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五個習慣能讓你的一生做到卓爾不凡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五個習慣能讓你的一生做到卓爾不凡

各位書友大家好,老齊非常欣喜的發現,在我們讀書的小夥伴中,有不少都已經做到了企業的管理者,大家迫切的需要老齊給大家帶來關於管理學的一些書籍,那麼大家也都知道,管理學必提大師彼得德魯克,而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就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那麼今天開始,我們就借著這本書,來給大家講一講企業管理。

彼得德魯克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擔任了一大堆著名公司的管理顧問,他的思想被一大堆牛人所接受,包括通用電氣的傑克韋爾奇,微軟的比爾蓋茨,還有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有這些信徒,德魯克就坐穩了大師的位子。而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讓一群平凡的人在一起,做出不平凡的事。

中國人講究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管理者就是企業的靈魂,如果管理者不能夠把管理做的有效,那麼整個企業就會陷入混亂。就像一個人一樣,體力服務於知識,一個企業也是如此,體力必須服務於知識提供者的指導,而所謂知識提供者,就是管理者,他們才是決定事情方向的人,他們會指揮體力的工作方法,事情做了和做好了是兩碼事,結果可能完全相反。

所以思考才是一個管理者的本分,有些管理者總愛身體力行,企圖跟群眾打成一片,但其實體力勞動的時間多了,思考也就少了。這對於團隊的效率反而是有損失的。什麼叫做卓有成效,說白了就是每個人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就是有效的。把你的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卓有成效。

那麼問題來了,誰是管理者?上司就是管理者嗎?並不一定,有的上司,他們的行為並不能對組織生產產生影響,比如一些領班一些監工,他們只是有些管理的權利,但並不能改變工作的方向,也不能提高生產效率。相反,一些知識工作者比如顧問,他可能一個下屬都沒有,但他的研究結論可能會對公司的發展和經營產生重大影響。所以管理者的責任不能用他的下屬數量來衡量。即使他單槍匹馬,但屬於知識提供者,影響著別人的體力工作方向的,就應該屬於是管理者。

所謂管理,就是跟他人高度相關,如果一個個體戶,那麼他談不上任何的管理和有效性的問題。書里舉例一個醫生,開了私人診所,他只需要服務好病人就好。他的效率肯定是儘可能的高的。但在一個組織里,就完全不一樣了,管理者必須面臨幾個問題。

首先,管理者的時間往往屬於別人,不屬於自己。他是整個組織的囚徒,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來找他解決問題。管理者必須處理組織內的任何問題。

其次,管理者迫於日常運作,他們追著事情跑。公司高管往往會感覺四處漏水,到處要補漏洞。往往會遇到干不完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看起來根本就沒有正確的解決方案。有的時候不得不用以後的一個更大的麻煩,來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這也造成了麻煩接二連三。

第三,管理者處在組織之中,只有別人能夠利用管理者的貢獻,管理才算有效。也就是說,沒人聽你的,那麼你說話還不如放屁。所以再正確的策略,不被執行也是白搭。這種協調和影響力,其實反過來又制約著管理者的管理,有的時候明明是對的,但卻要顧及執行者的感受和協調者的感受,不得不放棄。比如企業遇到困難,降薪裁員是最佳措施,但是大部分管理者都害怕造成軍心不穩,反而引發更大的問題,而遲疑不決。還有的時候會影響其他部門,比如銷售部門需要市場部促銷,但往往會被市場部門所抵制。

第四,管理者通常不跟外部直接接觸,所以得到的反饋可能略有偏差。屬下總是告訴你形勢一片大好,但其實業績已經嚴重下滑了。管理者離顧客很遠,所以往往聽不到正確及時的反饋。有的時候明明是產品的問題,卻遭遇互相扯皮。從而導致管理者出現誤判。

