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子牙也並非聖賢,面對權力他也會心動

姜子牙也並非聖賢,面對權力他也會心動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一句歇後語。在人們的印象中,姜太公一直是聖賢般的存在。他七十餘歲出山,似乎只是為了武王滅周而生。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最後分封於齊,建立齊國。姜太公最擅長的就是帶兵打仗,甚至還寫了《太公兵法》。那麼你了解真正的姜子牙嗎?

史記記載,姜子牙也曾經在商朝做官,不過不得意辭官回來了。所以姜子牙對權力還是有慾望的,後來姜子牙出山後輔佐周文王的過程中改革創新,使得當時天下三分而有其二,周文王就去世後,周武王繼位。姜子牙被認命為輔政大臣,武王尊其為尚父。姜子牙的權力大增,當時的姜子牙既是丞相又是軍隊統帥,可是說是集大權於一身。

有一點可以看出,姜子牙在武王時期的權勢在武王伐紂之戰時,天氣異樣。《史記》記載: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彊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看到沒有,但是全部人都反對,唯獨姜子牙一勸,就繼續進軍了,不是周武王多敬重姜子牙,而是因為大權在姜子牙手裡,武王只是沒辦法而已。結果此戰大勝,這一戰就是牧野之戰,姜子牙的權勢也更大了。

周武王伐紂勝利後,開始分封諸侯,姜子牙被分到還未開化的偏遠地區,齊國。當時武王的身體已經出現病症,所以姜子牙在去封國的路上走走停停,就是希望武王有變,好召回自己。可是武王非但沒召回他還派了個人去警告他,於是他第二天就到齊國了。

《史記》記載: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國。

在姜子牙到齊國不久後,周武王就去世了,兒子周成王繼位,周公旦輔政。當時周國初建,三監之亂影響巨大,周公旦親自出征,才平息了叛亂。可是史記記載中,這裡又有不合時宜的地方了。當時三監之亂迫在眉睫,成王首先想到的就是進一步分封姜子牙先穩定齊國。這更加說明齊國當時是個不穩定因素,姜子牙一直都不安分。

《史記》記載: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都營丘。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姜子牙並沒有那麼偉大,君王也並不是完全的信任他。就好像伊尹一般,看似偉大,實則自行廢立之事。如果君王不防備姜子牙,他會不會成為另一個伊尹呢?

你的分享和點贊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龍天言 的精彩文章:

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竟然死於自己兒子之手

TAG:人龍天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