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把紫砂壺能夠賣到上千萬?

一把紫砂壺能夠賣到上千萬?

時大彬的壺可謂是「千奇萬狀信手出,巧奪坡詩百態新」。吳騫在《陽羨名陶錄》里說:「明代良陶讓一時」,此一「時」即時大彬。

時大彬的壺主要造型有僧帽、菱花、六方、虛扁、瓜棱、八角等,其泥質溫潤凝重,造型沉穩,可謂壺藝之典範。顧景舟先生也認為時大彬是「集大成者」,他「成功地創製了紫砂傳統上的專門基礎技法」。

時大彬的父親時鵬是當時文化名流。明嘉靖年間,流傳著「四大名家」,即董翰、趙梁、元暢、時鵬。

之所以說時大彬是「集大成者」,最突出的原因是他將文人情趣引入到茶壺中,使茶壺有了更深刻的內涵。時大彬早期的作品多為大壺,且仿古樣式比較多。在與文人雅士結交中,他觀察了文人的飲茶習慣,於是改大壺為小壺。在製作上用拍打法一氣呵成,這樣也就豐富了造型。小壺一經推出,其儒雅氣質深深吸引了廣大文人,更有甚者,以擁有時壺為榮。

時大彬最初喜歡做大壺,按畫作比例,用現在的眼光看,應有2500cc之大。後時大彬游婁東,遇到明代的文學家、書畫家、壺藝收藏家陳繼儒。

陳繼儒對茗壺有很高的鑒賞能力,曾聘請制壺好手蔣時英至家中制壺,然後陳繼儒為之書銘,名工名士,後來世稱「雙絕壺」。

時大彬常與陳繼儒討論品茶試茶之奧妙,一天,陳繼儒建議:「把壺從大改小,做成一把可以一手執之、一手捋須吟詩的雅器,那該多好。」

於是,時大彬開始改制小壺,茗壺才由大而改小,改到只有300-400cc左右。時大彬這一變革,將制壺工藝手法和壺型大小規格基本固定下來,併流傳至今,成為史上一件趣聞樂事。

紫砂壺的制壺技法在時大彬時已幾近成熟。在成型技法方面,他改進了龔春「斫木為模」的方法,直接用手工制模,將「打身筒」和「鑲身筒」結合,創製了紫砂傳統上的專門基礎技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