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增強戰爭潛力
寫在前面的話:
1月19日,我在新浪微博和今日頭條發布了局座召忠工作室入駐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核心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的消息之後,引起網友的極大興趣,他們從沒想到我會對這個事情感興趣,很多人很好奇,都在問什麼是軍民融合?為什麼要進行軍民融合?軍民融合從哪些方面切入,又將怎樣發展?
穿越時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從未想過穿越。看到網友們的議論,一下子勾起我對過往的追憶,突然想起來20年前曾經進行過大量研究,就翻了翻電腦,找出了當時的一些研究成果,隨便發布幾篇,讓大家看看20年前我是怎樣思考這些問題的。當時研究軍民融合的戰略背景是這樣的:1991年冷戰結束後,世界從兩極格局進入一超獨霸時代,全球性大裁軍大撤軍削減軍費軍備蔚然成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判斷核戰爭、全面戰爭、局部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不大,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隊要忍耐」和裁軍百萬的政策,軍費減少到歷史最低點,比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甚至台灣地區都要少。由於未來不打仗,軍事無威脅,軍隊不訂貨,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成為時代大潮,軍轉民是一條不歸路。在這種情況下,我感覺到這樣發展下去很危險,就開始研究如何民轉軍和軍民兼容的問題,擔心未來爆發戰爭將無力應戰。
這些文章撰寫於1993-1999年之間,其中多為學術論文,有些是參加學術研討會的發言稿,後來被收錄到《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誰在製造戰爭》《中國讓戰爭走開》等專著中。這些文章在當時來看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以後好像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20年過去了,現在回頭看,突然有點振聾發聵的感覺。好遺憾啊,如果20年前就開始落實該多好啊!理論先導很重要,但醒得早起得晚,每天都在寫文章寫書,文章發表了書出版了也就束之高閣了,這真的有點太可惜了。美國的做法有兩個:一是旋轉門制度,你有想法是吧,來來來,給你個職務和權力,自己乾乾試試看。二是戰略諮詢制度,你的學術論文和專著要轉化為諮詢報告,提供相關職能部門決策,一旦被採納,就付給相當豐厚的報酬。
歲月蹉跎,人微言輕。我已退休兩年半,再也沒有精力和熱情去參與這些重大問題的研討了,只是把以往的那些廢話曬出來供大家茶餘飯後讀一讀而已。入駐軍民融合產業園也只是利用新媒體傳播一些軍民融合的信息而已,只能發揮一點牽線搭橋的微薄作用,還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幫助。聯繫我們:
zzz-1952@163.com
。
軍民融合舊文賞析:
兵民是勝利之本
「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蘊藏於人民群眾之中」,以及「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等人民戰爭和國防建設的思想是我國我軍的光榮傳統。軍民兼容的方針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來了,但後來由於長期處於準備打仗的環境之中,所以軍民兼容其實過多地突出了軍品科研和生產。80年代實現戰略轉變、特別是90年代開始進行兩個根本轉變之後,軍民兼容問題才真正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而且開始進行一系列重大調整和改革。
據中央確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長遠發展戰略和中央軍委確定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國家開展大規模軍轉民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從1979年以來,我國對民用企業的動員進行了調整,對大三線的動員進行了搬遷,軍品的三分之二轉向民品,大量軍品生產線也轉產民品,這些都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大規模推進軍轉民的同時,有個問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就是在軍轉民的同時,如何注意民轉軍和保持軍事潛力的問題。用搞運動的方式來搞國防動員可能不是個好辦法,不能一說軍事需求降低、迫在眉睫的戰爭威脅暫不存在就一邊倒式的搞軍轉民,國家投資建成的最好的軍工企業開始與外國公司搞合資經營,或者乾脆全部生產民品,設在三線的一些軍工企業也相繼搬進了大城市。隨著軍品定貨日益減少、高新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傳統的軍工企業日子越來越不好過,棄軍從商已成為多數軍工企業所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不注意保護有限的軍工科研、生產、試驗和鑒定部門的人才、資源、技術和設備優勢,將會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很快損失殆盡,以後要想動員恢復則是相當困難的。
