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徹底粉碎美國「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的圖謀
1958年8月,作為炮擊金門總導演的毛澤東,親自指點著炮擊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然而,只能在戰場上克敵制勝的軍事家,還不是最高品位的軍事家。「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只有在政治舞台和戰爭舞台都游忍自如,牢牢掌握主動權,才稱得上是最高品位,毛澤東正屬於這一類軍事家。
進入10月後,炮擊行動預期的目標都已達到。但美、蔣還沒有摸透毛澤東的真實意圖,甚至連參加炮擊的廣大指戰員,也不清楚最高統帥的整體構思,他們還以為緊接著炮擊的是渡江作戰,收復金、馬,然後紅旗直插台灣島。
可此時毛澤東想的已是「現在我們不拿台灣,可能10年、20年、40年都不去拿台灣。向金門打炮,也不是為了解放金門。」
10月5日,毛澤東突然決定在10月6、7日兩日停止炮擊,「偃旗息鼓,觀察兩天。」
第二天,他又改變了主意,發布了準備推遲幾天發的、由他親自執筆以彭德懷名義發的《告台灣同胞書》。書中開篇的文字是:「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將停止炮擊的時間延長到一周,並敦促蔣介石同大陸就和平統一問題進行談判。
停炮一周期滿,毛主席表示繼續停炮兩周。美國見此,遂借口金、馬地區實際上已經「停火」,再次要求蔣介石後撤,同中國脫離接觸。美國國務卿準備再赴台灣,對蔣緊逼。10月21日,杜勒斯飛抵台灣。
針對美國的舉動,毛澤東決定把炮擊形式固定下來。10月25日,毛澤東親自起草以彭德懷名義發表《再告台灣同胞書》。
書中請國民黨當局不要屈從美國的指揮,讓他們回顧一下張作霖之死的往事,警告說美帝國主義之兇惡,不下於當年置張於死地的日本人,勸蔣介石等「當心一點兒」,「不要過於依人籬下,讓人家把一切權柄都拿了去」。
為了繼續使蔣介石持有不撤軍的理由,書中宣告恢復炮擊金門、馬祖地區,「以利於你們長期固守」。
恢復炮擊後,法新社駐台北記者發出消息說:台灣當局人士在炮擊後,「顯然鬆了一口氣」。當杜勒斯要蔣介石公開聲明,「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都不與中共和談,蔣介石默不作聲」。
從10月25日以後,炮戰成了純粹政治意義的行動,雙方都象徵性地把炮打在對方的海灘上沒有絲毫軍事意義。久而久之西方人都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炮戰是中共與蔣介石間之間對付美國的「一種默契」,台灣海峽局勢又趨於緩和,而美國「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的蓄謀徹底失敗。
更多精彩,請關注「下午歷史茶」。


TAG:下午歷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