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1993年張瑞敏寫的一篇文章,如今讀來依舊深刻!

1993年張瑞敏寫的一篇文章,如今讀來依舊深刻!

張瑞敏

山東萊州人,全球著名企業家,創建了全球白電第一品牌海爾,現任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因其對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而受到國內外管理界的關注和讚譽。

砸冰箱事件

1985年,一位用戶向海爾反映:工廠生產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

於是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發現倉庫中有缺陷的冰箱還有76台!當時研究處理辦法時,幹部提出意見:作為福利處理給本廠的員工。就在很多員工十分猶豫時,張瑞敏卻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把76台冰箱當眾全部砸掉!而且,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

聽聞此言,許多老工人當場就流淚了……要知道,那時候別說「毀」東西,企業就連開工資都十分困難!況且,在那個物資還緊缺的年代,別說正品,就是次品也要憑票購買的!如此「糟踐」,大家「心疼」啊!當時,甚至連海爾的上級主管部門都難以接受。

但張瑞敏明白:如果放行這些產品,就談不上質量意識!我們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來告訴大家可以生產這種帶缺陷的冰箱,否則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所以必須實行強制,必須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張瑞敏選擇了不變初衷!

結果,就是一柄大鎚,伴隨著那陣陣巨響,真正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至於那把著名的大鎚,已經收入國家歷史博物館。

1993年,電視劇《唐明皇》風靡一時。張瑞敏在當年6月的《海爾人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認為「盛也玄宗,敗也玄宗」,追其緣由,是因為唐玄宗自認為興盛之勢永存,沒悟到興衰轉化的道理。

企業亦然。在張瑞敏看來,昨日成功的楷模皆可成為今日失敗的典型。就在那個時候,海爾已經開始實施多元化戰略,不安於冰箱取得一定成績的現狀,而是迅速向冷櫃、空調等領域擴張。

這篇文章里不長,如今讀來依舊深刻。

電視連續劇《唐明皇》播放後,可謂是見仁見智。我既不敢對其藝術性妄加評論,也不想對其趣聞逸事做「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式的飯後茶餘。因為這段歷史畢竟給後人以太深的啟示,於現實以太多的借鑒。

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已是登峰造極,成為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但天寶元年的「安史之亂」卻使之由盛轉衰,但為什麼,盛也玄宗,敗也玄宗?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對此評道:「夫民生有欲,無主則亂。」毋庸置疑責任是皇帝的,但原因呢?我看其一是「自毀天下」。當內憂外患時,尚可勵精圖治;但歌舞昇平中卻放棄了「思想改造」,失去了目標和方向。其二是忘卻了「事物可轉化」的真諦,自以為威震天下的大唐可永遠「萬歲、萬歲、萬萬歲」。

「物壯則老」是老子的至理明言。《聖經》里也同樣描述了這一點,巨人歌利亞不可一世,但面對牧羊小鬼大衛手中的彈弓卻應聲倒地。說明了什麼?盛、衰、強、弱、大、小之間不是一成不變的。

企業亦然,昨日成功的楷模皆可成為今日失敗的典型。20年前,IBM、通用汽車分居世界第一、第四位,而今天卻只能拱手讓座。

啟示一:永遠的憂患意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企業競爭沒有終點,沒有勝負。不是嗎?「復關」在即,恰似「與狼共舞」,要麼是羊,要麼是狼。沒有其它的選擇,也沒有時間再陶醉於我們曾獲得的若干個「第一」和「唯一」中,把昨日的輝煌留給歷史。面對現實,從頭做起,創造嶄新的每一天,永遠地去「再贏一次」。

啟示二:永遠的活力。企業強大難,保持長盛不衰更難。重要的不是個別人、一部分人,而是全體人員即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活力才行。因為,每個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能量。

正是基於此,我們集團採取了更多地向下授權分權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每一個管理層次在握有權力之後,都能給下屬搭一個大舞台,促使每一個單位,每一個實體乃至每一個人都成為一個責、權、利的中心,「人人是經理,人人是老闆」,在這種氛圍中把每個人的潛能釋放出來。

如果每個人每天都能革除舊的弊端,再造新的自我,給企業以新的定義,那麼我們的事業肯定會無往而不勝。


註:以上相關資料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難追 的精彩文章:

成人之痛:渴望被愛,渴望獲得支持!

TAG:光陰難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