨改變他時,總是被他以重話打斷。
就連10多年前,剛學會上網的父親,搜索自己的名字,發現沒有結果,開心地對他說「我的名字多好,沒有重名」,他也不忘挖苦父親「這不說明名字好,只說明你沒做什麼」。
父子間最交心的聊天,是去年年底,已患重病的父親和他聊到情深處,拍著他的腿說:「父子一場啊,父子一場啊,可惜我的福分不夠。」
如今,吃過不少苦頭、對人充滿善意的父親走了。
身為職業寫作者的兒子,在送別父親後,以父親的名字在公號寫了篇短文,為的是,再有人搜索「鍾師極」這個名字時,能看到結果——雖然,叫這個名字的人,已不在人世,但這是永別後兒子最想為父親做的一件事。
文中,連岳老師感慨:「(如果時光)重來一遍,估計也是如此吧。這就是我們父子的命運。」
這何嘗只是連岳老師父子的命運,這其實是所有中國父子的命運——
明明父子連心,偏偏彼此否定;本想好好說話,不料反唇相譏;其實渴望溝通,最終欲言又止。
父親和連岳
02
中國式父子的問題之一,就是父親很少認同兒子。
渴望兒子成才又怕兒子驕傲的父親,擅於以打壓的方式監視兒子的成長,也總想以自己的經驗指導兒子的人生。
知名主持人馬丁在《父與子的戰爭》這場演講中說:「中國式父親的最大問題不在於打罵,最大問題是三個字:不認同。」
他的父親是老牌大學生,傳統守舊,清高隱忍,最拿手的本領就是打擊他。
小時候,他考試考砸了,父親說「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兒子」;他考了全校第二,父親又說「第一名是誰啊」;他被母親寵愛,父親就說他「吃不得苦,扛不起事兒」……
父親的不認同,讓馬丁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和逆反心,索性選擇和父親對著干——
父親讓他學理科,他偏學文;父親想讓他當工程師,他偏去當主持人;父親說往東走,他偏要往西行……
後來,父親因重病住院彌留之際,恰是馬丁的女兒出生之時。為讓父親不留遺憾地離開,馬丁說服家人哀求院長,讓他抱著未滿月的女兒到ICU和父親見一面。
已經無法說話的父親,得知兒子的這個決定後,堅決地搖了搖頭:他不願小孫女來細菌滿屋的病房,哪怕那是他最大的遺憾。
那一刻,馬丁在父親的病床前淚流滿面:父與子的戰爭落幕,兒子才明白這場兩敗俱傷的交戰中,他們都愛著彼此。
時光流轉,代代繁衍。
當父親不再是充當審判兒子的法官,成了被病痛折磨的弱者,兒子也不再叛逆折騰的逆子,成為人到中年的父親,兩個男人才在病榻前明白彼此冰冷的面孔下,都有顆為對方滾燙的心。
只是,有的父子情尚可彌補,有的父子情終成遺憾。
父親和馬丁
03
中國式父子的問題之二,是兒子總想向父親證明自己。
渴望擺脫父親限制和窠臼的兒子,總想竭力證明自己與父親不同,到頭來卻發現,走再遠的路,都也無法逃出父親的注目。
范偉和大鵬主演的電影《父子雄兵》中,父親范英雄是位退伍軍人,在一家幼兒園開通勤車,窮困潦倒,木訥守舊,但一副熱腸,兩手功夫。
和父親說不到兩句話就吵架的兒子范小兵,渴望擺脫父親般平庸,急切渴望成功發財,但他一次次創業一次次失敗,甚至陷入高利貸泥潭。
為了還債,他甚至把父親支回雲南老家,導演一出父親假死的葬禮,只為以份子錢擺脫放高利貸的黑幫。
詭計被父親識破後,范小兵被黑幫帶到澳門,身陷險境,命懸一線。得知這一消息,范英雄帶著一幫老戰友前去解救兒子。
生死關頭,父子團結合作,聯手出擊,暗語就是小時候父親陪兒子打的通關遊戲,成功將黑幫頭子撂倒。
那一刻,滿臉是血的范小兵恍然大悟:原來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幫他打通關的那個人,就是父親!原來捨棄生命也要保他平安的那個人,還是父親!
