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次光明的喋血孤城,一副燦爛的英雄群像!

一次光明的喋血孤城,一副燦爛的英雄群像!

文黃蟲子

  • 一千九百多年前,一名漢軍將領於荒漠異域之深,虎狼萬軍之中,領兵數百,堅守危城,率十三壯士血戰得歸。

  • 在這一次喋血孤城的偉岸壯舉中,明帝、章帝、關寵、范羌、石修、張封、鮑昱、鄭眾,一個個滾燙的名字,簇擁著、烘托著他,讓他揚威異域,名垂青史。

  • 他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又一個巍峨的高峰。

  •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人。出自將星閃耀的耿氏家族,東漢一朝,耿家擔任過中郎將、護羌校尉及二千石官員的多達數百人。

    在那個鐵血開闊的時代,世家子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更多的擔當。因此,這位軍事貴族的子侄,一生以軍人的身份,致力於國家和民族的再次勃興,重拾大漢王朝的光榮夢想。

    時隔一千九百多年,我們回望浩渺的史籍,在東漢帝國璀璨的星空中,尋求遠征異域最為炫耀的星辰,最初看到的,就是耿伯宗和班定遠。

    經過二十年的戰亂,光武帝劉秀匡扶漢家天下。飽受匈奴欺壓的西域諸國派遣使者,不遠萬里奔赴洛陽,請求歸附。鑒於戰亂方息、兵疲民困,又對南方用兵,暫時無力與匈奴決裂爭鋒,光武帝拒絕了諸國的請求。

    但是,漢家的鐵血刀兵,從來只會暫時蟄伏,不會永久埋藏。永平十七年(74年)十一月,休養生息四十年後,光武帝的兒子漢明帝重新啟動大漢的戰車,像一代代英雄的前輩一樣,經略西方,再通西域。

    一大批名將應時而生,輔佐君王的萬丈宏圖。一個熱血的時代急速開啟,如同當年的漢武時期。

    騎都尉出兵攻打車師,請耿恭擔任司馬,類似於參謀長這樣一個職務。漢軍,已經一個甲子,未曾踏上這片熱烈的土地。他們鋒芒不減,一如當年,作戰極其順利,軍旗所至,見者賓服,車師舉國投降。

    東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任命耿恭為戊己校尉,領數百兵,屯駐金蒲城。

    耿恭到達任所,送文書至烏孫國,顯示大漢朝廷的威望恩德,烏孫非常高興,派使者進貢名馬,獻上宣帝時賜給公主的賭具,送王子入朝侍奉。

    匈奴不會坐視大漢收復西域,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左鹿蠡王率領兩萬騎兵直擊車師。

    耿恭兵力薄弱,還是選擇三百人前往救援。

    這些漢家男兒清醒地知道,以百對萬,斷無生機。但是,宗主國對藩屬的責任,必須於危難時履行,若不救援,何以恩服西域,令諸國誓死追隨?

    三百勇士行軍途中,遭遇匈奴大軍,結局早在預料之中,他們早已做好了付出生命的準備。

    漢匈兩國再次交手,漢軍全軍覆沒。

    匈奴一路勢如破竹,攻滅車師,殺死國王,招降北部焉耆諸國。剛上任的西域都護陳睦戰死,駐紮柳中城的關寵部、駐紮金蒲城的耿恭部被合圍。

    一旦兩城陷落,匈奴長驅直入,漢家經營西域的戰略規劃將徹底失敗。

    左鹿蠡王集中重兵攻打金蒲城,他要拔除大漢插在西域的釘子,掃清一切障礙。

    城中兵少,不過數百,後方遠在萬里之外,關山隔阻。看來,戰敗已成必然。

    耿恭從容登上城樓,面對砂礫一樣繁多的敵人,流淌在軍功貴族血液中的勇武和頑強,再度熱烈燃燒,他指揮城中百姓與守軍各安本職,令弓弩手張弦待命,一切井然有條。

    將士們把毒藥塗抹在箭鏃上,耿恭舉著弓弩,昂然說道:

    這是我大漢神箭,蘊藏神力,凡中箭的人必會受到神靈的詛咒、禍事連連!

