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少給自己挖坑,才能去更高的地方

少給自己挖坑,才能去更高的地方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成為聰明人意味著要閱讀大量圖書並掌握大量概念。而在 21 世紀,聰明人必須掌握的元概念是「理性」。光有智力還不夠,還得理性。斯坦諾維奇的《超越智商》將幫助你理解人類心智架構,從高智力到高理性,今天和你分享高鶴的讀書筆記。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的問題是:

智商高就能理性決策嗎?我們該怎麼理性決策?

其實這本書的副標題已經回答了前半個問題:聰明人也會做傻事。但我不只是想得到「能」或「不能」的回答,我想知道,為什麼?你說的智商是什麼意思?你說的理性又是什麼意思?

斯坦諾維奇提出人類心智三重心智模型,三重心智模型的源頭是雙進程理論,進程一憑藉直覺快速加工,進程二由工作記憶介入慢速認知處理,而三重心智模型是將進程一稱為自主心智,它包括我們的內隱知識和基本情緒。進程二則包括演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所謂智力包括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指記憶、邏輯等策略系統的加工過程智力,也是傳統意義上的智力,而晶體智力是指信念、目標、常識構成的知識智力。前者受先天因素影響,後者主要來自後天習得。流體智力的認知操作過程也就是我們說的演算法心智,是維持認知去耦化的關鍵機制。


從認知去耦到三重心智模型

既然已經知道了進程一和進程二,那麼它們之間是怎麼協作的?當需要決策時它們是如何工作的?認知去耦又究竟是什麼?

當我們遇到某種情境,進程一 ——我們的無意識哨兵,會立即做出反應,也就是自主心智在工作。這時候進程二會去分析,你這個反應對不對,要是不對,我就中斷你的反應,然後壓制你的傾向,這是演算法心智在執行任務。凡事有破有立,壓制完了,然後呢?

然後要用更優化的反應去替代原反應,那什麼是優化的反應?在你做決策的時候,你了解情境的全貌和細節,但你無法預測未來,因此,你需要進行假設性推理,創建一個臨時的模擬世界模型,並在這個模擬世界中測試各種行為和結果,得出一個最優解,將其作為反應輸出。這一切都是在你的大腦中完成的,而執行者就是反省心智。

所以決策是怎麼來的——自主心智反應,演算法心智壓制反應和去耦,反省心智發起壓制指令和去耦指令。哎所以明白去耦是什麼了嗎?去耦就是在假設性推理中,為了不將真實世界表徵和你假想情境混淆,為了防止表徵濫用,所以將次級表徵與世界分離的操作,它是工作記憶任務中的核心認知功能,人和人之間智力差異在哪兒,關鍵點就在認知去耦上。

舉個例子,如果你喜歡上一個姑娘,想和她在一起生好多好多孩子。你起碼要邁出一步約她吃飯吧。約她是一個決策,但是,你提前假定她看得上你,實際上你卻完全不是她的菜,這就違背了你的提前假定,而你這個假定模擬又根深蒂固,中毒太深,你堅信她必然喜歡你,所以就得了妄想症,變身跟蹤狂,甚至去她的微博扒很多照片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在你自己的模擬世界裡和她過起了想像中的魚水之歡(啊呸)的生活。這樣的人落到心智模式上就是認知去耦失敗了。所以去耦操作有什麼用呢?它能評估你的信念,是對是錯;它能批判你的欲求,告訴你是不是想多。

所以,三重心智模型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

自主心智來自進程一,收到進化和內隱學習影響,是直接下意識的反應。

演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來自進程二,演算法心智就是傳統定義的智商,關乎你的認知程序。

反省心智是對人類心智過程進行監控,對演算法心智下指令,幫助判斷與決策。

說到我自己的問題,最近幾個決策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反省心智力度不夠,演算法心智常年萎縮,自主心智過於強大。反省心智和自主心智終日相互搏鬥,在想解決但無較好方案策略的問題面前,很容易行為癱瘓。癱瘓就意味著自主心智佔據主導,最後必然做出錯誤行為。行為本身不是決策,卻能體現一個人在某些事情上無法遮蔽的挫敗。

在許多根深蒂固的東西面前,只有理性的思維傾向察覺,卻沒有強大的演算法心智和執行力,在一次次順從自主心智的下意識犯錯之後,剩下的只有糾葛與痛楚。


重要的心智程序

想像你的大腦是一台計算機!在演算法層面確實沒有計算機那麼厲害,就想像它是一台沒那麼厲害的計算機吧,計算機中安裝了許多程序,你的大腦也是如此,擁有著各種各樣的心智程序。

