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管理學角度看明朝朱氏公司那些事兒

管理學角度看明朝朱氏公司那些事兒

有空的時候,我喜歡讀點歷史的書,

歷史的書中我推薦《明朝那些事兒》。

裡面很多觀點我都很認同,

朝代就像一個公司,一個超級大公司

今天我就想從管理學角度說說朱氏公司的那點事兒。

但凡卓越的最高領導者的成長曆程都有一些相同之處。

1

幾經磨難,開創盛世

歷經磨難的人通常有兩種結局:要麼自甘墮落,要麼絕地重生。

縱觀整個明朝,CEO幹得最出色的要數朱元璋和朱棣,以後的幾代中當然也有明君,但光芒實在不如這兩位了。

朱元璋和朱棣的成長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歷經磨難而變得更為強大。

朱元璋成功當CEO之前,窮得沒有父母、沒有家,窮得去討飯、當和尚。窮得為了活下去,要和狗搶飯吃,被人唾棄鄙視。

朱棣雖然沒他老子那麼窮,但也好不到哪裡去。其母身份低賤,長期得不到父親重視,和錦衣玉食的太子相比,他從小受人冷落,成年後一直奔波於戰場。

沒人教他如何統治國家,統治臣民,在戰場上活下去才是唯一的目的。

我說這些,不是讓CEO們都要去經歷磨難,而是去關注那些偉大的CEO在經歷磨難時的表現:

朱元璋,在討飯時仔細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脈、風土人情,他開闊了視野,豐富了見識,認識了很多豪傑。讓自己上了一個更高的平台。

朱棣,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最終他掌握了戰爭的規律,良好的判斷力和堅強的意志力使他最終具備了一名優秀將領的素質。

(朱元璋、朱棣畫像)

無處不課堂,哪怕在艱苦的環境中。

好吧,別再抱怨沒有資源,沒有平台,問題的根源在自己,不在外部的環境。

最重要的是,長期的困難生活磨練了他們的意志,在成為偉大CEO的漫長之路上,縱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能使他們屈服。

正是這種堅強意志驅使朱元璋堅持到底,從一介貧民一路打下大明江山。

正是這種堅強意志驅使朱棣堅持到底,幾次從戰場死裡逃生,從一個碌碌無名的不被重視的燕王,最終開創強大的永樂盛世。

歷史已經無數次告訴我們,悲劇的開端,往往也是榮耀的起點。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2

堅持自己,果敢決策

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在無數的建議中,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優秀領導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需要積累,需要遠見,需要運氣,更需要勇氣和承擔。

因為,很多時候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你將失去一切。

這是戰略決策最殘酷的地方。

朱元璋在打江山之時,遇到過很多生死攸關的戰場戰略抉擇,他往往排除眾異,堅持己見,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又比如朱棣永樂時期的遷都,大臣幾乎一致反對遷都從南京到北京,只有朱棣至始至終堅持,因為這是正確的。

(永樂遷都北京)

在這件龐大複雜的事件中,存在諸多考慮因素:遷都勞民傷殘、會引發貪污腐敗、北方缺乏糧草,漕運又不通等等不利因素。

但在形勢不明朗時,朱棣抓住了主要矛盾,他準確地判斷出,影響明帝國長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將來平平安安過日子,必須捨棄眼前的利益,否則明朝將難逃南宋的厄運。

排除眾異,堅持己見並不代表頑固,因為他們的決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做出的。

優秀的領導者會權衡利弊,抓住事情的關鍵,犧牲某些眼前的利益去換取將來更長遠的利益。

這種能力,排除天賦秉異,只能後天學習。朱元璋和朱棣就是這樣一路學習過來的(參見第一部分無處不課堂)。

有意思的是,他們有時也憑直覺。

直覺這玩意兒我把它定義為未總結詮釋的知識積累,如果你能撇開所有因素,中立地看一件事,這時如果你有直覺,而你又必須做決定,那就相信你的直覺吧。

3

得道多助,人心所向

要做好企業的一把手,毫無疑問要服眾。

但問題是怎麼服眾?

好皇帝不一定都是好人,往往好人是當不了皇帝的。但一個不得軍心的人,是肯定當不了皇帝的。

陳友諒就是一個。

陳友諒,朱元璋在建國路上遇到的最強大的敵人。他的膽識絕不在朱元璋之下,但他的行為模式是誰有力量,誰更狠毒,誰就能控制一切。仁義、道德、誠信都是不存在的。

只說一件事…

在決定他倆成敗的最後一戰中,陳友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將領,就地處決。

而朱元璋得知命令後,卻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陳友諒軍的俘虜,一律好好對待,然後放走。

正是這兩道命令的發布徹底斷送了陳友諒的軍心。

飽經風霜的張學良,曾經用他一生的經歷對日本的年輕人說:不要相信暴力,歷史已經證明,暴力不能解決問題。

(朱元璋和陳友諒鄱陽湖大戰)

