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少食」是治病的良方

「少食」是治病的良方

在臨床上,我經常被患者問到平時應該多吃些什麼對身體才好,足以證明:人們的觀念大都覺得是身體攝入的能量及養分不夠,才患上疾病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現在多數人是因為飲食不節制,過量食入油甘厚味;或過食保健品和補品,造成身體負擔過重而引起疾病。

《內經》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飽進食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胃腸。脾胃為後天之本,胃腸的工作加重,擾得其它臟腑也不得安寧。所謂「一家不安,影響四鄰」,「一損俱損」。畢竟全身是一個整體,尤其晚間吃的太飽,會影響睡眠。中醫有言「胃不和則卧不安」。臨床上很多失眠的患者,就跟常飲食過飽有關。很多心臟病患者,也與飲食不節制有關。因為心與小腸相關,腸道不通致使心肺功能減弱。民間有句俗話:「如欲小兒安,常常三分飢和寒。」就是說小兒如果太暖太飽都會傷身體,造成積食內熱易患皮膚病、咳嗽、外感及小兒驚厥。現今患兒增多都與大人的過量餵養、多食魚蝦、肉類有直接關聯。

與過飽飲食相對當然是「少食」。《傷寒論》第398條「病人脈已解,……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意思是說病人大病初癒,脾胃氣還比較弱,不能消化所進食物,如果進食太多,會積食內熱。所以心煩不適,應該少吃食物,使胃腸無積食負擔,病自然會好。「損谷則愈」體現了中醫的辨證施治理念,針對實證患者「實則損之」少食為佳。而不是從營養學說角度,所有的疾病都增加營養,提高免疫力,使疾病不複發。最終還是要遵守「虛者補之」,「實者損之」的辨證原則。不能不問虛實,盲目用補。

實際上,國內外早已通過控食、少食(飢餓療法)治療很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尿酸症、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等,並取得良好效果。但前提是這種患者一定具有中醫的實證表現,恰好符合「損谷則愈」的原則,也不能不辨虛實一味地「少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正醫語 的精彩文章:

TAG:小正醫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