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8,上海將繼續「動」起來

2018,上海將繼續「動」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健身大軍中。而為了滿足人們對體育健身、健康生活的進一步需求,近日的2018年上海市體育工作會議中指出,政府將持續推進公共運動場、百姓健身步道、百姓健身房等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讓市民享受到內容多樣的健身服務。

青年報見習記者 蔡創

市民運動熱情激發

推進健康上海的建設,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而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一環就是繼續推動全民健身的縱深發展。

為滿足市民的健身需求,讓更多的人愛上體育運動,在舉辦了兩屆市民運動會後,上海市在去年迎來了一項全新賽事——上海城市業餘聯賽。

首屆城市業餘聯賽共設10個項目聯賽、11個品牌特色賽事活動和35個項目系列賽,共吸引了有63312位市民報名參賽,其中20至60歲人群超過70%,參與人次超過百萬。

聯賽的火熱開展成功吸引大量的公眾參與,不僅滿足了市民健身需求,也展示了體育的魅力,讓更多人熱愛體育並讓體育成為市民的生活方式。為了滿足各類人群健身需求,吸引更多市民參與,在比賽項目設置上更加豐富多元,主要包含項目聯賽、項目系列賽和品牌特色賽事活動三個板塊。

其中,在項目聯賽中率先嘗試了10個市民喜愛且參與度高、市場前景廣、層級關聯強的項目舉辦聯賽,包括足球、籃球、排球、輪滑、排舞等項目。

項目系列賽除了一些傳統優秀項目如武術、舞龍舞獅、木蘭拳等,重點推出了近年來新興時尚的路跑、城市定向、飛鏢等運動項目,為了吸引外籍人士參與,還增加了橄欖球、壁球、搏擊等項目。此外還有品牌特色賽事活動,如開發區運動會、親子運動會、在華企業健身大賽、科技體育嘉年華、智力運動會等針對特定人群開展的特色項目。

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趙光聖在談到從上海市民運動會到城市業餘聯賽的變化時說道,這是一個由「封閉」到「開放」、由「小體育」到「大體育」、由「辦體育」到「管體育」的過程。上海城市業餘聯賽的舉辦,真正實現了「政府、社會、市場」三輪驅動辦賽,讓體育成為更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上海城市業餘聯賽還與今年國家體育總局推出的「我要上全運」緊密結合,使得一批民間體育達人通過業餘聯賽的平台走上了第十三屆全運會群眾項目舞台,通過全運賽場檢驗了上海業餘選手的水平,實現了上海本地的業餘聯賽與四年一屆的全運會的無縫銜接。

此外,路跑賽事也是一如既往地火熱,有數據顯示,跑步佔據「市民參與的體育項目前十名」中的首位,有60%的人參與這項運動,而這一數據還在快速增長。

隨著越來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健身的熱潮中,上海也開始不斷探索民間賽事的新形式,比如市民運動會、廣場舞大賽這些市民喜聞樂見的比賽。

配套設施覆蓋齊全

全民健身的發展離不開配套設施的保障,這兩年上海市在硬體方面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據統計,去年超額完成市政府體育實事項目建設任務,共新建、改建市民益智健身苑點210個、市民健身步道75條、市民球場65個,健身設施基本實現城鄉社區全覆蓋。在這些項目中,百姓健身步道的市民滿意度排名第一,健身苑點排名第五。

今年元旦,在剛剛貫通的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6萬餘名上海體育愛好者參與全民健身活動,成為第一批「領取」市委、市政府送出的「新年大禮包」的申城市民。

據統計,跑步是上海人最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同時,上海是一個尊老愛老的城市,在城市人口趨向老齡化的背景下,濱江貫通後的「三道」,不僅免費,更因其親水、舒適、平緩等特點,方便更多中老年人走出家門跑步健身。

過去6年,上海通過不斷挖潛,新建432條百姓健身步道。去年,全市新增體育場地面積162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的1.72平方米(2013年末),增加到1.83平方米。在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後,上海城區基本實現15分鐘體育生活圈的覆蓋。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絕不僅僅是健身步道的連接貫通,而是越來越多的申城市民開始接受熱愛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更多老百姓分享到城市發展的紅利。

除了傳統的運動場所外,一些新興的模式也出現在了這些設施中,其中最為典型的無疑是共享健身房。自去年5月份楊浦區首家與政府合作的24小時共享健身房投入以來,一下子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上海各地冒出來。這種健身模式覆蓋的人群更廣,且受時間影響小,再加上相對低廉的價格,深受滬上市民認可。

另外,上海重大體育設施建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其中,徐家匯體育公園在未來不僅將承擔起舉辦國際頂級賽事的重任,還將被打造成市民運動健身的開放空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申花前主帥波耶特將執教法甲波爾多

TAG:上海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