那麼,心智程序是什麼?David Perkins 的解釋是這樣,心智程序是個體可以從記憶中提取出的規則、知識、程序、策略以輔助決策判斷和問題解決過程。那麼心智程序里這些東西是哪兒來的?我可以放置晶元進去搭建一個記憶宮殿嗎?想多了!心智程序的工作組件正是三重心智模型。

自主心智可以獲得封閉知識庫和高度編譯習得信息中的知識和規則

演算法心智可以獲得策略和生產流程

反省心智則負責信念、目標、常識……

心智程序有好有壞,好的心智程序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決策。所以再回到我們的三重心智模型,結合心智程序,理性的三要素就出來了:

演算法心智維持壓制和模擬活動(認知去耦)

反省心智發起壓制指令和模擬模擬指令(思維傾向)

模擬活動中獲得理性所需的心智程序(心智程序)

而人為什麼會做非理性的事情?尤其是為什麼說越是聰明的人,越容易做出非理性決策?


避免認知吝嗇鬼

人類大腦默認的加工模式是低能耗的類型一加工,因此人類在多數時候都是認知吝嗇鬼,對自動加工機制的依賴自然會導致非理性決策。比如在金融領域,失敗的投資者各有各的錯誤,譬如迷之自信,堅信自己處理信息的效率優於他人;比如對隨機事件過度反應,為隨機事件尋找解釋,老想搞一個大新聞…… 人類有意思的一點是,因為進化導致的倖存適應機制,人類往往不會做出最優選擇,也不擅長做出讓自己開心的選擇。否則為什麼人人求一粒後悔葯?這些都是認知吝嗇的結果。

認知吝嗇鬼有哪些體現呢?

愛簡單,用簡單問題替代難題

愛驚奇,熱衷生動性、鮮活性,媒體廣告數字導致決策偏差,信息錯覺導致聽啥信啥

愛框架,對本質相同但表面不同的問題給出不同答案

愛自己,不僅會心懷偏見評價已有論據,還會帶著偏見製造證據

極端的認知吝嗇鬼全然沒有「獨立之思想」,決定他們心智如何加工信息的是眼下最生動的刺激,最唾手可得的信息或最與眾不同的線索,認知吝嗇鬼會被那些掌握了如何標籤化、如何設定錨定值、如何控制信息生動性的人佔盡便宜。

如果你了解了人的大腦的局限性程度,回顧過去所做的決定,會有多少次啪啪打臉的經歷呢?非常刺激,我想都不敢想,只能告訴你,大腦是認知吝嗇鬼,人人如此。所以我們要追求反省心智的成長,讓認知靈活,讓思維開放,追求獨立語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猛灌一口雞湯!)


避免安裝某些心智程序

造成生理傷害的

我熱愛馬拉松很多年,最近半年棄跑,是因為舊傷複發,但還是會關注跑步圈子的訊息,比如前一段時間北京跑友怒刷五環、六環,聽聞(來源真實可靠)在跑前大張旗鼓,私底下卻寫好遺書。這種名望驅使的決策並非源自真正內在動機,對他們來說,跑步可能純屬為自己現實困境所苦的身體出口。儘管他們最終完成了挑戰,但是身體傷害和隨後的心理影響都不小,如果說棄跑一年兩年都不令人意外。


妨礙目標選擇多樣性

你會一條路死磕到底嗎?你說你願意,但是有的事情是不需要死磕的,或者說好的東西是不要求你死磕的。如果有什麼告訴你,它是絕對權威,信其得永生,那麼,十有八九是有問題的。好的知識不會誘惑你,控制你,它只是淡淡地吸引你,甚至對你若即若離。你愛信不信,不信滾。(當然不會粗口,我隨便說的)


價值觀過激的

關注同認識世界相關的信念和模型,努力只安裝正確的心智程序,也就是真實反映世界的心智程序。過激的價值觀有什麼表現呢?小粉紅就是一種,粉紅團理解的世界和我理解的一定不是同一個世界。真實是很好的特質,真實地理解世界反映世界的觀念,非常難得。所以「喪」文化特別真實,現在我也是躺在沙發上,電腦擱在肚子上,打字。這個陷進去的姿勢,有毒。有毒但是真實,才有意思。

拒絕對自身進行評估的心智程序

比如宗教對科學的態度。極端的科學主義也是有點可怕。(參見丹·布朗《地獄》)


小結

深思熟慮,約束自我行為,審慎決策,明確目標優先順序,並能對證據進行合理校正。這是人所應有的理性。擁有與世界相吻合的信念,力求最大化的目標實現,少給自己挖坑,才能去更高的地方看更遼遠的霞光與星空。看似雞湯式的記憶生存優勢元素結尾,其實滿篇都是毒雞湯,你還在相信智商決定一切嗎?


開智好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陳虎平:好的價值觀是怎麼形成的?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