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永明 關於醫道關係的幾個問題

劉永明 關於醫道關係的幾個問題

關於醫道關係的幾個問題

蘭州大學 劉永明

1、一般來說,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而傳統醫學的經典在東漢時期已經產生了,給人的感覺是醫學形成和成熟在前,而道教產生在後。你說早期醫道不分,對醫學的產生髮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一點怎麼理解?

這個問題很好,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同時這個問題涉及面廣,比較複雜。我們一般所說的道教產生與東漢末年,指的是以規模化的宗教組織為特點的道教教團的形成,標誌是張角的太平道和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實際上,把如此大規模的、開始發動社會力量,企圖推翻朝廷統治,建立自己政權的大型組織的產生作為道教產生的標誌,這是很不合適的。我們應該看到,實際上道教早已產生存在於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各層面都有信奉道教和從事道教活動的人,只不過是沒有形成如此大規模的組織而已,這就是早期道教黃老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在黃老道的基礎上形成的,所以簡單地認為道教產生在漢末,產生於中醫學之後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再往前看,自先秦到漢代以來一直十分活躍的方仙道,就是早期道教的雛形,方仙道所秉持的追求長生不死的目標,也正是後世道教所追求的核心目標。方仙道的規模越來越大,就像滾雪球一樣,結合了更多的內容,慢慢地走向了道教。

從文化角度看,醫學的產生和道教的產生髮展是密切相關的,是相互伴隨的。早期的醫學知識主要掌握在巫師手中,所謂巫醫不分,這在甲骨文關於疾病的占卜的記載中就有明確的放映;而由巫師從事的人神溝通活動、祭祀的原始宗教,這也正是道教的早期源頭。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流行的方仙道追求長生不死,也是道教的源頭所在。春秋戰國時期又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任何文化都經歷了軸心時期文化的洗禮,軸心時代的思想文化深刻影響了此後中國文化的發展。而對宗教和醫學發生根本性影響的道家,進一步結合陰陽五行思想,發展為黃老道家,更加以注重生命、注重養生為特點。原始宗教和方仙道,與黃老道家相結合,逐漸走向了道教。從事方仙道的方士們探索長生不死之方的活動與醫學的活動是不可分的,也是醫學的承擔者,巫醫則在黃老道家的洗禮下也逐漸向方士醫學、道教醫學的方向發展。同時,醫學也在不斷地被總結、提升、純粹化,而且這種與巫術相分離的純粹的醫學在戰國時期已經很鮮明了,直至醫學典籍的形成。而醫學典籍又作為醫學與道教的共同資源,進一步推進著各自的或共同的探索。總之,這些文化的發展都是在道家、黃老道家思想文化的大框架、大背景下進行的,屬於同一個文化大家庭。所以,道教與醫學是同步發展的,道教旨在長生,所以與之密切相關的醫學是道教探索的核心內容,道教不斷的從事於醫學的探索和創造,為醫學的純粹化提供資源,成為中醫學發展的重要依據和來源。中醫學的經典正是在這一文化背景下和這一醫學基礎上形成的。

2、那你能舉例介紹一下中醫學經典的形成與早期道教醫學之間的關係嗎?

現存的四大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都與方士醫學有密切關係,甚至直接形成與方士之手。方士醫學也就是早期的道教醫學。比如最核心的醫學理論經典《黃帝內經》形成最早,主要形成於春秋戰國到西漢時期。《黃帝內經》中有明確的道家思想和理念作為指導,更有豐富的陰陽五行思想作為理論基礎,這些與方仙道、黃老道所秉持的思想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從其所處的文化環境來看,這一時期也正是以黃帝為重要旗幟的方士活動、方仙道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也是早期道家發展為注重養生、並與陰陽五行思想及以陰陽五行為特徵的方術相結合的時期,也是道教的醞釀時期。從《漢書·藝文志》中可以看出,作為道教文化資源的方技略和數術略中的著作很多以黃帝命名,其中冠黃帝名者多排在前列或首列。如「方技略」包括四類:「醫經」即醫學經典、「經方」即治病的方葯、「房中」即房中術、「神仙」就是追求長生的神仙家,很顯然,醫學和道教神仙之術是歸為一家,而且它們都與黃帝有關;再比如「醫經」主要包括三家:《黃帝內經》《黃帝外經》為一家,《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為一家,《白氏內經》《百氏外經》為一家。除《黃帝內經》外,全部都佚失了,但也可以看出,其中將黃帝與扁鵲相併列,而扁鵲本來就是方士醫家。在「經方」類中,其中《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將黃帝扁鵲並稱,可以看出兩者的相通和一致之處。另外,《黃帝內經》中將醫者稱為方士。由此可見,《黃帝內經》與方士醫學、也就是早期道教醫學之間的密切關係。

