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TMS如何戰勝「攝魂怪」

TMS如何戰勝「攝魂怪」

陪伴一代人成長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早已完結,而現實版「攝魂怪」(抑鬱症)卻依然肆虐人間,吞噬快樂,吸食希望,奪走了許多人心中的陽光......

患上抑鬱症後,人生百味黑白色,歲月有情無處尋,愁腸千轉心中結,不知春夏不惜君......

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呼神護衛」是守護神咒的咒語,用以抵禦攝魂怪(吸光人生所有快樂的妖怪)。

發出此咒語時,魔法師需要集中精力,想著心中最快樂的事,口中念出「呼神護衛」。呼神護衛為拉丁文Expecto Patronum(期待保護者)的意譯。

而在現實的抑鬱症治療中,TMS也發揮著自己的魔法,幫助成千上萬的抑鬱症患者抵禦著那隻討厭的「攝魂怪」。

那麼,TMS是如何治療抑鬱症,如何施展魔法幫我們「呼神護衛」的呢?

讓我們從抑鬱症的定義、抑鬱症的表現、抑鬱症的發病機制這三個方面一起來了解一下。

1. 抑鬱症的定義是什麼?

抑鬱症是以心境抑鬱及愉悅感喪失為主的一類心理疾病,並伴隨多種生理癥狀,顯著影響到個體正常功能。

2. 抑鬱症有什麼癥狀?

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對抑鬱症的診斷標準有如下描述:

如果你在2周的時間內,出現了5個或以上的上述癥狀,你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攝魂怪」找上了你。

:以上只是用通俗的語句簡單的羅列了相關癥狀,關於抑鬱症的確診還需要專業心理科醫生進行診斷及相應評估工具的輔助才能完成。

3. 抑鬱症的發病機制

是什麼?

抑鬱症的發病包含了生理、心理、社會等一系列綜合因素的影響。

以下,我們主要討論其神經生理髮病機制:腦功能和神經遞質分泌的異常。

腦功能異常

與抑鬱症發病相關的大腦區域之一是背外側前額葉(DLPFC),它在情緒加工過程中可能存在功能的不對稱性:左側DLPFC參與正性情緒的產生和調節,而右側DLPFC參與負性情緒的產生和調節(Catafau, Perez, Gironell, et al., 2001; Mayberg, Liotti, Brannan, et al., 1999; Beauregard, Leroux, Bergman, et al., 1998)。

健康人群中,左右兩側DLPFC的功能是平衡的。

但抑鬱症患者卻不是:其左側DLPFC功能異常減弱,而右側DLPFC功能異常增強。

針對抑鬱症的此種可能發病機制,可利用rTMS對神經以及大腦皮質的興奮及抑制效應對其異常腦區進行功能調節:

一方面,利用rTMS高頻刺激左側DLPFC區,使得原本功能減弱的腦區活動增強;

另一方面,利用rTMS低頻刺激右側DLPFC區,使得原本功能增強的腦區活動減弱。

相關研究證據:

Catafau(2001)等採用SPECT對7例難治性抑鬱症的研究也發現了相似的結果,使用20Hz,90%MT的rTMS治療後,患者的左側前額葉的rCBF明顯增加(Catafau, et al., 2001)。

神經遞質分泌異常

抑鬱症發病的另一個機制是神遞質分泌的減少,包括5-羥色胺(5-HT)、多巴胺(DA)以及去甲腎上腺素(NE)這些與情緒相關的重要神經遞質的分泌減少。

抑鬱症與這三類神經遞質之間關係的假設:

而通過TMS的治療,可以增加與抑鬱症發病相關的這些神經遞質的分泌。

總結一下,TMS治療抑鬱症的機制:

1)改變背外側前額葉(DLPFC)功能異常,提高原本減弱的左側DLPFC功能,降低原本增強的右側DLPFC功能。

2)增加與抑鬱症發病相關的神經遞質分泌,包括5-羥色胺(5-HT)、多巴胺(DA)以及去甲腎上腺素(NE)。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 Catafau AM, Perez V, Gironell A, et al. SPECT mapping of cerebral activity changes induced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depressed patients: a pilot study. Psychiatry Res, 2001, 106(3): 151-160.

3. Mayberg HS, Liotti M, Brannan SK, McGinnis S, Mahurin RK, et al. Reciprocal limbic-cortical function and negative mood: converging PET findings in depression and normal sa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9, 156(5): 675-682.

4. Beauregard M, Leroux JM, Bergman S, et al.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major depression: an fMRI study using an emotional activation paradigm. Neuroreport. 1998; 9(14): 32-53.

5. Phillips ML, Ladouceur CD, & Drevets WC, 2008. A neural model of voluntary and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hophysiology and neurodevelop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Molecular Psychiatry, 2008, 13(9): 829-8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神康復 的精彩文章:

TAG:精神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