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之城:街燈閃耀下的巴黎
巴黎以優雅的城市風情聞名於世,而夜色下的巴黎更是別有一番風情。當夜幕降臨,乘船蕩漾在塞納河上,兩岸連綿不斷的燈火會令人發自內心地感嘆這座城市的美麗與繁華。
巴黎夜景鳥瞰
然而在三百多年前,巴黎的夜卻遠非今日這般迷人。由於缺少街道照明設施,難以預料的危險潛藏在無邊的黑暗中,使人望而卻步。從「黑暗之城」到「燈火之城」,巴黎在17世紀下半葉的城市改造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在17世紀後期,法國迎來了其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太陽王」路易十四。為彰顯君主的偉大,路易十四在巴黎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市政服務,巴黎在絕對權力的推動下迅速走向現代。
然而首都惡劣的夜間治安狀況卻始終困擾著路易十四。夜間的巴黎儼然成為盜匪的天下:在當時巴黎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景點新橋,夜間盜竊行人斗篷的案件時有發生,以至於許多人不得不專門僱傭保鏢來保護自己昂貴的衣服。
由於夜間犯罪率居高不下,黑夜對巴黎的經濟和社交生活造成了嚴重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一旦黑夜降臨,人們便只能待在家中,而冬季晝短夜長,巴黎人外出活動的時間又被大大地縮短了。
路易十四認為,街道照明設施的缺失是導致夜間犯罪的主要原因。為推動首都夜生活的繁榮,必須保證夜間的公共安全,建設街道照明設施順理成章地成了最好的解決方案。
早在1662年,巴黎便已出現了私人提供的夜間照明服務。當時一位名叫勞拉第·德卡拉法的商人開辦了「巴黎火炬手和提燈人服務中心」,為有夜間出行需求的人提供有償的照明。勞拉第的僱員們身著統一的制服,配備專門定製的大型火炬,在夜間護送行人和私家馬車穿越黑暗的城市。這些火炬手隨身攜帶沙漏,以15分鐘為單位向僱主收取費用,行人為每十五分鐘3蘇,馬車為5蘇,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來看並不算昂貴。勞拉第的終極目標是僱傭1500名火炬手,分布在巴黎所有的主要街道,使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將有人為你照明,陪你到達另一條街」。勞拉第希望將自己的業務發展為一項公共服務,他堅信這一願景一旦實現,「將大大減少城市的扒竊,巴黎夜晚的街頭將遠比現在繁忙」。
勞拉第的計劃觸動了正在密切關注城市照明問題的路易十四,可與商人相比,作為國家統治者的路易十四無疑考慮得更遠,他深刻認識到夜間照明對於一座現代都市的重要性,比起僱傭1500個人站在巴黎街頭,他更傾向於建設一套永久性的夜間照明系統。
1665年,路易十四親自主持召開了一次高級別的國務會議,組織商討在巴黎建設照明系統的相關事宜。路易十四任命尼古拉斯·拉雷尼為巴黎總警長,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般的城市治安工作,拉雷尼還被授權負責城市基礎設施的管理和建設工作。
拉雷尼並沒有辜負路易十四的期望,他上任後不久便開始著手在巴黎建設照明系統。1667年秋季的一天,負責向民眾宣布消息的街頭公告員滿心歡喜地走過城中的一些主要街道,向市民們宣布:凡是他經過的道路很快都會擁有照明系統。在首批被選中的九百多條道路上將設置近三千盞街燈——通常是在街道的兩端各設一盞,若街道較長,則會在中間增設一盞。
路易十四時期精美的巴黎街燈
在街燈的設計上拉雷尼也著實費了些腦筋。出於安全、美觀、耐用等多方面的考慮,街燈的材質最終選擇了金屬而非更為廉價的木材。當時大塊玻璃的製造技術還沒有完全普及,每盞街燈要使用價值不菲的數塊玻璃。為使街燈的照明時間足夠長,還需選用特製的粗大蜡燭,這自然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街燈的設置方式也經歷了一番推敲。最初是將街燈懸掛在街道中央的高處,但考慮到更換蠟燭的方便,最後改為將街燈安裝在街道兩旁房屋的牆壁上,使用滑輪系統控制升降。此後每當夜幕降臨,市政府的工作人員便會手搖鈴鐺走過街道,作為點亮街燈的信號。外牆上裝有街燈的房主們聽到鈴聲後便會取出鑰匙,打開控制滑輪把手的鐵箱,將街燈降下,放入點亮的蠟燭後再升高至原處。
在1667年年末的一天,巴黎城中的街燈安裝與調試工作全部完成,當晚近三千盞街燈照亮了巴黎的夜空,與巴黎市民的歡呼聲一起,宣告這座「燈火之城」的誕生。
在新的公共照明系統運行之初,只在當年11月初至次年3月初之間點亮,後在巴黎市民的強烈要求之下,點亮的時間不斷延長,到17世紀末,已達每年九個月。與今天城市街道照明相似的是,當時街燈的點亮時間也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在11月是下午5點半,而到了3月則會推遲到下午6點半。