大裁軍、大量削減軍費、軍備和軍事力量是包括美國、歐洲和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在內都正在進行的一件事情,關於軍民兼容和軍民轉換的問題任何國家都能遇到,但解決的辦法卻有所不同。無論是採用什麼辦法,都不能使軍事工業潛力和軍事資源遭受致命的損失。美國海軍艦艇數量從戰後初期的2000多艘、60年代的1000來艘、80年代的600艘將削減到2000年的320艘左右,這種削減幅度是歷史上從沒有過的。
艦艇的大幅度削減,直接損傷了軍工企業的經濟利益,比如海狼級核潛艇,蘇聯解體前擬建造29艘,合同都簽了,可現在必須服從新的戰略,只好建造3艘。軍方為了保持海狼級潛艇的生產線和人才、技術資源,答應給予一定的補貼,並可延長交付時間,不是幾年內完成,而是拉長線進行生產和改進,目的就是保持這種高技術產品不斷檔,一旦需要,隨時可以大批量生產。過去軍品強調一律使用軍用標準,現在國防部規定,嚴格限制軍標的使用,鼓勵儘可能使用民用標準,鼓勵大量直接採購民品,鼓勵軍事裝備利用民品進行現代化改裝。這看起來好像是省幾個錢的問題,其實更重要的是寓軍於民的問題,把軍用產品和民用產品攪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巨大的軍事潛力。
民轉軍是指在戰時發布動員令之後,國家有權徵用民用物資和產品,某些民用企業和工廠必須按照軍隊的需求進行動員生產。這種行為看似是一個理論問題,其實,它要求在和平時期必須預有準備,要預測好軍事需求,並且要為滿足未來戰爭中可能的軍事需求選擇和確定民用廠家和產品類型。這裡,便出現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什麼樣的民用廠家、哪些類型的產品將是未來戰爭中軍隊所必需的?這個問題不解決,民轉軍工作就沒有目標和前提。
80年代里根政府確定的「星球大戰」計劃是一個軍民結合的典型例證,它先後經歷了我們所說的軍轉民和民轉軍這樣兩個階段。最初,美國為了對抗蘇聯彈道導彈的威脅,不惜投資一萬億美元來建設龐大的太空盾牌。在這項舉世矚目的SDI計劃中,絕大多數項目是高技術項目,如目標偵察與獲取技術,航天及航空預警技術,電磁炮、激光、微波、粒子束、導彈等新概念武器技術,參與這個項目的許多廠家都放棄了民品而研製SDI計劃中的軍品項目。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星球大戰計劃先是縮減,但到1993年就宣告終止,這樣一來,先期的大量軍費投入是否就打了水漂了呢,參加這項計劃的民用廠家是否丟了飯碗了呢?絕對沒有,相反,它極大地促進了美國信息技術和其他高技術的發展,美國之所以在1993年大膽宣布實行「國家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隨後國防部之所以很快就宣布實施「國防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並決定把國防部的阿帕網納入國際互聯網路向全球開放等,都與星球大戰計劃的先期研究成果分不開。1993年同時出現了兩個事件,一是宣布終止星球大戰計劃,一是宣布實施國家和國防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現在回頭想一想,如果不終止SDI計劃是否會有後面的NII和DII計劃呢?顯然二者必居其一,因為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搞兩個大的國家計劃。
利用星球大戰計劃(SDI)、信息高速公路(NII)和國防信息高速公路(DII)這樣的國家級巨大項目來同時帶動軍民用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非常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某些曾參與星球大戰計劃的民營或私營企業,並沒有因該項目的終止而受到多麼重大的損失,相反,它們利用從該項目中獲得的巨大經濟利益和先進技術,迅速推出和計劃研製一系列民用高技術產品,在這些產品中注入了很高的軍事效能。