    漢軍用硬弓射箭,匈奴人紛紛倒伏。這種毒藥十分厲害,沾染皮膚便會血流不止、傷口潰爛、令人痛苦不堪。匈奴人一向迷信,看到傷口處血水沸涌,大為驚慌。

    恰在此時,天地生威,風雨大作。耿恭不懼兵少,不畏強敵,趁勢洞開城門,率軍突擊,殺傷眾多敵軍。北匈奴人十分震恐,撤圍而去。

    五月,耿恭勘察周邊形勝,移師有溪流可以固守的疏勒城,同時,招募將士,補充糧秣,迅速壯大了兵勢。

    七月,匈奴再次進攻。耿恭招募先鋒幾千人,直面進擊,匈奴騎兵於野戰中逃散。

    匈奴人察看地形,堵塞上遊河道,改變水流方向。疏勒城的水源斷絕了。

    在炙熱的天空下,不斷有士兵缺水而死。漢軍掘井十五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睏乏,擠榨馬糞的汁液勉強活命。

    艱險時刻,最體現一個將領的意志品質。面對這樣一個死局,耿恭親自帶領士兵挖井運土,做最後一次嘗試。

    他取來三炷香,焚香跪拜上天,說道:

    當年貳師將軍李廣利拔刀刺山,飛泉湧出,如今大漢威加四海,望上蒼憐及我等拳拳愛國之心,以清泉助我等退敵,以報國恩!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井下的人聽到期盼已久的水聲,一股清泉從地底冒了出來。眾人奔走相告,士氣大振。

    耿恭命人取水潑於城上,示威匈奴。

    匈奴人感到意外,以為神明幫助漢軍,再次撤退。

    堅守孤城的同時,耿恭派遣信使,到漢都洛陽求救。

    將士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年八月,漢明帝去世了,朝廷恰逢大喪,沒有派出救兵。漢軍糧食耗盡,煮鎧甲弓弩,吃光獸筋皮革。死者日漸增多,只剩下數十人。

    如果迫降大漢的軍功勛貴後人,取得數十年來漢匈第一次交手的完勝,匈奴的威儀將遍及西域,威懾中原,令洛陽震顫。

    匈奴單于知道耿恭身陷絕境,派使者前去招降,開出優厚條件:

    封白屋王,予女子為妻。

    這個條件,與當年且鞮侯單于降服李陵一模一樣。耿恭的身份,也與李陵極其相似。

    深陷絕境,戰必覆沒;舉旗歸降,進封王爵。耿恭權衡利弊,欣然同意。

    匈奴使者如約進城,耿恭熱情相迎,帶到城上,在匈奴大軍眾目睽睽之下,親手殺掉。以佩刀割肉,與將士分食。耿恭用這樣決絕的行動,完全斷絕了後路。

    耿恭不做李陵。

    那首傳唱千古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為國家民族殞身不惜,浴血奮戰,其源頭,出自耿伯宗困守的疏勒城。

    匈奴大為憤怒,增派援兵圍城,仍不能攻破。

    此時,柳中城關寵部的求救信送遞洛陽,已經是大戰開始的十個月後。

    漢章帝劉炟剛剛繼位,趕忙召集群臣商議。滿朝文武大多不同意救援,說為了區區幾百人,不值得興師動眾。

    司徒鮑昱據理力爭,堅持要救。

    他慷慨直言,縱聲說道:

    帝國派軍人到危險艱難的地方開疆拓土,在他們危急的時候,卻棄置不顧,如此涼薄,對外縱容蠻夷行兇作惡,對內則讓死難的將士傷心。今後倘若再有匈奴興兵犯邊,恐怕就無人為國效力了。