再比如,《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所撰,其中核心內容在於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在醫學方面很純粹,體系嚴密。時至今日,其中的醫典方葯,只要用之得當,依然立竿見影,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奇蹟。直接來看,傷寒論自身不尚玄虛,文本中道家色彩不明顯,似乎與當時的道教、方士醫學沒什麼關係,其實不然。歷史記載中雖然指出了《傷寒雜病論》與更早的醫典《湯液經法》之間的關係,但具體情況不明。有幸的是,敦煌文獻中保留了珍貴資料,那就是道教醫家陶弘景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其中保留了漢代與黃老道神仙方士密切相關的《湯液經法》的一些內容,陶弘景也明確指出了,《湯液經法》屬於道家著作,《傷寒雜病論》便是在《湯液經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和拓展而來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先有內容的對照分析中,明顯看出其兩者間密切的繼承關係,《傷寒論》中最核心的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等完全來自《湯液經法》。

3、歷史上的醫道關係是怎麼樣的?

比如前面舉到的《湯液經法》是十分重要的早期道教醫學經典,《湯液經法》依據《神農本草經》的體系,列有上品上藥120首方,為服食補益之用,由此也證明了其原本出自黃老道的神仙方士之手,《湯液經法》是《傷寒雜病論》的直接來源。同時,受到《湯液經法》影響的不僅僅是張仲景,陶弘景指出漢晉以降的醫家包括張仲景、華佗、吳普、皇甫謐、葛洪、支法師、范將軍等都是取法於《湯液經法》的。這些醫家對後世的醫學都有深刻影響。這裡華佗為漢末與張仲景齊名的醫家,也是一位方士,吳普是華佗的弟子,葛洪本來就是一位道士,他的《肘後備急方》在醫學史上地位很重要。之後,陶弘景整理的《本草集注》等著作也在醫學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國家整理本草,依據的正是陶弘景的《本草集注》。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很多道教治病的方法。唐代的高道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可以說集唐代以前醫學之大成,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葯齊備,成為綜合性臨床醫著,承前啟後,對後世醫家影響巨大,被現在人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被後世尊為醫學理論核心經典的《黃帝內經素問》也是出自唐代道門人士王冰之手的整理完善而傳世的,等等。可見,在中古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醫學著作和醫學家,主要出自道家道教或者與之密切相關,所以也自然可以歸屬於道教醫學系統。同時,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十道九醫」之說,就是說還有很多道門人士做出了十分了不起的醫學貢獻,是一言難盡的。到了宋代一直到明清時期,隨著儒醫的興起,中醫學領域有很多醫家圍繞醫學經典展開學習、研究、發揮,進一步深入探討醫學理論和醫學實踐,使醫學的體系化、純粹化的程度越來越高,也湧現出來越來越多的非道門人士的醫家,比如金元四大家中,三家屬儒,一家屬道,之後明清時期的大醫比如張璐、張景岳、吳謙、徐靈胎、葉天士、陳修園等,更多儒家色彩。這樣看來,似乎道教醫學的地位降低了,其實,道教的醫學貢獻正是宋代以來醫學的核心內容和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且,這後一時期,道教醫家的貢獻依然是很大的,很多醫家還在進一步吸收道教醫學的貢獻。

4、您對這次在海南玉蟾宮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南宗道教養生體驗交流大會有什麼看法?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本土宗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基本思想理念、道德訴求和價值理想,也承載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但近代以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包括道教在內的傳統文化走向了衰落。現在民族文化要復興,道教必然應該有所作為。在博大精深的道家道教文化中,其醫藥學貢獻不但有益於本國人民,而且可以為全人類帶來福音;而道教在深層次所依託的以「道」為核心的道家思想指向了人類認識的根本,切中了人類認識的真諦,是具有永久價值和普世價值的,是可以走向世界,與西方文化交融並有積極貢獻的。道教應該積極地接續這一文化命脈,在民族文化復興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當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崇高的使命最終要落實到人的肩上。海南道教近些年發展很快,玉蟾宮直承南宗法脈,重振南宗宗壇,積極地與時代需要相結合,尋求新時代道教的發展之路,其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責任、文化擔當是十分值得欽佩的。最近陸文榮會長在積極推動道教接續固有的醫學傳統,志在發展道醫,挽救中醫,可以說找准了道教當代發展的最佳切入點。這次南宗道教養生體驗交流大會、醫道高峰論壇便體現了這種精神,同時成立道醫館,可以說是邁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我們衷心祝願這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也希望海南道教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聯合有志之士,搭建道教醫學、中醫學平台,開展交流合作,並培養人才,推動醫學發展,為造福人類、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貢獻。

想要了解更多敬請關注

「中國南宗道教網」

圖文編輯 抒昶

校審RAY

圖片來源 玉蟾宮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