摩托羅拉聯合其他通信和電子公司正在建設的由四五十顆衛星組成的「全球之星」通信網路,耗資22億美元之多。此外,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正聯合其他公司,準備將840顆衛星送入低軌道,以組成一個全球多媒體衛星傳送網路,這項取名TELEDESIC的龐大計劃先期投資就達90億美元。看起來這些計劃都是民間自由發起和組織的,但深層次上卻蘊含著高軍事附加值。試想,如果這兩項計劃得以實現,我們就會被有900多顆衛星編織的巨大信息網所纏繞,誰能擔保這900顆衛星沒有任何軍事用途或軍用潛力?目前美軍所有計算機上安裝的都是微軟公司的標準軟體,這些所謂的民用衛星不是正好提供軍方使用嗎?像這種民用項目中所蘊藏的軍事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道理是明擺著的,軍隊根本用不著花錢,便可盡情享用無窮的信息資源,這便是美國人對「強兵富國」和「富國強兵」概念的最好解釋。在美國,軍民品之間的這種相互結合、兼容和促進已經達到了一種相當高的境界,以至於人們很難分清哪是軍用、哪是民用,在信息技術方面更是如此。
其實,要說以民促軍,日本的招術比美國還多。作為戰敗國,有一大堆國際條約和國內法規限制著它的軍事發展,為了避開國際上對日本軍工發展的注意和譴責,日本早就採取了以民促軍的發展戰略。作為民用企業,在發展民用經濟和科技實力時必須注意向軍事領域轉變的潛力,作為軍事工業,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把民用技術轉化軍用裝備方面,這樣不僅大大節約了軍事科研經費,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目前,日本有40座核電設施在運轉,從事核能研究的單位有600多個,你要是問它有沒有核武器,所有的日本人都會說不,但生產核武器確實是易如反掌的事。海灣戰爭中美國人吹牛,說是「計算機晶元戰勝了鋼鐵大炮」,日本人背地裡說,其實鋼鐵大炮是美國人的,而計算機晶元則都是日本製造的。美國國防部1991年和1992年公布的關鍵技術中,日本領先的比例都達到77%。日本把技術視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和保衛國家的基石,認為誰掌握了高技術誰就控制了未來世界。
加強軍民合作、寓軍於民,保持國家的科學技術潛力是戰略轉變後採取的一項重要政策。首先,鼓勵軍隊直接採購民品。由於許多民用產品可代替軍用產品,且質優價廉,所以軍方可直接從市場上採購民用設備,有些稍加改裝後投入軍用。象艦艇使用的燃氣輪機、計算機等就是軍民通用的典型產品。國防部1995年規定,今後所有新上項目,必須通過「費用-效能分析」和權衡,尋求全壽命周期內的效費比最佳方案。其次,是租用民品。租用商業設備為軍事活動服務是一種見效快、節省開支的重要舉措。第三是大量利用民間研究力量。地方院校承擔了國防部50%的基礎研究項目,工業界、非贏利機構和聯邦實驗室也承擔了大量軍用項目的研究和試驗。這些高新技術可先在民品中試驗和投產,不斷完善和成熟之後再投入軍用,以降低費用和風險,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所有的軍事技術都由軍隊人員來研究。
據估計,軍民兼容和一體化所帶來的經費節省,每年可達數百億美元,即使按效益僅提高百分之幾計算,每年也將節省數十億美元。據美國空軍估算,採辦改革已經使空軍節省了130億美元,僅C-17戰略戰術運輸機就節省了53億美元。
軍民產品兼容是發達國家在軍工發展中長期堅持的一項原則。戰後以來,美國90%以上的軍工企業都是軍品和民品雙重產品結構。摩托羅拉公司以生產通信設備、特別是蜂窩式電話最為著名,但美國三軍使用的背負式電台、數字通信設備、反輻射導彈制導頭和通信衛星核心組件等都是由這個公司生產的。整個公司和大部分車間都是開放的,但有幾個生產軍工產品的車間卻是高度保密的。有軍品任務就開足馬力干軍品,沒有軍品就生產民品,軍民品在技術上互相彌補,在生產能力上相互兼容,企業既保留了專業技術人才,又能保證足夠的贏利,所以生命力很強。有些產品,如車輛、飛機、船舶等,在設計時就要考慮到軍民兼容問題,要強調標準化、通用化。如美國的悍馬吉普車,作為民用車是一種優秀的車型,可大批量生產投入市場;作為軍車,可改為軍用吉普、通信指揮、導彈發射、對空防禦等多種不同的車型。飛機也是這樣,像著名的E-2C、E-3A和E-8預警機和指揮控制飛機,都是利用波音-737等民用飛機改進的,許多軍用偵察機、運輸機、加油機、電子戰飛機也都是民用飛機的改型。
星球大戰計劃在軍民轉換方面給我們留下的啟示是沉重的,我們需要的是高層次的、高技術含量的、具有潛在軍事價值的軍民轉換,單靠某些企業行為的、急功近利式的、從製造飛機、坦克和艦艇轉向生產洗衣機、電冰箱、摩托車之類的粗放型、口號型的轉變從長遠來看是危害國防安全和國家利益的,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落實「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軍於民和軍民兼容」的方針,如何加強國防動員體系建設和增強平戰轉換能力,確實值得我們從理論、計劃、政策、法規和措施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研究。
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是:國防工業大量轉產民品之後,如何保證、還能不能保證戰時或緊急狀態下快速轉產軍品?國防工業是否還有必要保持如此龐大的規模和與民品產業明確劃分界限的傳統性質?在軍轉民的同時,如何合理調整和保留軍工企業的比例和布局,如何使民用企業和產品更好更快地轉化為軍用?在和平時期如何預測和確定民轉軍的問題?
局座召忠
微信號:zhangzhaozhong45


TAG:局座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