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數據時代,你知道我們會面臨什麼困境嗎?

大數據時代,你知道我們會面臨什麼困境嗎?

大數據化時代我們怎樣才是對的?

【這個時代,我們不知道應相信什麼了】

隨著人類文明信息化、數字化、大腦化趨勢,人類社會似乎正在通過信息由物質向意識虛擬領域回歸。從最初的網站、搜索、功能型應用軟體和系統的普及,到實時溝通的QQ、博客、微博,再到網遊、網上社交、網上支付、網購、團購、網路營銷……,我們面對的是迅速龐大的信息,迅速龐大的數據,迅速龐大的知識,迅速龐大的思想,迅速龐大的技術,迅速龐大的工具,迅速龐大的技能技巧,迅速龐大的旁門左道、歪門邪道,時刻面對著的價值選擇……

我們必將面臨該時代一個最大的困境:在眼花繚亂中,我們反而不清楚什麼是最有價值的?什麼是對的、正確的?什麼是值得去做的,什麼是真正的人生事業?我們難以真正地正識、正見,更枉談正信了,沒有正信自然易墮於迷信了。誠如道家先賢列子所說「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命」。到處是岔路,就最易走錯而迷失,到處是路,就等於無路可走。

所以,在這個大數據化時代,如何細分,如何判斷,如何選擇已經成為最新的研究課題。

【人體功能的外化已成時代趨勢】

生命的生存方式越來越依賴做選擇決斷的「知」,而更簡略身體的力「行」。生命「思」之功能被信息時代延伸於外,世界被「腦化」。生命之眼、耳、鼻、舌、身、意亦外化成望遠鏡、手機、探測器、感應器、超級電腦等等,而且還在不斷微細化與靈敏化,人體功能的外化已成時代趨勢。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已被大數據化時代變調,能知就能行,能知就可掌控行。社會精英階層越來越「知」,智劣層不得不墜落於依賴肉體之「行」。當前的時代倒是從外在印證了老子「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之見地。世界的發展始終不離古聖先賢之智慧,這種智慧與知識的發展和知識量的多少似乎沒有必然關係。

【知識不等於能力,更不等於智慧】

有知識就等於有能力和智慧嗎?

有信息就等於有思想嗎?

能思考就等於思維正確嗎?

為什麼古聖先賢能具洞見的智慧?

為什麼大智慧不會過時?

我們究竟要知什麼,怎樣知?

……

我曾在《融通之道——從知識、能力到智慧》一書中專門探討過其中的機制與原理。人類所有的認知體系均是以信息為基礎,古代稱為「消息」。萬事萬物因結構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信息正體現出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同知識結構具不同「結構勢」,有勢必有力,所謂結構決定性質。知識結構是否合理決定了我們的能力,至於大能力至智慧,非打破知識結構,打破思維結構之定式,貫通融合不可。

【貫通之理、融合之理:大道、大學問】

那貫通之理、融合之理所謂「融通」究竟有著怎樣的道理和智慧?我們說:

如果有一種真相能包容世上一切事相,那一定是大象,大象無形,是謂空;

如果有一種智慧能時時處處釐清世上所有真實,那一定是真實之理,是謂真理;

如果有一種道理能貫通世上一切事理,那一定是最大道理,是謂大道;

如果有一種共性原理能發源世上所有專業學問,那一定是思維學的源頭——心識之學;

如果有一種學問能涵蓋人類的一切複雜性,能解疑人類的一切問題,那一定是人性之學;

如果有一種學問能開啟所有生命的心智,那一定是覺悟之學,亦謂佛學;

如果有一種主體能控制思維的過程和成效,那一定是思維的主宰,是謂自我;

如果有一種能掌控自我的全知全能之神,那一定是心(神),又謂之真我;

如果有一種思路能超越思維的邏輯和悖論,那一定是心智之學;

如果有一種理念能承載宇宙生命的全部,那一定是心地源頭;

如果有一種智慧能圓滿世上一切問題,那一定是大圓滿智;

如果有一種修為能洞見過去、現在、未來後面隱藏的真實,那一定是禪定之功;

如果有一種思想能涵蓋宇宙所有顯、隱態知識體系,那一定是唯識之學;

……

以上正是該時代高效學習、高效領悟所謂頓悟需要特別關注的核心學問。當我們陷進知識的海洋,進得去出不來,在「格物」中分別,在「局部真理」中形成斷見、短見,如何又能見到整體和真實呢!當我們不明所以,一味向外馳求,心外求學求法,忽視所有學習領悟能力的根本——思維,不懂得自思維向內在心識反觀,如何能入頓悟之門,如何能有智慧可言,人生事業又如何能做對呢?!

——選自《頓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現代禪悟學研修中心 的精彩文章:

TAG:現代禪悟學研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