巴黎的街道照明系統是法國乃至歐洲第一次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這方面的業務在之前通常會外包給私人的投資商,這一舉動既反映了路易十四統治期間王權對社會生活的滲透,也體現了國家在管理理念和體系上的革新。龐大的照明系統耗資巨大,更換蠟燭、維護街燈都需要大量的費用,這遠非私人承包商可以負擔,即使對王國政府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為維持這項服務的運轉,路易十四在巴黎開徵了一種名為「掃塵和燈光稅」的新稅,並在以後的日子裡隨著街燈數量的增加而不斷提高稅額。令人驚奇的是,面對這筆數額不小的稅金,富於反抗傳統的巴黎人非但沒有表示抗議,反而多次主動向政府方面表示,願意多繳稅金以延長照明時間,街道照明對於巴黎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街道照明系統首先使得夜間的治安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人們再也不用擔心在黑暗中肆意妄為的盜賊。「多虧了拉雷尼和他美麗的路燈,那些偷斗篷賊沒好日子過了!」類似的讚美頻頻出現在當時巴黎的報刊之上,對於街燈所帶來的安全感,巴黎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與此同時,拉雷尼還安排了大批警察在夜間巡邏。在街燈的照耀下,騎馬的巡警踏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令巴黎的宵小之徒無處躲藏。「今天我搶了別人,明天就得上絞刑架」的哀嘆聲不絕於耳。伴著巴黎小偷們的「集體失業」,這座時人眼中「世界上最美的城市」終於也成了「最安全的城市」。
隨著社會治安的改善,巴黎的夜生活也開始豐富起來。街燈砸碎了曾經在黑夜中束縛巴黎人的枷鎖,賦予這座「燈火之城」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全新體驗。街燈使巴黎可以保持24小時的運轉,而不是像當時歐洲其他的大城市那樣,隨著黑夜的降臨而陷入癱瘓。巴黎的商店、咖啡館、餐廳紛紛將營業時間延長至晚上十點甚至十一點,以滿足巴黎人和外國遊客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街道照明系統興建以前,巴黎人在天黑後只能待在家裡,社交活動的匱乏令人失望。而隨著街燈的點亮,巴黎人盡可以「在午夜後出門,到達城市的彼端,帶朋友回家……」夜間購物的潮流也開始興起,本就追求時尚的巴黎人的購物慾望急劇增長。夜間巴黎喜人的變化在無形中推動著城市商業活動的繁榮,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外邊新安裝的街燈」。
街燈及其帶來的全新城市景觀和獨特遊覽體驗都為巴黎吸引了更多的外國遊客,人們對這項全新的發明讚嘆不已。「這是希臘人和羅馬人多從未想過的發明」「即使阿基米德再世也一定不知道如何錦上添花」……在難以計數的溢美之詞的襯托下,街燈閃耀下的巴黎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現代。
在街道照明系統以前,富於想像力和探索精神的法國人也曾在巴黎進行過許多都市公共服務的嘗試,市區郵政系統、有固定路線的公共馬車都曾出現在巴黎街頭。但也許是因為過於超前,這些發明大多只是曇花一現,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而巴黎的街道照明系統則有幸成為這座城市第一項在歐洲範圍內產生影響力的發明,在其開始運轉後不久,街燈陸續出現在阿姆斯特丹、柏林、維也納、倫敦等大都市的街頭。
在街道照明系統的革新上,巴黎這座「燈火之城」從未停下過自己的腳步。在街燈第一次亮起二百年後,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奧斯曼男爵進行了又一次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在這次改造中,巴黎街燈的數量大幅度增加,達到三萬多盞,燃料也變成了更加廉價易得的煤氣和燃油。19世紀末期,隨著電力的廣泛應用,巴黎街頭的汽燈和油燈又被電燈取代。
十九世紀的巴黎街燈
巴黎的街燈照亮了這座城市走向現代都市的道路,賦予巴黎人全新的都市生活體驗,並引領了歐洲城市管理和技術革新的潮流。歲月流逝,可街燈閃耀下的巴黎始終魅力不減。一盞小小的街燈,講述著一座偉大城市從黑暗到光明的故事,記錄著「燈火之城」的不朽傳奇。
參引文獻:
1.Charles Nodier,Paris Historique :Promenade dans les Rues de Paris,Tome Premier,F.G.Levrault,1838.
2.Boris Bove&ClaudeGauvard,Le Paris du Moyen Age,Belin,2014.
3.Patrice de Moncan,Le Paris d"Haussmann,Les Editions du Mécène,2009.
4.鍾紀剛編著:《巴黎城市建設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2年。
5.(美)若昂?德讓:《巴黎:現代城市的發明》,趙進生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
圖片來源:法國國家圖書館Gallica數字圖書館、維基百科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