4

加強鍛煉,強健體魄

看到這裡,有人笑了,這算什麼,又不是選拔運動員。

你錯了,CEO們的工作強度和壓力不亞於之前的皇帝們,沒有強健的體魄,再好的皇帝也干不長。

干不長的結果不僅是盛世無法延續,甚至連合格的接班人都找不到。

比如朱由校,玩了七年的木匠,駕崩時才二十三歲,還沒有兒子,只能讓自己的弟弟接班,這就是不鍛煉的後果。

而朱元璋、朱棣那都是活了六七十歲的,經常打仗,身體強健,當政時兢兢業業,每天只睡5-6個小時。

所謂能人,就是既能管理好事業,又能管理好自己。所以,加強鍛煉很重要!

(朱元璋肖像畫)

以上四點,是我在朱氏公司前兩任偉大的CEO的身上,找到的共同之處。

當然,成功當上CEO 只是漫漫長路的開始,管理公司遠比創業更具挑戰。

這其中的有些事,是很可以從這家朱氏公司中得到借鑒的……

繼承人計劃(Succession plan)

繼承人計劃並非每個公司適用,但需要職業經理人的公司通常都適用,也適用於公司的小團隊。

因為內部培養往往比外部空降兵更合適,GE的理念既是如此。

縱觀經營了兩百多年的朱氏公司,甚至之前的元,我沒有發現一位最高領導人做過繼承人計劃,甚至都沒考慮過。

他們大都要麼想盡辦法讓自己活得更長久,要麼就是自身難保,駕崩時連個傳位的兒子都沒,更別說長期培養接班人了。

於是出問題了,打江山的領導們都很厲害,到了後幾代,子輩中誰的位置合適誰上。

湊巧碰上英明點的還好(明孝宗朱佑樘),要是碰上喜歡玩的(明武宗朱厚照),或者職業生涯就想往木匠上發展的(明熹宗朱由校),帝國不飄搖才怪。

倒是成就了一代閹黨魏忠賢。

但大明帝國就此一步步走向衰亡。

(一心想做木匠的明熹宗朱由校)

但凡事都有例外。

康熙爺,就是個例外。貌似是僅有的例外,於是乎成就了三代盛世。

但也就只保了三代。因為乾隆沒這個意識,康熙爺忘記把這點傳給他了。

沒有做好繼承人計劃,是很難做到基業長青的。

國家如此,軍隊如此,公司如此,團隊亦如此。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就像到了明末崇禎年代,底下能用的大將就這麼幾個,死了幾個後就再沒了,拆東牆補西牆,最後千創百孔,補都補不好了,就全塌了。

慎之又慎地對待改革

這一點是說給創業型公司的。

因為外企經營至今,已經不用再創立什麼制度,也沒什麼大的改革,國企就更不用說了。

但創業公司面臨的是從零到一的過程,需要創立制度,並且不斷調整。

大明公司最有名的就是後來被無數史書大寫特寫的張居正改革。

改革內容很多,我想具體說說其中的一條:考成法。

比如一個知府,每年開初就把要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抄錄成冊,自己留一份,張居正那裡留一份,到了年底一對,如果發現哪件事情你沒做,那就恭喜你了,收拾東西準備回家吧。

這就是最早的目標考核,比老外的目標考核早了好幾百年。

這世上,有很多事情,看上去是好事,實際上不是,比如這件事。

考成法執行後,每年必須完成指標,缺斤少兩得自己解決,不然就得領包走人。

比如收稅工作,衙役收不齊,連累知縣,知縣收不齊,連累知府,層層追究責任。

一聲令下,各級官吏紛紛動員起來,不問理由、不問借口,必須完成任務。

於是順序又翻了過來,知府壓知縣,知縣壓衙役,衙役…就只能壓老百姓了。

要是遇上個災荒,那就慘了。衙役還是照樣上門。揭不開鍋也好,全家死絕也罷,收不上來官就沒了,你說收不收?

由於考成法業績和官位掛鉤,工作完成越多、越快,評定就越好,陞官就越快,所以許多地方官員開始報虛數。

可是朝廷不管這些,報了就得拿錢,於是挨家挨戶地收,收不上來就逼,逼不出來就打,打急了就跑。

而跑掉的這些人,就叫流民。

流民,是明代中後期的一個嚴重問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社會不安定因素。

這些人離開家鄉,四處遊盪,沒有戶籍,沒有住所,也不辦暫住證,經常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到此,張居正要是九泉有知,也無法瞑目了。

又比如另一件事。這是一件更是把大明帝國加速推向滅亡的終點。

崇禎二年,刑部給事中劉懋上疏,請求清理驛站。

驛站就是官方的招待所,接待中央各級官員,由地方代管。每年中央撥款給驛站,油水還是有的。

到了崇禎年代,決定整頓驛站,不但可以節省成本,還能減輕地方負擔。

但問題是,怎麼整頓?

