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清傑:以高尚人品和師德引領人才培養

張清傑:以高尚人品和師德引領人才培養

新華網武漢1月17日電(連迅)「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新時代,科技工作者要再接再厲,不斷取得更多創新成果,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作出新貢獻。」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張清傑在接受新華網獨家專訪時表示。

張清傑是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是熱電材料領域兩期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他長期從事熱電材料等特種功能無機非金屬與複合材料研究,在基礎理論、製備技術和工程應用方面做出了系統性、創新性的重要貢獻。

「所謂熱電材料,就是直接把熱能轉化為電能的材料。」張清傑介紹說,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國外科學家就發現一種材料具有溫差發電效應。直到上世紀末期,我國在熱電材料領域的研究水平還處在世界舞台邊緣。近20年來,經過廣大科技工作者奮力探索攻關,目前我國熱電材料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前沿。「現在國際上公認在熱電材料領域,中國是一支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團隊。最近五年當中我國舉辦了兩次熱電材料大會,全球領域內最有影響的科學家都來參加了。」

張清傑說,熱電材料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在廢熱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方面有廣泛應用前景。他介紹在我國每年的能源消耗中有40%都變成了廢熱,這是一個巨大的能源浪費,「熱電材料可以在這方面大顯身手」。在太陽光中紅外光占整個太陽能量的42%,這一部分能量也可以靠熱電材料來發電利用。「目前武漢理工大學已經和地方車企展開合作,探索對汽車發動機和尾氣排放的廢熱進行回收利用。」

科學探索遇到困難在所難免,張清傑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熱電材料研究中同樣遇到無數困難。他說科學研究就是一個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沒有一個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中不會遇到困難。「今天我們遇到的困難和五六十年代的科學家前輩遇到的困難相比都不值一提。前輩們那種對國家的奉獻精神,對民族的責任感、使命感,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科技工作者做研究、出成果,更重要的是要轉化為生產力。」張清傑認為,要想做好科技成果轉化,首先要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上有一些原創性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成果。其次要建立一種良好的轉化機制,提高轉化效率。最後還要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為技術推廣和應用提供空間。

武漢理工大學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2013年初武漢理工大學出台詳細規定,調動全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力度。2017年8月武漢理工大學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在體制機制上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校內管理資源分散、協調部門眾多等問題。資源的整合提高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2017年11,在武漢市舉行的科技成果轉化武漢理工大學專場活動中,現場簽約科技成果轉化相關項目46個,金額達81.76億元。武漢理工大學還向社會發布150項可轉化項目,供廣大企業對接。

2017年11月28日,張清傑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的稱號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這是國家對整個科技工作者的認可和褒獎,是一個集體的榮譽。」張清傑說,每一個院士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科研團隊的默默奉獻,離不開所在單位的大力支持。「當選院士後科技工作者責任更大了,我們要以更好的學術道德來引領學術發展,要以更好的行為規範來培養學術人才。」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我國科技發展指明了方向。張清傑說,黨中央提出新時代要有新作為,這對科技工作者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科技工作者要有新作為,大學也要有新作為。」武漢理工大學肩負著為國家建材工業、汽車工業、交通工業等提供科技成果和人才培養的重任,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多出科技成果,多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個人,時不我待,我也會加倍努力,爭取多出科研新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南京日平均車速28.58km/h 十大城市中排第四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