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旦旦日記之我是火炬

旦旦日記之我是火炬

我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述復旦的故事。如今的復旦大學是享譽全球的中國著名學府。他們都慕名而來複旦,數年後又以優秀學子的身份走向社會。可就算是復旦的學子又有幾人知道復旦創始人的故事。「馬相伯」這三個字,在復旦很多學子的腦海里就是一個符號。

我剛來複旦的時候,也曾這樣對待這個符號。當我這樣認知的時候,我並不能明白這個符號的意義。在當時的我看來,出於對教育的熱愛,馬相伯創辦了震旦學院,後因救亡圖存的教育理念與耶穌會相悖,又另行籌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自主創辦的大學——復旦公學(今復旦大學)。

馬相伯在投身教育之前從事過洋務活動。他在教會學校熟讀近現代科學知識。滿腹經綸的他也曾意氣風發地想要報效國家。清光緒二年(1876年),他自籌白銀2000兩救濟災民,反遭教會幽禁「省過」,憤而脫離耶穌會。之後,他遊歷日美法等國,深刻認識到,要想國家富強必須興辦實業。於是,馬相伯敲開了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大門,投身洋務運動。他是當時中國第一個能夠熟練掌握七國語言的人才,很快就擔任了李鴻章的助手和翻譯。然而晚晴將亡,在談判桌上,縱使他為國為民據理力爭,迎接他的還是一個個割地賠款的條約。報國之心換來的是不被理解,就連他的母親也常對人說:「我不曾生過馬相伯這樣的兒子。」

「學而優則仕」,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的人生抱負。可在分崩離析的動亂年代,螢火之光豈有回天之力。轉眼之間,馬相伯步入花甲之年,既然政治上不能救亡圖存,那就潛心研究學問。他深感「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於是,他決定毀家興學。他將青浦、松江等地三千畝的家產全部捐獻,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這一年是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從此馬相伯步入了教育興國的人生征程。

當初,他創辦震旦學院時,就立志要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震旦」為梵文,「中國」之謂,含「東方日出,前途無量」之意。然而,耶穌會想把震旦學院變成培養傳教士的地方,於是強迫馬相伯改變教學方針,並讓他「養病」退休。震旦學生一片嘩然,馬上全體退學。于右任帶著同學們去醫院將退學簽名簿交給馬校長,立下誓言:「我們誓死和馬校長站在一起,可以無震旦,不可無校長……」馬相伯老淚縱橫,決心另行籌建大學。他四處奔波,到處籌款,得到張謇和嚴復等人支持。1905年9月13日(中秋節),在吳淞廢棄的提督衙門,馬相伯聘請李登輝為教務長,300多人從全國各地趕來成為復旦公學正式開學的學生。這裡面包括蔡元培、竺可楨、陳寅恪、陶行知、梅貽琦、邵力子、黃炎培、李叔同、胡敦復……

當時的復旦可謂星漢燦爛。經歷過百年風雨,一代代的復旦人秉承「犧牲與服務」的復旦精神,才成就了現在群星璀璨的復旦。

「馬相伯」這三個字,對現在的復旦人來說,或許只是一個歷史的符號,可對於當時的復旦人而言,就是一種精神寄託,就是一份情感表達。

為了讓學生們有書可讀,65歲的馬相伯憑藉一己之力創辦復旦。縱有千難萬苦,也撲不滅他心中的教育之火。牛皮明明在《中國缺少一味葯,名字就叫馬相伯》中,這樣寫道:「今日看來,中國缺少一味叫「馬相伯」的葯,這味葯,叫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即便如螢火,也發一份熱,不必等待炬火。若世間無炬火,我便是炬火。」

馬相伯正是復旦的火炬。

馬相伯所創辦的復旦,正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把火炬。

復旦人應向創始人馬相伯那樣,成為中國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個火炬。(任帥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笑的旦旦 的精彩文章:

TAG:微笑的旦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