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能想像:抗戰前中國與日本的盟友德國竟然有一段「蜜月期」

誰能想像:抗戰前中國與日本的盟友德國竟然有一段「蜜月期」

張憲文: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學社演講嘉賓。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和德國的關係是鮮為人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炮火,摧毀了德國帝國主義妄圖稱雄世界的迷夢。凡爾賽和約不僅使德國在非洲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殆盡,而且將德國在中國山東掠奪的權利全部讓與日本。此後,大國在中國的爭奪主要是美、日、英三國,德國因戰敗被排除在爭奪之外。

德國對華關係的復甦,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從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1933年,蔣介石雖有求於德國方面的支持,但是尚未達到十分迫切的地步。中國在德國政府的戰略格局上,也不具有重要地位。其後雖有大批軍事人員來華或組織軍事顧問團,但並不具有官方性質。雙方的經濟貿易,亦局限於民間。

(凡爾賽和約)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德國政府對中日衝突表面上嚴守中立,實則不敢開罪於日本。在國聯大會上,德國代表對中日衝突的爭辯,常沉默不語,或人云亦云。當日本在1932年南侵錦州並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變時,德國報紙紛紛抨擊日本暴行,表現了對中國的同情態度。可是,德國政府卻三次警告各報館,禁止過分敵視日本。

1934年至1937年,中德關係進入比較和諧活躍的時期。雙方進一步密切了政府間的往來,許多雙邊事務納入政府間的渠道,並相互寄予較多的期望。這時,從中國政府方面說,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傾全力對付共產黨和削弱異己力量。面臨日本的大規模侵華行動,美國、英國都表現了騎牆政策,中蘇關係尚在改善中,因此,南京政府把全面軍事援助的希望寄予德國方面,並且表現了極大的熱情。而德國方面,自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加緊擴軍備戰,極力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衝破對德國軍備的限制,迫不及待地希望加強與中國的貿易,藉以傾銷軍火,進口軍備原料,特別是鎢砂等礦產。

(孔祥熙與希特勒)

希特勒對中日戰爭繼續採取兩面政策。一方面,德國保持著對中國的友好關係,因為德國在中國有大量權益,這是他們不能忽視並不願放棄的;另一方面,日本是德國的主要同盟國。1936年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德國希望日本能在遠東給蘇聯以牽制,並在太平洋上向美、英施加影響,使德國能在歐洲放手大幹。這一政策的結果,導致了1937年冬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的調停。

(陶德曼)

1938年以後,中德關係開始逆轉。這是由於日本侵華戰爭不斷擴大,日本政府對德國執行兩面政策表示了強烈的不滿,要求德國停止向中國供應武器、軍火,撤退軍事顧問團。德國政府在中日之間面臨抉擇。德國政府從其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考慮,逐步明顯地傾向日本一方。1938年6月,德國外交部嚴令顧問團成員「儘速離華」,國防部亦禁止向中國輸出軍火。這時,雙方關係雖漸趨冷淡,但是德國政府尚未發展到公開支持和幫助日本侵華的地步,兩國還保持著一般外交關係。經濟貿易額雖下降,雙方仍繼續維持著往來。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進一步惡化了中德關係。德國在條約中,「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中的領導地位」。這無疑是對中國及遠東地區各國人民利益的粗暴干涉。1941年7月,德國更進一步宣布承認汪精衛偽政權。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正式宣告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並宣告與德國「立於戰爭地位」,與德國間的「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一律廢止」。中德關係完全破裂。

選自《中國抗日戰爭史》全四卷 精裝插圖典藏本,張憲文等著,化學工業出版社·悅讀名品出版公司,2016年8月出版。

編輯: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晚清實業界的南張北周是誰?他們有何貢獻?

TAG:季我努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