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 中國又一個超越日本的領域!
參考消息網援引日本《讀賣新聞》網站1月15日刊登題為《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迅速趕上美國》的報道稱,2017年11月15日,中國政府全面啟動一項旨在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的大規模計劃。並且在人工智慧領域,中國已經快要有機會超越美國。
為什麼中國已經快要有機會超越美國了呢?主要源於三大優勢。
充足的研發預算
日本文部科學省科技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稱,中國的科技預算持續增長,2015年達到20.7萬億日元(約合1.2萬億人民幣),是日本的6倍。
大數據
大數據是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來源。
根據中國政府的數據,截至2017年6月,中國有超過7.5億互聯網用戶。這個數字是美國人口(3.2億)的兩倍還多。他們當中有96%都是智能手機一類移動設備的使用者。
而除了姓名、年齡、性別這些個人數據以外,關於用戶去什麼地方、購買什麼東西或在網上搜索什麼、跟誰有聯繫這些數據也都可以由人工智慧收集並分析,幫助公司向個人用戶提供最適宜的產品和服務。
現在,更方便的智能手機已經取代現金成為購物的主要支付手段。方便性的提高帶來更多用戶,使數據進一步積累,從而加強競爭力。
能力出眾的人工智慧人才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對世界各地研究者經常引用的計算機科學和數學論文開展的國別分析發現,中國佔到其中的21%,比美國還高。
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公司的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在2017年11月舉行的一次會議上說:「我猜測,我們(美國)將在今後五年保持領先地位,而中國趕上來的速度將非常快。」
而與咱們中國人工智慧發展迅速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度誕生了索尼、松下、東芝這些國際化公司,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日本,在互聯網時代竟然失語了?
有這樣一個廣為流傳的數據對比:與2005至2009年期間相比,2010至2014年間中國的AI專利申請數量提升了2.9倍,超過美國的1.26倍成為世界增速第一。與此相反,日本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在倒退,申請數量減少了3%。成為了世界主流經濟強國中唯一拖AI後腿的存在……
這又是為什麼呢?就AI產業本身的需求看,大概日本社會有四重阻力覆蓋在技術革新的出路上。
冰河世代的眼淚
所謂冰河期,是指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的1993年到2005年。
這期間畢業的大學生由於經濟蕭條,他們在國內很難找到如意的工作,其中計算機科學、通訊科學等領域由於普遍不被看好,人才更是紛紛向美國、中國等高速奔騰的市場靠攏,相關領域人才大量流失到海外。
最終的結果,是今天在大公司和開發領域起到頂樑柱作用的AI人才在日本難覓蹤跡,企業也喪失了經歷互聯網、雲計算再向機器學習的人才自然積累過程。
IT公司的外包惡習
由於IT業的整體不景氣,日本相關企業,甚至索尼、日立這樣的大公司,都是拿到訂單之後找小的企業外包解決。小企業扣除一部分利潤之後,會再次外包出去,層層外包最後弄得亂七八糟。這樣的習慣,導致大公司難以留存技術解決能力,更無法積累今天至關重要的數據。
政府的冷處理
AI等科技產業在日本得不到好的政策扶持。投資環境惡化,稅負繁重等政策因素困擾著國外企業和創業公司,幾次導致新興產業風口夭折。而政府的科技預算減少,也間接影響了AI產業的補給線。
少子化、老齡化的大背景
日本屬於高福利社會,老齡人口的社會需求極大,而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缺口又激增,社會資源要不斷填補這兩大漩渦,留給AI等新型技術的市場、人才與社會資源逐漸匱乏。
鎖定湖北衛視《長江新聞號》!!!欄目播出時間為——
周一至周五、周日:每晚
2
3:00
周六:晚21:25
本文編輯 | 樊 進
視覺創意 | 樊 進
本期主編 | 熊修奇
- END -


TAG:鳳凰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