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此心不安,人生就會何苦多樂少!

此心不安,人生就會何苦多樂少!

一、人生總是苦多樂少

有人說人來到世上是享樂的,有人說人來到世上是受苦的,也有人說人來到世上是受罪的,還有人說人是來還債的,各種感受皆有。

相對而言,人生給絕大多數人的感受都是苦多樂少。為財富苦惱、為權力苦惱、為情感苦惱、為健康苦惱,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不同的苦惱!我是誰,來自何方,又將去向何處?這些問題都會糾結著每一個人,正因為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才使人類產生了宗教與哲學。這些問題既困擾著古人,也困擾著今天的人,人們一直在努力尋找答案,似乎找到了又似乎沒有找到。答案很模糊,所以人們依然在人生中困頓與迷茫,覺得苦多樂少。

人有喜怒哀樂愛惡欲,只有喜和樂是人們最想要的,其他的都會讓人難受,即使是愛,也是愛得很苦很受傷。佛家說人容易受「眼、耳、鼻、舌、身、意」六欲的影響,為了滿足這六欲,為了享受這六欲,卻又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痛苦與煩惱。為了滿足六欲,人們忙忙碌碌,東奔西跑,一路上沒有快樂,沒有幸福,沒有休閑,被慾望牽引著,人生就像陀螺,以慾望為中心,不停的旋轉著。

事業、金錢、愛情、婚姻、家庭、兒女、健康、名利等等,總是讓人們覺得很累很累。沒有得到時,總是渴望,得到了,又沒有因此獲得多大的幸福,在短暫的滿足之後,又繼續痛苦的前行。就像一個窮苦人覺得最大的幸福就是吃飽飯,當他不在為吃飯發愁的時候,他希望能住上漂亮的房子,當住上漂亮的房子後,他想取上美麗的新娘,當取上了美麗的新娘,他又希望兒女滿堂,當有了兒女,他又希望兒女乖巧成才,兒女乖巧成才了,他又希望能當個官光宗耀祖,當他當上官實現了光宗耀祖,他又希望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了,他希望長生不老。即使一切都如他所願,最後還是被死亡恐懼折磨著,在遺憾中死去!

窮人羨慕富人,窮人每天為自己的貧窮而痛苦;富人羨慕窮人,富人除了不為錢煩惱,其他的好像都很煩腦。空閑者羨慕事業者,有事可做不必空虛寂寞;事業者羨慕空閑者隨心所欲輕鬆自在。人們難以滿足當下的所得,總是為沒有得到的煩惱。

人生之苦的體驗,主要是有空虛感、無望感、失落感、焦慮感、鬱悶感、不被認同、不被尊重等。

二、是誰在讓您苦多樂少

其實,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先生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即是理」,心是一切問題的主宰,問題都是隨心而生,也隨心而滅。正如佛家所言「相由心生,境由心轉」。

一個人能不為心所動,能夠控制內心,將是很了不起的人!正所謂勝人者強,勝己者聖。一個人能夠認識自我,克服自我,戰勝自我則會成為聖人。不能自我控制,不能自我管理,不能克服自己慾望則會心煩意亂糾結彷徨。

得失心,讓自己太在意眼前的得失,不會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常用單一思維,極端思維,不能從多維考慮,只是看見自己看見的部分,糾結於當下,悔恨過去,懷疑未來,總在徘徊中度過。

分別心,世界本無對錯美醜好壞之別,自從有了「自我」,就有了善惡之別。正如王陽明的四句教所言「無善無噁心之本,有善有惡意之動」。人之初是沒有分別心的,由於成長的經歷,所受的教育,慢慢形成了對世界的體會與看法,把有利於自己利益的稱為善,不利於自己利益的則稱為惡。善惡的標準是因個人的感知而決定的,不是由事物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比如,兩個學生在課堂上搗蛋被老師批評了,一個學生認為老師的批評是為自己的前程考慮,是希望自己能好好學習,這個學生對老師的批評覺得是善意的。而另一個學生可能覺得老師的批評是針對自己的,覺得老師為難自己,讓自己在同學面前難堪,這個學生對老師的批評覺得是惡意的。當一個人總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時,就有很強的分別心,總是在對錯之間判別與選擇,自然是很累的。

三,我心安靜,自然樂在其中

命運其實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正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求」。如果心不寧靜,「我執」太重,就會有分別心得失心妄念心,受各種慾望的羈絆,人生被一條一條的繩子綁住,使得步履維艱。為了房貸車貸,為了升官發財......把人生處處限於被動的局面,沒有自由,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青春被瑣碎之事消耗,身心俱疲。

內心平靜,心無掛礙,無掛礙則不會糾結彷徨,知道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知道如何獲得快樂,如何自由洒脫。正如《心經》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此心難靜,與情緒有關,與心理防禦有關,與執念有關,只有認識自我情緒,認識心理防禦方式,放下我執,方才能夠讓此心安靜,樂在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本源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無法駕馭情緒,將無法實現幸福人生

TAG:本源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