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億中國家庭都避而不談這個問題,這是對孩子最不可逆的傷害!
前段時間熱映的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感動了無數家庭,故去的親人仍然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亡靈城」,直到被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遺忘。
電影里的「另一個世界」是快樂的、是無憂的,甚至是狂歡的,完全不同於東方陰森、恐怖的「地府」,雖然二者都是虛構,但巨大差異背後透露出的正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小編想請大家反思一下,當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時,你是否給出了如下答案:
1、去了天堂,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
父母認為死亡這件事對孩子來說還太殘酷時,就會將它說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會讓寶寶對死亡產生嚮往。
GIF
正解:你可以為孩子保留一個美好的幻想,但前提是孩子可以正確的理解死亡,一切關於死亡的美好構築,都是建立在對生命敬畏之上。
2、只是走了,去了很遠很遠的地方。
朋友家的小寶,因為住同一層樓的老奶奶去世了就不停追問,朋友告訴小寶說:奶奶去了很遠的地方。
但小寶卻覺得對自己很親切的奶奶沒有告訴他就走了,很長一段時間都沉浸在患得患失中,經常追著爸爸媽媽問「你們也會去很遠的地方玩嗎?」「你們今天下班會回來嗎?」「你們會不要我嗎?」
GIF
正解:這樣的回答會讓小孩子產生被拋棄感和不安全感,如果是親人故去還會加劇這種感覺。死亡歸根結底也是一種分別的形式,比起欺騙,更應該學會說再見。
3、只是睡著了,而且要睡很久很久……
這種答案是很多孩子噩夢的來源,一部分寶寶會混淆死亡和睡覺這兩件事,對睡覺產生懼怕;還有一部分寶寶會因此而看輕死亡。
GIF
正解:在死亡帶來的所有影響中,過度看重和漠視死亡都是不可取的,死亡的意義本應該是讓人更加珍惜生命。
「死亡教育」應該怎麼開始?
國外的「死亡教育」已經非常成熟了,近幾年,國內也從幼兒園時就開設「死亡教育」課程。
在無法參與死亡課程的情況下,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抓住合適的時機幫助寶寶面對死亡。
什麼是合適的時機?
在生活中,寶寶們通常會和喜寶小象一樣,在發現自己的寵物不動了,或者小花小樹枯萎了的時候,開始提出關於生命的問題,這就是「死亡教育」最好的時機。
此外,清明節、萬聖節、帶孩子去參加葬禮時,他們往往會對外界發生的事情產生疑問,當提出關於生死的問題時,也是「死亡教育」的良好條件。
不同年齡的寶寶怎樣教育?
死亡教育應該是一個分階段的、持續的過程:
3歲以下的兒童:
對「死亡」沒有概念,無法區分「死亡」和「分離」,通常會誤以為分離就是消失,即成人所理解的死亡。
方法:這個階段寶寶不需要理解死亡,父母只需幫助寶寶理解分離,並將「分離」的概念和「死亡」剝離開。
比如將寶寶心愛的玩具藏起來,再從他面前拿出來,讓他慢慢明白看不到的東西不等於消失。
3-5歲的兒童:
具備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可以粗淺的思考和判斷死亡。但更多時候,他們是通過父母的表現和語言中感知到這是一件讓人「不開心」的事情。
方法:當寶寶問起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可以比喻化的做出解釋,比如——小汽車壞了,就是死了。
此外,如果父母在面對死亡時表現出過分悲傷,甚至是一蹶不振的態度,就會給寶寶埋下隱患。
5-9歲的兒童:
已經可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但是更多的是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理解,比如他們會認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對另一個世界充滿探知和想像。
提示:「死亡教育」在這個階段要從兩方面著手:
和「生命教育」聯繫起來,提醒孩子認識到死亡的危險性,培養安全意識,珍惜生命。
驅除對死亡的焦慮、恐懼。
方法:藉助繪本、電影,鼓勵孩子發問。通過閱讀死亡題材的繪本,引導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並解答;關於生命題材的動畫影片可以更好的幫助寶寶理解「生與死」的含義。
9歲以上的兒童:
基本能正視死亡,並主動的對死亡產生不同的情緒。
方法:這個年齡的孩子面對死亡時,需要父母足夠的身體、情緒呵護,引導孩子在閱讀、音樂、繪畫、運動中,宣洩、調節自己的情緒。
另外,平時帶孩子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了解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坦然的告訴他們死亡是怎麼一回事。這對於正確面對生離死別是非常有好處的。
此外,無論處於什麼年齡段,死去的昆蟲、枯萎的植物、家裡寵物的死亡等等,這些屬於自然界的生物都在經歷著生老病死。
「死亡教育」本質就是讓孩子對自然中的循環往複產生一個充分的認識,了解到死亡是不可逆轉的,讓孩子們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待生命。


TAG:七月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