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電影覺得燒腦並不是你的錯

看電影覺得燒腦並不是你的錯

你高高興興和朋友一塊去看電影,結果看了半天發現理解不了。電影票浪費了不要緊,從電影院出來後,大家七嘴八舌討論情節,才發覺自己好多地方沒看懂,或者好多地方理解錯。

於是你連忙打開豆瓣看影評,連聲罵道「卧槽,我怎麼這麼重要的細節都沒注意到呢」,於是打算買票二刷補回…

為什麼有的電影看起來很輕鬆,有的電影看完之後覺得腦子都燒壞了呢?別懷疑是智商問題,這其實是剪輯師的能力問題,正如UI設計師需要減輕用戶的使用負擔一樣,剪輯師也需要減輕觀眾的觀影負擔。

優秀的產品往往簡單易用,而優秀的影片則行雲流水。那麼剪輯師是如何減輕觀眾的觀影負擔呢?主要有3個方面:

一.減輕視覺負擔

電影畢竟屬於視覺藝術的範疇。觀眾需要在在短時間內接收撲面而來的視覺信息,並從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因此面臨沉重的視覺負擔。那麼剪輯師有哪些方式解救可憐的觀眾呢?

我們知道,人的視覺一次只能集中於一片小的區域。雖然我們有餘光,可以看到很廣的範圍,但是我們只能將注意力集中於圖像上唯一的一個點。

UI是如此,電影也是如此。看屏幕的時候,雖然用戶(觀眾)可以看到整個界面(畫面),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只能集中於屏幕上的某個點。

這對設計師(剪輯師)而言是個好事,因為我們能夠判斷和掌控觀眾究竟應該看畫面的哪個部分。

1、控制影調

UI設計中,如果界面上沒有動畫,那麼用戶就會被屏幕中最明亮的區域吸引。同理,電影製作中,如果沒有運動的物體,那麼觀眾的注意力就會被屏幕中最明亮的區域吸引。

為了讓主體更加清楚,電影製作人在影調上需要突出主體(顯得更亮),使得主體更好分辨。喜劇也通常是突出主題,以便使劇中的包袱抖得更明白,下圖是經典情景喜劇《老友記》的劇照,看得出人物主體在影調上是很突出的。

情景喜劇《老友記》

2、控制色彩

除了影調之外,不要低估顏色作為視覺元素的重要性,觀眾很容易注意到顏色的差異。

如果在連續的相同環境的剪輯中,色調前後不一致,觀眾會誤以為時間或者場景地點已經改變,結果往往是對關鍵信息的誤讀。

相反,如果使用兩種不同的色調,可以將時間或場景地點區分開,最典型的便是諾蘭的《記憶碎片》,彩色部分是現實發生的故事,黑白部分是回憶的部分,便於觀眾區分。

《記憶碎片》2000

3、控制空間

此外,空間也是重要的視覺元素之一。空間線索包括畫面比例和縱深線索。

畫面比例的變化容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兩種不同的畫面比例,可以將過去和現在和未來區分開來。電影《山河故人》中,剪輯師通過4:3代表過去、16:9代表現在、2.39:1分別代表未來。

《山河故人》2015

縱深線索則幫助觀眾分辨環境和人物的關係。如果一個畫面中擁有透視、材質散射、影調分離等線索,則該畫面中的空間比較容易分辨,反之則不容易分辨。

4、控制剪輯點

我們知道,電影是由24幀畫面構成的,剛剛討論的更多是針對單幀的靜態畫面,假設畫面動起來了,情況又如何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當你關注點在不同的興趣點之間移動時,你會選擇最短的路徑,因此視線移動通常是直線的,我們觀察界面如此,觀看電影亦是如此。

在UI設計中,如果通過動畫保證前一個視圖的視覺終止點和後一個視圖的視覺起始點一致,可以使視圖變化時保持上下文,用戶會感覺前後銜接很流暢。

GIF

在電影剪輯中,如果保證前一個畫面的視覺終止點和後一個畫面的視覺起始點一致,同樣可以提升影片的流暢感,理想情況下,觀眾就感覺不到剪輯了。

相反,如果前一個畫面的視覺終止點和後一個畫面的視覺起始點不一致的話,可能會看起來支離破碎,很不連貫。如果沒有合理的動機指引時,用戶就會感到厭煩。這也是為什麼說在界面設計時不要做無謂的動畫的原因。

5、控制鏡頭類型

每種鏡頭類型的簡單目標都是給觀眾提供視覺信息。遠景鏡頭展示所有的情節和環境,中景鏡頭提供立即可辨別的信息,特寫鏡頭突出非常細節的信息。

新出場的人物或主體,觀眾需要吸收新面孔。遠景鏡頭只能顯示人物或主體與其他主體、環境間的關係,因此,你應該要用特寫鏡頭呈現足夠多的特徵,以便於分辨。

電影《十二怒漢》在狹小空間中,涉及12個人物的對話和移動,雖然是黑白電影,缺少了膚色和服裝顏色的視覺線索,但是剪輯師通過中景和特寫鏡頭,提供了人物在環境中的座位、樣貌特徵、造型、人物聲音等立即可辨別的信息,很好地做了區分。

