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臘八節到!臘八粥傳統介紹及其佛教典故

臘八節到!臘八粥傳統介紹及其佛教典故

夏曆十二月初八,中國漢族地區佛教寺院煮以供佛的粥,叫「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按臘八粥又名「七寶老百姓在華岩寺喝臘八粥時的熱鬧情景粥」,十二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等造粥以供佛。後亦通行於民間。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臘八粥介紹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經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後,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並效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把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臘八粥典故

說起臘八節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了。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並對婆羅門教的神權極為不滿,於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並創立了佛教。史傳,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由於他是釋迦族人,後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於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曆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一天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於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佛教傳入我國後,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百丈清規》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寺院在這天舉行誦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說放下 的精彩文章:

大安法師經典語錄15則:修行千萬不要做假招子、作秀

TAG:佛說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