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儲備黃金依舊最安心 一文回顧金本位制

儲備黃金依舊最安心 一文回顧金本位制

2017年比特幣在市場上風生水起,價格連創新高,更被認為將重塑世界貨幣結構,攪動一池鈔票。但是作為世界貨幣體系「船矛」基礎的黃金儲備並沒有受到影響,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截至2017年12月,全球官方黃金儲備共計33726.2噸,比11月增長226.6噸,市場對於黃金信心依舊堅挺。

雖然很早之前人們就開始以黃金為媒介進行以物易物,但是真正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統一的以黃金為基礎的貨幣制度還要追溯到近代、著名物理學家牛頓在英國鑄幣局擔任局長期間。最早牛頓將每盎司黃金的價格固定在3英鎊17先令10.5便士,後經英國政府在政策層面的不斷強化確認,金本位制逐步在英國落地,並獲得美國、德國、荷蘭以及一些北歐國家和拉丁貨幣聯盟(由法國、義大利、比利時和瑞士組成)的效仿,逐步在全球推行。

金本位制度主要經歷了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三個發展周期。金幣本位制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盛行於1880年至1914年間,其主要特點是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流通中的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本國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比價(鑄幣平價)決定了不同國家貨幣的匯率水平。實際經濟中的匯率會因供求關係而圍繞鑄幣平價上下波動,但其波動的幅度受限於黃金輸送點,因此不會很大。

但是隨著世界貿易的發展以及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黃金在國際間的流動日益呈現出不均衡的問題,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比重已達2/3。絕大部分黃金為少數強國所佔有,不但削弱了其他國家貨幣制度的基礎,並且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了各國矛盾,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之一。

一戰期間,黃金跨境流通被嚴格限制,一些國家為了應對急劇增加的戰爭之出,大量發行銀行券,導致銀行券與黃金的兌換越來越困難,並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各國不得不紛紛實行應急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波動劇烈,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已不復存在,金幣本位制宣告結束。

金塊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銀行以金塊儲備為基礎、發行紙幣用作流通貨幣的貨幣制度。它與金幣本位制的區別在於:第一,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以紙幣或銀行券作為流通貨幣,不再鑄造、流通金幣,但規定紙幣或銀行券的含金量;第二,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係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中央銀行兌換金塊。

金匯兌本位制可以看成是金塊本位制在國際貿易中的延伸,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成某種被廣泛接受的金塊本位制國家貨幣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

二戰之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是金匯兌本位制的典型代表,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也因此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特里芬難題以及石油危機等衝擊,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到1971年8月美國政府已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金匯兌本位制也因此崩潰。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並逐步集中於少數貿易強國,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紙幣的逐步流通,讓政府實行通脹成為可能,特別是經歷兩次戰爭的影響,超發貨幣大大破壞了金本位制的貨幣結構;

第四,金匯兌本位制下,國際性貨幣的輸出國必須長期保持國際貿易賬戶以及資本賬戶的逆差,以持續輸出各國發展所需的交易貨幣,二戰剛結束後美國大量的黃金儲備還足以支撐這種輸出,但是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復甦,以有限黃金為基礎的貨幣發行體系終將難以滿足商品貿易增長的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T財經 的精彩文章:

TAG:ET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