一個組織不能總是自說自話,以生存為目的。而他的意義其實更像一種器官,要為社會提供貢獻,馬雲說過未來什麼生意最值錢,一定是能夠給大家解決問題的生意,解決的問題越大,就會越值錢。而現在還有很多老闆在用這種老土思維,我要在什麼領域裡賺錢!說這話之前,你最好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提供什麼服務和價值,解決大家現在的什麼問題。這個問題之前存在嗎?別人能解決嗎?如果你發現自己是可有可無的,那隻不過是你在複製別人的模式,對不起!你不會取得成功。

對於外部的變化,真正重要的不是趨勢本身,而是趨勢的轉變。趨勢轉變才是決定你生意能不能成功。比如美國早期的汽車市場是收入決定購買,福特汽車大量搜集數據,決定開發一款新車,但是趨勢卻悄然變化,決定購買的因素從收入慢慢轉變成了興趣,最後導致福特這款汽車全線潰敗。所以慣性思維是最可怕的敵人,因為趨勢隨時在變,原來的邏輯可能用了很久都有用,但等你用的時候,就不靈了。比如城市打工者湧入,按理說速食麵和啤酒的需求就會增加,但實際情況是這幾年中國各大城市的速食麵加啤酒都是銷量下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很明顯是趨勢改變了,替代品互聯網外賣出現了,而且比速食麵更方便,所以才會造成了替代效應。那些盲目擴產能的最後都出現了虧損。

在組織內部,很難找到一個全能的管理人,更無法找到一個運籌帷幄的通才,所以必須要建立一種組織關係,利用每個人擅長的長板,構築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作者勸大家一定要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回到現實。不要總想著有萬能博士來解決所有發展的問題。

當然作者的意思也不是說大家只學好一門手藝,其他都不要學了。絕不是這個意思,故步自封其實往往會影響你最後的成就。作者的真實意思是,你應該在把自己的長板儘可能做長的基礎上,廣泛涉獵周邊的專業知識,比如一個做銷售的,他當然應該知道一些財務基礎和市場營銷的學問,這樣更能夠讓他豐富自己的專業,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把事情做透。當然你非得讓做銷售的人,非得懂點天文學,這就有點強人所難了。

這個跟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我們學校里教給大家的是木桶理論,不要留有短板,但走向社會才知道,短板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個長板是否突出。一個人有特長,就有他用武之地,而最怕的就是什麼都稀鬆平常的人。反而很難在社會立足。所以也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數理化語文地理歷史不偏科,這是來自學校最深的傷害。他僅僅能管到你高考,而過了高考之後,就再也別相信應試教育那一套了。醒悟越早,改變才會越徹底。但很可惜很多人都40多歲了,還沒有明白這個道理。依然在做著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企圖去彌補那個短板,結果越來越平庸。所以,你要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組織需要的人才,先想想自己,到底有哪些特長,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如果你自己都想不出來,那麼企圖升職加薪,只不過都是奢望。

一個人做到卓爾不凡是需要天賦的,可遇而不可求,但一個組織做到卓有成效卻相對來說容易,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實現的。有五個習慣,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必須有系統的安排工作,才能善用這些時間。

其次,一定要重視對外界的貢獻,不能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要為了成果而工作,在工作之前,他們要先想好到底別人期望我達到什麼效果,為了這個效果去努力。

第三,善於利用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同事的,下屬的長處。抓住有利的形式,做最擅長的事情,而不要把精力投在弱項上。

第四,聚焦!有效的管理,永遠集中在少數領域中,而不要什麼都做,當一大堆工作撲面而來的時候,一定要分清主次,有優先順序。如果做事沒重點,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第五,有效決策,老好人不會是好的管理者,英明偉大的決策往往是力排眾議的,比如傑克韋爾奇砍掉通用電氣的業務線,背負著巨大的壓力,不成功則成仁,如果始終跟群眾保持一致,那麼必然把車開到溝里去。

那麼,明天開始,我們將詳細帶來這五個習慣的講解,明天見。

齊俊傑讀財報

今天為大家帶來 博多費舍爾的經典

《財務自由之路》

號稱全球最牛的理財書,沒有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齊的讀書圈 的精彩文章:

TAG:老齊的讀書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