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博士自殺,最大的梗是啥?

博士自殺,最大的梗是啥?

張田勘北京學者

1月17日,《中國青年報》的《寒門博士之死》一文引發輿論關注。從文章披露的事實和隨後大量的評論來看,基本認為西安交大博士楊寶德的溺亡與其淪為導師的苦力有關。

一則評論指出,「博士本該是國家培養的尖端人才,本該暢遊於學術的浩瀚海洋,不斷探究世界的真諦。然而,在這裡,卻成了一個打雜拎包的苦力。人格侮辱、尊嚴踐踏、學術無果、出國無望,當所有的一切都壓在一個誠實、善良、樂於助人且正直的博士身上,他對世界的絕望可想而知。」

不過,作家六六卻發表不同看法,在其微博上稱,「現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腦子裡想什麼?裝個窗帘、買個菜、打掃個衛生就委屈死了?到底是個村娃,自視甚高。俺們跟師,出門拎包抱著被子,鞍前馬後辦入住,洗洗涮涮海(還)生怕師父不滿意。人哪!別太把自己當回事。所謂學習,不僅僅是課本的,也是做人的道理。你伺候伺候老師,那不是應當的嗎?」

六六的評論一出,隨即被各路網民罕見地一致回懟,稱這位博士已經不是在幫老師幹活,而是被「性騷擾」。

博士自殺,當然是一件很悲傷的事,但是其中引發楊寶德自殺最大的梗何在,是需要梳理和認真分析的。首先需要把楊寶德的自殺放在今天全球和中國自殺的背景下看待。2014年9月4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首個自殺報告——《預防自殺:一項全球要務》,稱全球每年有80萬人死於自殺,大約每40秒就有一人輕生。預防自殺已刻不容緩。

中國的自殺人數和比例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儘管如此,每年有數十萬中國人自殺是難以否認的,今天的楊寶德也是其中的一員。中國人的自殺原因,當然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殺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其特點。歸納起來有幾點比較突出:嚴重的抑鬱、以前曾經企圖自殺、長期承受巨大壓力、生活處境困難、和親友之間的矛盾激烈等……。

從披露的情況看,楊寶德處於長期的巨大壓力之下,並且因此而產生了抑鬱症而不自知。然而,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會有壓力,每個人受到的壓力當然不同,與此同時,每個人自身的抗壓能力也大相徑庭。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自殺是個複雜現象,極少由單一原因引起。生物、遺傳、社會、心理、文化和其他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可能引發自殺行為,一些人選擇如此,但同樣程度甚至更惡劣的遭遇下有一些人仍然選擇活著。」

在一些人看來如鴻毛之輕的壓力,但在另一些人身上就是泰山壓頂之力。對於楊寶德的壓力在一些人看來不是個事兒,但在楊寶德看來就是重如泰山,在難承受之際,便選擇了自殺。

但是,淪為導師的苦力是否就是楊寶德難以跨過的鴻溝?為導師打工幹活可能是原因之一,但並非最重要的原因。凡是讀過碩攻過博的人,沒有誰不會遭遇替導師幹活,無論是公事還是家事,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顯然是無法順利畢業和拿到碩、博學位的。這是事實,也是現實。因此,六六的話並非不可理喻。

問題在於,幫導師幹活有的人反感大一些,有的人小一些,有的人還欣欣然,樂於幹活,因此,每個人有不同的底線。其實,對此楊寶德本人的反應並不大,曾淡淡地對家人透露,「沒多大點事,也不止我一個人。」這意味著,楊寶德認知到這是一種普遍情況,見慣不驚,要讀博就得如此。

從楊寶德女友披露的情況看,幫導師幹活並非是讓楊寶德難以接受的最大原因,而是「出國無望,學術無果」。所謂學術無果是指首先能否發表發表SCI文章,如果不能則意味著不能畢業,也就難以找到工作,此後的結婚和成家立業都會成為泡影,並且,導師幫助聯繫出國的另一條路也被堵死。

這樣的壓力對於楊寶德這種滿載著全家人,甚至全村人希望的貧寒學子來說,顯然比泰山還重。楊寶德是全村裡學歷最高的人,是全家含辛茹苦,打工借債讓其上大學和碩博連讀,這既是厚望,也意味著是一種必須要回報的重負。

然而,當意識到難以畢業、出國無望之時,隨後的一切都將付之東流,並且可能滿盤皆輸之時,自殺也成為一種解脫。

其實,真正的問題在於,作為在全國最具有心理危機干預和預防自殺條件的高校,這樣的情況是不應該發生的,至少不應當像在精神衛生干預條件差或完全沒有精神衛生干預的農村和邊遠地區那樣。而且,楊寶德的女友把其心理狀況告訴過其導師和學校,而現在的高校基本都有心理諮詢室和心理門診,如果能及早對楊寶德提供心理危機干預,是完全可以避免其自殺的。

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言,無論如何,自殺在所有國家都是需要嚴峻處理的公共健康問題。最重要的是,多數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責任編輯 王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