劉懋的方法很簡單,一個字——裁。

再說一遍,這世上,很多事,看上去是好事,實際上不是。

裁驛站的結果,地方經費是節省了,但也省不到老百姓頭上,最後還裁掉了十萬名驛卒。

這些驛卒沒有了容身之所,為了養活自己,決定去找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這其中有一個最有名的驛卒,他的名字叫李自成。

大明公司的結束,是因為同時有內憂又有外患,還有連年旱災。

外患和旱災無法控制,你不能不讓皇太極起兵吧,你也不能讓老天快下雨吧。但內憂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有時我常常想,要是沒有裁驛站的改革,就不會造成數量如此多的下崗驛卒,又正好碰上旱災後餓得只有人吃人的世道,也就不會有後面瘋狂的起義兵,三天兩頭打朝廷,再加上個皇太極時不時湊個熱鬧,明朝也不至於亡得這麼快。畢竟崇禎還是個明君。

這樣的改革還有很多。

朱元璋為了中央集權,取消了丞相官位,但卻被搞出一批內閣大學士,比前朝任何丞相的權利都要大;

為了制衡藩王的權利,朱元璋又創造了一整套藩王制衡體系,但他才剛入土,藩王之一的朱棣就起義了。

數不勝數啊!

改革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也許方法在一段時期內也是管用的。

但改革有一個重要的對手,它並不是虛無的,它的名字叫——規律。

說到這裡,馬上有人會跳起來,說你是事後諸葛亮。

好吧,如果在改革之時,我們無法看清什麼是規律,那麼有兩個相對簡單易操作的考慮因素:

第一是人。

所有的改革,都會涉及到人,人的利益。從上至下,要想改革達到成功的效果,必須考慮利益串上人的因素。人是最複雜多變的,但人都是利己的。

要想讓人做只利於公司,不利於自己的事,那是不可能的。雖然有還是有的,比如于謙,但那是特定時代造就的,現代社會基本是不存在的。

第二是時間。

沒有一個制度和方法是萬事不變的,也許在一開始是有效的,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制度和方法一定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做調整。這就需要領導者有敏銳的觸覺,洞悉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和疏漏。

文化的融合

這一點只適用於企業併購。

併購之時,兩個企業的文化如何處理,是個大問題,影響著併購的結果。

詳細請參見歷史:

元朝滅了南宋,開始了在南宋國土上的統治,他們不了解自己統治下的這些人在想什麼。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他們也不想了解。

蒙古貴族們只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特點,不接受漢化,不與漢人通婚。於是他們與被統治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無法達成共識。

而且,在元朝的大家庭里,家長對家庭成員似乎沒有什麼感情,看中了什麼就搶,彷彿這個家根本不是他自己的。

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雙方越看對方越不順眼,既然過不攏,就分家吧。

所以,元朝才亡得這麼快。雖然蒙古人善戰,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這是反面教材,也有正面教材。

比如清朝…

清人入關後,很注重漢人的優良文化,重用漢臣,學習漢文化,這方面的典範就是康熙,雍正。

清朝建立的很長一段時間,兩方都沒有強烈的衝突,國家欣欣向榮。

企業併購時,公司肯定有調整,但不必患得患失。文化只能融合,不會對抗,是人才也不會貿然裁掉,是金子總是能閃光。

只有腦子敲壞的人,才會不記得穩固人心這句話。但那些個混混們也是該捏把汗了,畢竟是沙子總是能被發現的。

(康乾盛世)

好了,寫到這裡,差不多了。雖然還有些內容沒寫。可畢竟這年頭,字數多了,就沒人看了。

但以下內容,我想還是要說的。

明朝那些事兒里有很多話,我都很認同。

比如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大致都是有期限的,公司也一樣,能開兩年,很正常,能開二十年不太正常,能開兩百年的,自己去數吧。

《基業長青》里列舉了一些所謂基業長青的公司,真的能基業長青嗎?

反正我知道裡面的IBM,摩托羅拉,通用早已沒有往昔的輝煌,能堅持下去已經不錯了。

說玄乎點,這叫氣數,說再玄乎點,這叫規律。

總之,沒有哪家公司能一直這麼開下去,知道這個規律就好。

所以低谷時不必氣餒,高峰時也不必驕縱,踏踏實實做好每件事,就好了。

還有一句話我很認同: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唯有一句我不敢認同。當年明月說: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因為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我想說,雖然很多錯誤還是會犯,但以史為鑒應該還是可能的。

以上是我讀明朝那些事兒後,讀出的以史為鑒。僅供各位看官參考。

———— / END / ————

成長對白

做真實、純粹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對白 的精彩文章:

葵花寶典 零食二三事

TAG:成長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