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讀《機器人叛亂》

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讀《機器人叛亂》

本文為海貝寫作訓練營第一期成員作品

「我是誰」,這是一直以來,各種宗教和哲學都試圖回答的問題。人的思想和行為到底是怎麼回事?是有個靈魂在控制著我們的肉體?還是僅僅只是一個生物體對外界環境的應激反應?或者像某些藝術作品表現的,是靈與肉的糾纏、鬥爭?不同的宗教和哲學流派,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當然,科學興起後,也一直在嘗試作出解釋。

一個正常的人,在反觀自己的時候,通常有三點會讓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真實的「人」:其一,是感覺到有個「我」存在,這是自我意識;其二,是感覺到「我」能對自己的身體和行為做主,這是自由意志;其三,是感覺到和「我」互動的環境是真切的,這是真實世界。

自我意識,自由意志,真實世界。這是人們日常思想和行為默認的基石,至於是不是經得起推敲,很少有人去質疑。如果你對這幾點有疑問,那麼恭喜你,你有成為哲學家的潛質。

先說真實世界。關於世界是否真實,從古至今一直有哲學家在思考。在東方,莊子留下了「莊周夢蝶,蝶夢莊周」的典故,在西方,柏拉圖提出了「洞穴投影」的隱喻,至笛卡爾有「我思故我在」的論證,一直到現代,又有了「缸中之腦」的假設推理,以及電影界《黑客帝國》《盜夢空間》等影片的表現。那人類探索到現在,這個問題有答案了嗎?目前看來還沒有,至少是沒有達成共識。為了進行下面的討論,我們先把這個問題擱置起來,假定我們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中。

接著說自我意識。我們常常把「我的」和「我」混為一談。比如把身體認為是自己,或者把意識認為是自己,或者把「肉體和精神結合體」認為是自己。其實這些都只是「我的」,而不是「我」。這一點上,佛學講得最為透徹,萬事萬物「緣起性空」,「諸法無我」。所以佛家經常引導人們反思「我」的存在,破除我執。按照現代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我」也不是大腦中的單一意識,而是各種神經系統產生的意識模塊競爭後的產物。我們腦中那個似乎連續存在的「我」,只不過是一種假象,僅僅是大腦中監控系統的一種內部感覺。腦科學對於人格分裂的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點。

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說,就算你說的千真萬確,那又有什麼用呢?我還是能真切的感到有個「我」的存在,我的幸福和喜悅,痛苦和煩惱,絲毫不會減少啊。這點還真不好否認。姑且讓我們順應大多數人的直覺,假定作為連續體的「我」是存在的吧。那麼,三點中還剩最後一點,人是否擁有自由意志、行為是不是能夠自己說了算,就非常值得討論了。由此,《機器人叛亂》一書的觀點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機器人叛亂》的作者是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作者繼承和發展了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書的觀點,著重運用生物學和心理學成果,探究了人類思想和行為的許許多多「不由己」,並提出了應對的策略。

從基因的角度看,人不過是基因複製子的載體。基因「為了」自己的永生,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載體,人是其中最高級的載體。由於載體的利益和基因的利益並非完全重合,如果載體任由基因程式控制,很多時候就會成為基因利益的犧牲品,比如雄螳螂交配完畢即被雌螳螂吃掉。好在,基因為了不至於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消亡,除了通過固定程序控制人的行動,也賦予了人一定的自由決策權。這就為人類反抗基因的控制,爭取自己的利益,留下了空間。

人怎樣對基因發動「叛亂」呢?首先我們得意識到,大腦中控制我們行為的有兩種系統。一種是自髮式系統,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模塊化的自動反應機制。這種系統受到基因的嚴密控制,服務於基因的目標,對人的利益則不一定有利,比如見到甜食就特別想吃,被眾人注視就會恐懼等等。另一種是分析式系統,是人類晚近才進化出的具有邏輯能力的系統,服務於人的目標,對基因的利益則不一定有利,比如有人為了保持個人生活方式選擇不生孩子。分析式系統支持假設思維,允許對行為及其結果進行預判,並與個人的信念、目標等進行比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性了。當人受到外界信息刺激,自髮式系統啟動時,我們需要用理性進行審視分析判斷,當發現複製子的目標和人類的目標不一致時,支持人類的目標,對不符合我們信念和目標的自髮式系統進行覆蓋,確保我們正確的做事。

聽信分析式系統,對自髮式系統隨時進行審視,我們的判亂是否就成功了呢?還不一定。因為我們的信念和目標也可能是錯的,按照信念和目標行動並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利益。信念和目標都由模因所決定。這又引出了模因的概念。所謂模因,就是文化層面的複製子,它們寄居在人的大腦中,和基因一樣,以傳播複製自己為終極目標。有些模因對人類有利,有些則對人類有害。對於人類來說,模因是比基因更強大更可怕的複製子。比如有些人被傳銷洗腦後,堅定不移地干一些不可思議的勾當,有些人加入邪教後,殺人自殺宛如兒戲。

怎樣防止有害模因對我們的控制?需要經常運用邏輯、理性對我們頭腦中的模因進行反思評估:模因是否有傷害身體的傾向(比如吸煙很酷的廣告)?模因是否反映了世界的真實面貌?模因是否排斥其他模因進行競爭(比如宣稱自己是唯一真理)?模因是否拒絕被評估(比如某些不允許質疑的信仰)?這些評估相當於在我們的大腦中種下了防止有害模因的疫苗。那些有傷害身體傾向、不反映世界真實面貌、拒絕其他模因、拒絕被評估的模因,都需要引起警惕,予以剔除。提升認知能力,高舉理性之劍,我們才能防範那些危險的文化因子對我們頭腦的控制。

現在大功告成了嗎?如果你善於思考,就會再進一步追問:那些評估模因的邏輯和理性也是模因啊,也有可能存在問題吧?是的。邏輯和理性不只是用於監督別人,它們同樣需要接受審視反思,這就是元理性。我們得記住,對模因的評估猶如給忒修斯之船更換船板,站在假設牢靠的船板上更換完其它船板後,必須站在新的船板上對原來站立處的船板進行檢查,如此循環不已。這被稱為紐特拉式項目,遵循的是科學方法所採取的先假設再驗證。在沒有確定真理的情況下,這是目前人類所能找到的最不壞的方法。

好了,結束前把書名解釋一下。人類猶如一個機器人,被兩個自私的主人所操控,一個是基因,一個是模因,這兩個主人以複製自己為目標,不會顧及作為載體的人類的利益。鑒於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將「自我」的利益放在首位,人類必須發動叛亂,高舉理性之劍,對複製子引發的低階慾望進行高階評估,看重並不忘時時評估載體的價值,保護我們的利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獲得了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特性,從而創造了自己生命的獨特意義。這也是本書的副標題所要表達的---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

最後,不要忘了本文開頭提出的三塊基石,其中有兩塊還處於假設狀態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貝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把欄杆拍遍——《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TAG:海貝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