羅素說,父親們最根本的缺點,在於想要孩子為自己爭光。
其實,兒子們最致命的短板,何嘗不是總想著要比老子強。
理性上,哪個兒子不知道父親的愛,不懂得那沉默背後深沉的關懷,但感性上,哪個兒子又願意放下超越父親的自我期待。
甚至,為了擺脫父親們老路和命運,兒子們往往選擇逃離和遠方,留給父親一個沉默的背影。
直到,兒子在磨礪中長大,或父親在病患中離世,往事被重新理解,爭吵大半生、決裂大半生的兒子,才猛然發現——他越來越像父親,父親是他無法走出的堡壘和鄉愁。
他和父親愛著彼此,這卻是個被遺忘太久的秘密。
《父子雄兵》劇照
04
中國式父親的問題之三,是隱忍的中國倫理造就了隱忍的愛與痛。
中國兒子,中國父親,中國男人的最大問題,是不擅長表達。他們慣於把情感積壓心底,將深愛化作沉默。
我曾寫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叫《那個和我爭吵一輩子的男人,走了……》。
這篇文中,紅旗下長大的父親,信奉男孩子只有吃過苦歷經風雨才更有出息。
他嫌棄兒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責兒子弔兒郎當沒有擔當,批評兒子性格懦弱好大喜功。
兒子也非常厭惡父親,凡事都和父親對著干,甚至買房時拒絕接受父親的施捨。
他逃離家鄉,辭去工作,來到深圳,創業打拚,甚至倔強得不給父親打一個電話。
直到有天,他接到母親的電話,才知道父親已病很久——為了不影響他的事業,父親一直讓母親瞞著他。
他回到家,陪父親走完最後一程,才在父親的書櫃里,翻出了20多本日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父親對他的愛,從他出生、小學、中學、大學,到他結婚、生子和創業。
那一本本的日記里,父親提及他時一遍遍寫道「想親親他,想鼓勵他,想擁抱他,想說愛他,想和他說句對不起」。
日記的最後一頁,停留在父親昏迷前的最後一天,上面只有一句話:「夢見兒子回來了,他說,他不怨我……」
那一刻,他癱坐在地上,第一次對自己感到恨,對父親感到愧。
隱忍的愛,隱忍的表達,隱忍的付出與牽掛,才是中國式倫理下的中國父子。
它讓中國爸爸羞於表達「兒子,你真棒」,也讓中國兒子恥於說出「爸爸,你真好」。
哪怕,在他們心中,對方早就不可替代,獨一無二,重於一切。
父與子背影
05
中國式父子關係的出路,是父親和兒子放下各自評判的標準。
當父親和兒子把彼此當成普通人,嘗試理解對方因時代和環境,因成長和缺失,因堅持和夢想,也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和不完美的一面時,兩代人的心才越來越近。
不管是父親還是兒子,當他學會以平等而慈悲的視角看待對方時,來自血脈深處的相通和相惜,才真正在兩代人間流淌。
在《鍾師極》這篇文章里,連岳老師寫道:「我父親終究是個極普通的人,我再會寫文章,也改變不了這一點。」
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卻蘊含著難得的認知。
長久以來,兒子們的叛逆和流浪、逃避和抵抗、作對和作惡,還不是因為太在意父親對自己的看法,而選擇以一個極端打碎父親的期望?
而父親們的指責和打壓、嚴厲和苛刻、隱忍和沉默,還不是因為總期待兒子能夠比自己強,而試圖以一種反向為兒子樹立起正向?
在《父親》這首歌中,崔恕唱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做朋友呢?」
對呀,當父親不再將人生經驗和未竟夢想投射到兒子身上,當兒子不再以自我臆想和輕狂魯莽去理解父親,他們才能像兩個男人那樣,坐在草地上和飯桌上,看雲看水,喝酒聊天。
就像,詩人王家新老師在那首《和兒子喝酒》中寫得一樣——
一個年過五十的人
還有什麼雄心壯志
他的夢想不過是
和久別的已經長大的兒子
坐在一起喝上一杯
兩隻杯子碰在一起
這就是他們擁抱的方式
也是他們和解的方式
陪父親喝酒
06
能陪父親喝酒,是一種中年幸運。
我們,都該好好珍惜這樣的機會。


※「辣眼睛」視頻全部下架!全國掃黃打非辦部署清查「兒童邪典視頻」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