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件見證了「安史之亂」動蕩前夜的文物

一件見證了「安史之亂」動蕩前夜的文物

▲唐 銀鋌 現藏河南博物院

1970年春, 建築工人們在洛陽市金谷園路、塘沽路一帶修築地下管道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條黑黢黢的金屬物體,正反兩面都刻著字。

後經專家辨認,這是一條唐代的銀鋌,與現在的銀條相似。上面鏨刻的文字,正面為「專知采市銀使右相兼文部尚書臣楊國忠進」,背面為「安邊郡和市銀壹鋌伍拾兩」,下面還有小字「專知官監太守寧遠將軍守左司御率府副率, 充橫野軍營田等使賜紫金魚袋郭子昂, 天寶十二載十二月日」。

▲銀鋌的反面

看到「楊國忠」三個字,有讀者可能會想:莫非是我知道的那個,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恭喜您答對了!此楊國忠,正是唐玄宗時期著名的外戚楊國忠。他在安史之亂之前權傾朝野,是炙手可熱的人物。究竟他的官職高到什麼地步?這塊銀鋌可以提供給我們更加詳細的信息。

▲電視劇《楊貴妃秘史》中,演員張頌文飾演楊國忠(圖自網路,侵刪)

銀鋌上記載的楊國忠官銜共有三個,分別是采市銀使、右相、文部尚書。「采市銀使」這一職務,史書上並無記載,但通過銀鋌可以推測,大概是專門為皇家徵收「和市銀」的使者。「和市銀」為何物?這還要從唐代的和市制度說起。

《舊唐書》卷四十三《職官二》中記載:「凡和糴(音「迪」,意為購買糧食)、和市,皆量其貴賤, 均天下之貨,以利於人。」 可以看出和市是由國家主導的物資收購制度。

在古代,由於農業科技不發達,物資儲存條件差,百姓常常出現秋收時糧食吃不完,到了春季青黃不接,卻因沒錢買不到糧食餓肚子的情況。

為了緩解這一困境,方便百姓的生活,唐代統治者推行了「和市」制度,其具體的執行方法是「每至秋獲之後,冬收之時,散開諸場,逐便和市。免費高價,復資貧人。」秋天用高價收購餘糧及其他農產品,給貧農以足夠的積蓄,保證他們的生活。

這一制度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推行過程中產生了種種弊端,由於與今天的主題關係不大,此處暫且不表。

楊國忠的其他兩個官職——右相和文部尚書,在史籍上均有記載。右相是中書省的副頭領,職責是為皇帝起草詔書。文部尚書即為吏部尚書。據《新唐書》記載,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改吏部為文部」,由楊國忠擔任尚書。四年後楊國忠去世,旋即唐肅宗李亨即位,又將「文部尚書」改回「吏部尚書」。可見這一頭銜為楊國忠一人獨享。

銀鋌上的刻字表明,這塊銀鋌是由安邊郡的官員郭子昂進獻給當時的采市銀使楊國忠,再由楊國忠進獻給皇帝的。

那麼安邊郡是現在的哪裡呢?讀者們可能會想:安邊安邊,大概是邊疆吧?恭喜您又答對了!安邊郡位於現在的河北省蔚縣,從唐朝當時的版圖來看,離邊境還是很近的。至於官員郭子昂,從他的職位來看,應是集安邊郡政治、經濟、軍事大權於一身的實力派地方頭目。

▲圖自網路,侵刪

郭子昂其人,兩《唐書》無傳。但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在給其堂兄顏杲卿撰寫的碑文中,卻提到了郭子昂的名字。碑文中提到,在安史之亂中,顏杲卿號召河北義士反抗安祿山統治,於是:「趙郡殺賊刺史馬道貞, 鉅鹿殺劉柸, 廣平殺郭子昂……皆以其首至」。由此看來,郭子昂是安祿山的追隨者,還在安祿山的帳下做了官。

▲電視劇《大唐歌飛》中,演員包德磐飾演安祿山

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而郭子昂進獻銀鋌的時間為天寶十二年十二月,按公元紀年算,應是公元754年年初。那時安祿山已經擔任了河東道的節度使,掌管整個河東道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而安邊郡正在河東道的統治範圍內。

按照史書上的記載,此時的安祿山正在有條不紊地擴大自己的勢力,策劃著叛亂,表面上卻還對唐朝廷言聽計從,河東道的各項事務都照常運作。官府規定的「和市銀」也是正常上交。

開元盛世以來,社會安定。統治者唐玄宗愈發沉迷於享樂,疏於政務,對於金銀是越發喜愛。這塊銀鋌上交一年後,準備充分的安祿山聯合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15萬軍隊,號稱20萬,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河南、河北地區的唐軍無心抵抗,望風歸降,唐玄宗也倉皇逃亡四川地區。

▲(傳)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描繪了唐玄宗逃亡蜀地的景象

這塊刻有楊國忠、郭子儀等人名字的銀鋌,不光是唐玄宗時期外戚權勢擴大,隻手遮天的證據,也是安祿山在反叛前假裝歸順朝廷,暗地裡結交各方勢力的實物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史之亂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後因為此人 大唐得以延續百年

TAG: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