《十二怒漢》1957

美劇《Sense8》講述8個世界各地不同地方的人通感的故事,要分辨這8個人極其困難。但在第一季第一集中,剪輯師使用了大量的中景和近景鏡頭,提供了性別、膚色、髮型、環境、時間(白天還是黑夜)等可辨別的信息,降低了混淆的可能性。

二.減輕理解負擔

OK,也許剪輯師已經減輕觀眾的視覺負擔了,但被分辨後的視覺信息再未經過大腦的二次加工理解之前,是沒有含義的。你清晰分辨出了兩個白色圓球,但你還未必知道那是雪人。

很多上班族下班後喜歡看電視劇而不是電影,就是因為電視劇更加無腦,更好理解。電影的劇情、人物關係往往更複雜多元,那剪輯師能做些什麼減輕觀眾的理解負擔呢?

1、符合生活感知和經驗的剪輯

觀眾對剪輯的認同並不是出於對其表現能力的認識,而是因為它符合我們的生活感知和經驗。

UI設計同樣是講究符合生活感知和經驗的工作,設計師會儘可能將頁面設計得符合用戶預期,比如用戶往往會對界面元素位置有預期——app的底部是可以左右切換的標籤欄,而返回按鈕通常在左上角……和UI設計一樣,電影製作中,觀眾也會對下一個視覺落腳點有預期。

180度軸線原則

舉個例子,當攝影組以遠景鏡頭拍攝兩個人的對話場景,此時需要注意180°軸線原則——如果你想像著中心的演員周圍有一個圓圈,那麼攝影機只能在半圈的範圍內或者180°弧度範圍內拍攝。

如下圖所示,利用鏡頭A拍攝兩個人的對話場景,就只能在A的這一側拍攝其他對話鏡頭(鏡頭B),如果跨過假想線(鏡頭C和鏡頭D)拍攝一個人的鏡頭,一旦被剪輯到場景中,會讓觀眾感覺將轉身面朝相反方向,覺得這個場景是錯誤的。

在鏡頭A拍到的畫面1中,觀眾看到藍色人物在畫面右側講話,此時他們的注意力也在畫面右側。然而,他們意識到藍色人物的注意力實際上落在畫面的左邊。當鏡頭切入畫面2時,觀眾穿過屏幕一路追蹤藍色人物的視線,最後落在畫面左側的新面孔即紅色人物上。紅色人物應該處於這樣一個位置,其視線應與藍色人物的視線匹配。這樣,正好與觀眾在屏幕上的視線追蹤相符。微妙的尋找有助於保持觀影的趣味性,而費力的尋找只會讓觀眾對故事情節感到更加迷惑。

《國王的演講》2010

屏幕方向的連續性原則

再舉個例子,在屏幕上觀看這些被拍下來的動作的觀眾,會假定有一個更大的「電影世界」在畫幅四邊框之外。因為這個電影空間有它自己的現實版本,所以必須遵循跟現實生活中一樣的物理規律——如果一個人從左邊離開,他(她)必須得繼續保持向左運動,在下一個鏡頭裡他(她)必須得從畫幅右方入畫,以保持電影空間中向左的運動方向。這個被稱作屏幕方向的連續性原則。如果不這樣做,觀眾會感到迷惑,在思想上對剪輯產生排斥。

《速度與激情7》2015

2減少敘事的結構

人們總是習慣將事物進行對列、比較,從而產生定向的聯想和概括。由於存在著這種思維習慣把影視鏡頭組接起來就很容易在觀眾頭腦中建立起來它們的某種聯繫。這才使鏡頭的剪輯成為可能。

交叉剪輯指——在兩個平行畫面之間進行跳躍,也就是常說的多線敘事。這個技巧在今天的電影里司空見慣,但是在100多年前卻是全新的視聽語言。格里菲斯第一次使用這個技巧是在電影《多年以後》里,比沃格拉夫公司的經理們覺得這種實驗太過冒險,觀眾會看不懂,但格里菲斯立場堅定,付出很快收到了回報,《多年以後》被譽為是一部傑作。

格里菲斯在1903年的電影《孤獨的別墅》中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三線敘事。一個女人在房子里,強盜試圖破門而入,她的丈夫正飛奔趕回家營救,格里菲斯通過越來越快的剪輯成倍地放大緊張的節奏,直到影片到達最終的高潮。但是,我們很難想像,假設四線、五線、六線甚至更多線的敘事,觀眾還能不能承擔巨大的理解負擔。