    劉炟繼承父祖的基因,亦為一代明主,同意了鮑昱的意見,下令耿秉、王蒙調動張掖、酒泉、敦煌以及鄯善軍隊七千人,遠征救援。

    公元76年,大軍反擊車師,斬首3800,俘虜3000,繳獲駱駝和馬4萬頭,車師再次歸附。作戰任務圓滿完成。

    這時,關寵已經去世,耿恭活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王蒙等人打算引兵東歸。

    一位軍吏范羌,戰前奉耿恭的命令,到內地迎取冬衣,正在軍中,他堅持要求去疏勒。

    將領們不願前往,分出兩千兵交給范羌。

    接下來的壯舉,屬於這位普通的軍吏,他捨生向前,告訴後人,什麼叫戰友,什麼叫情義。

    范羌經由山北之路去接主將,爬過一丈多深的積雪,翻越天山天險。援軍精疲力盡,損失慘重,勉強到達,個個耗盡一切的氣力。

    在一個絕望的夜間,城中漢軍聽到兵馬之聲,以為匈奴來了援軍,拿起殘損的刀槍,強撐著站起,迎接最後的決戰。

    他們聽到一個聲音從東方傳來:

    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隊迎接校尉了!

    殘存的二十六名將士涕淚齊下,齊呼萬歲,打開城門,用僅存的一絲力氣,擁抱痛哭。

    次日,勇士同救兵一道返回。

    回家的路並非坦途,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有猛獸出沒的獵場。

    匈奴以騎兵追擊,漢軍邊戰邊走,沿途不斷傷亡。

    三月,抵達河西要塞玉門關時,只剩下十三人。

    這十三人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

    滿城軍民見了,大為震驚。中郎將鄭眾親自安排洗浴,更換衣帽。他熱血沸騰,心緒難平,當即寫下一紙文書,快馬送交朝堂,滿含深情地說:

    耿恭以微弱的兵力固守孤城,抵抗匈奴數萬大軍,經年累月,耗盡了全部心力,鑿山打井,煮食弓弩,先後殺傷敵人數以千計,忠勇俱全,沒有使漢朝蒙羞。應當賜給他榮耀的官爵,以激勵將帥。

    耿恭到達洛陽後,鮑昱上奏說:

    耿恭節操超過蘇武,應當封爵受賞。

    漢章帝任命耿恭為騎都尉,任命司馬石修為洛陽市丞,張封為雍營司馬,軍吏范羌為共縣丞,其餘九人授予羽林之職。

    耿恭母親此前去世,等耿恭回來,補行喪禮,漢章帝下詔,派五宮中郎將饋贈牛和酒解除喪服。

    耿恭,忠孝兩全。

    每次讀到一千九百年前的大漢耿恭事略,我都擊節讚歎,掩卷長思。在那個光明燦爛的大漢朝,耿伯宗為何能於荒漠異域之深,虎狼萬軍之中,領兵數百,堅守孤城,血戰得歸?

    一則,軍功貴族的血性忠誠。

    一則,曠世雄主的殺伐決斷。

    一則,名臣宿將的深謀遠慮。

    一則,漢軍將士的忠肝義膽。

    一則,戰友故人的情深義重。

    在這一次喋血孤城的偉岸壯舉中,明帝、章帝、關寵、范羌、石修、張封、鮑昱、鄭眾,這一個個滾燙的名字,簇擁著、烘托著耿恭,讓他揚威異域,名垂青史。

    他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又一個巍峨的高峰。

    這不但是一個人的榮耀,更是一個群體的光榮,一個時代的輝煌。

    千百年來,我們見識過太多的同僚傾軋、故人背叛、骨肉相殘、兄弟鬩牆,更加追思那個光明的時刻,更加懷念那些透徹的漢人。

    中國人,我們能回到大漢嗎?

    以我之筆,記述前輩英雄。

    為華夏拂去積塵,為中華拾取遺珠。

    為國人重鑄精神,為中國再開太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蟲說 的精彩文章:

    秦朝輿論管理的失敗……

    TAG:黃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