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叔和主要著作介紹

王叔和主要著作介紹

《脈經》(清?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推測王叔和也為張仲景之親授弟子)他尋求古訓,博通經方。他不但精通中醫經典方書,而且於脈學頗有研究。唐?甘伯宗《名醫傳》稱:王叔和性度沉靜,尤好著述,究研方脈,靜意診切,調識修養之道。宋?張杲亦稱其:博好經方,尤精診處,……深曉療病之源。他一生最突出的貢獻是編著了我國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脈經》。脈學在我國起源很早,扁鵲就常用切脈方法診斷疾病了。切脈是祖國醫學診斷學之「望、聞、問、切」四診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當時仍不為一般醫家所重視,如張仲景《傷寒論》自序中指出,有一些醫生缺乏脈學知識,或者對於脈學不大講求,這樣臨床診斷不明,對於病患者說來是很危險的。因此,為了解決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正確應用脈診診斷的問題,迫切需要一部脈學專著。王叔和搜集了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古代醫家有關脈學的論述,並加上自己的臨床體會和見解,終於寫出了這部著名脈學專書。

《傷寒論》、《金匱要略》經過連年的戰爭,許多書簡(當時造紙術尚不成熟,書都是寫在竹簡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殘缺不全了,即使是幾十年前才完成的《傷寒雜病論》也是同樣的命運。作為太醫令的王叔和(太醫令相當於今天的最高級醫院的院長)深知這部醫學論著的偉大價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決心使這部曠世奇書恢復其真正的面貌。於是他搜集仲景舊論,到各地尋找該書的原本,終於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傷寒雜病論》,並加以整理和修復,將其保留了下來,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傷寒論》。但書中只有傷寒部分的內容,沒有找到雜病的那一部分。直到唐朝,人們發現了一本已經被蟲蛀了的小冊子,裡面的一部分內容正與《傷寒論》相同;另外還有一些內容,是論述雜病的文句,當時尚未見諸於世,但其文風和詞藻卻與《傷寒論》極為相似。從形式上來看,這本小冊子是一種摘抄本,並非完整的內容。雖然有些遺憾不能得到原本,但終究是一大收穫,於是將傷寒部分的內容刪去,將雜病部分整理出版,取名《金匱要略》。

雖然只是不完整的內容,但這部分關於雜病的論述,為後世醫家處理許多棘手的醫學問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而王叔和對《傷寒雜病論》的整理使得《傷寒論》能夠流傳至今,功莫大焉。除以上有關脈學和整理《傷寒雜病論》之外,王叔和在養生方面還有一些精闢的論述。王氏在養生學上屬於醫家養生流派,主張從起居飲食方面進行調攝,以求得長壽,卻病延年。他提出飲食不可過於雜亂,要適量,是我國早期對飲食養生的進行較系統論述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賢明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賢明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