《孤獨的別墅》1909

3、提供故事開端介紹

律師的開場白總是希望將陪審團的思維限制在某個框架內,從而使陪審團只能在這個思維框架內評判律師提出的證據。越早提供必要的事實,越能框定觀眾的思維框架,避免不必要的聯想和猜測,從而減輕觀眾的理解負擔。

為了在電影開頭就減輕觀眾的理解負擔,在電影的開端一般會陳述故事展開前所必需的事實,比如主角的性格特點、故事情節、地點、時間段。剪輯師可以採用遠景鏡頭介紹場景地理環境、表明時間或季節建立人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如果觀眾不知道這些基本事實,那麼他們就無法融入到故事中,他們的精力會被分散到研究這些缺失的信息上。

電影《卡薩布蘭卡》的開端展示了一幅歐洲地圖。在1942年,觀眾還不熟悉卡薩布蘭卡,因此開端部分描述了這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政治重要性。

《卡薩布蘭卡》1942

三.減輕記憶負擔

為什麼電影院是全黑的?很重要一個原因是限制你的感官輸入,避免分心,讓你沉浸在電影的故事中。

90分鐘的電影,可能涉及10多個關鍵人物,幾十個不同的場景,需要進行記憶關聯的信息可想而知。那麼剪輯師如何如何減輕觀眾的記憶負擔呢?

1、提供視覺結構開端

《卡薩布蘭卡》的開端展示了一幅歐洲地圖,從而減輕了觀眾的理解負擔,使觀眾能夠更快的進入劇情。就像故事結構有開端一樣,視覺結構也有開端。

在電影《大白鯊》中,鯊魚每一次出現都伴隨主題音樂的響起,鯊魚在水下的視角也總是相似的,鯊魚的攻擊也一直在繼續。開端所確定的音樂、視覺和故事的基調再也沒有改變過。剪輯師可以為視覺元素賦予情感、情緒、環境或人物特性。觀眾將特定的視覺元素和鯊魚聯繫到了一起,就像條件反射一樣,開端所確立的基調自動在觀眾心中引起恐懼。這種預期性的準備能夠減輕大腦記憶信息的負擔,因為你沒必要分析隨後接收的每一個信息的所有特徵,而只需尋找前面信息相同的特徵即可。

《大白鯊》1975 鯊魚鏡頭

2、及時提供補充鏡頭

前文提到,每種鏡頭類型的目標都是給觀眾提供視覺信息。遠景鏡頭展示所有的情節和環境,中景鏡頭提供立即可辨別的信息,特寫鏡頭突出非常細節的信息。

在事件出現的第一時間,剪輯師應該採用特寫鏡頭,因為觀眾很容易忘記主體的特徵,特寫鏡頭這有助於提醒觀眾相關事件和人物。

而在一系列中景鏡頭、中特寫、特寫以及背景「虛焦」的鏡頭後,剪輯師應該使用中景或遠景鏡頭,因為觀眾很容易忘記場景的精確位置,尤其是在拍攝快速運動鏡頭時。如果剪輯師選擇用特寫介紹一系列人物,那麼最後應使用一個遠景將所有人物囊括其中。

總結

當電影還是個新鮮事物時,觀眾的接受能力也比較有限,因此最早的電影剪輯是很死板的——大段大段的連續鏡頭,誰講話鏡頭就切誰,人物從下車切到進入卧室,一定要拍下人物移動的全過程,包括開車門、開大門、上樓梯、開卧室門……

雖然這樣做視覺負擔、理解負擔和記憶負擔都比較輕,但正如法國電影理論家斯坦利棱羅門所說「如果部影片描述每一個運動時間都恰好相當於實際完成這個運動的時間,那麼這部影片看來將會相當沉悶。」

好在人們有忽略次要情節的傾向,有選擇的記憶,這是人類思維,尤其是視覺思維、形象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教育是可以慢慢理解剪輯語法的。

不過如果你破壞了基本的語法,就會讓人費解。APP每天使用,你破壞了通用的設計語法,比如布局不符合常規,或分組關係不清晰,用戶或許根本沒注意到,但是潛意識可能覺得哪裡怪怪的,他們也不會告訴你,也沒法告訴你。

同樣電影每秒有24幀,對於一個觀眾而言,很難在一個會聲會影的故事中注意到這些細節,但是或許在潛意識層面,他已經有些許不耐煩了。

思考題:

你覺得在外語片的字幕設計上,有什麼增加「易用性」的方式嗎?歡迎留言探討。

引用:

《電影剪輯》[美]GaelChandler

《以眼說話》[美]BruceA. Block

《剪輯的語法》[英]羅伊·湯普森/ [美]克里斯托弗·J·鮑恩

《鏡頭的語法》[英]羅伊·湯普森/ [美]克里斯托弗·J·鮑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數學的設計師 的精彩文章:

TAG:懂數學的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