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大因素助長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路線

三大因素助長特朗普政府對華強硬路線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小茹

1月21日,在特朗普政府執政一周年之際,美國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一黨控制所有政府分支的情況下因預算問題被迫停擺。與此同時,美國《華爾街日報》公布最新民調顯示,僅有39%的受訪者滿意特朗普的執政表現,57%的人表示不滿意,其中51%表示「強烈不滿」。然而,與持續下滑的支持率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就任一年來,特朗普對華路線漸顯強硬化。

兩大戰略文件稱中國為「競爭者」

由於特朗普競選期間提出一系列激烈的對華政策,因而其入主白宮後將如何定位中美關係、採取何種對華路線,一直是中美兩國輿論最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上台一周年之際,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決策機制終於公布了兩個重要官方戰略文件——《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美國國防戰略報告》。然而,這兩份文件無一例外地將中國描述為美國首要的「戰略競爭者」。

去年12月18日美國白宮公布的特朗普任內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和俄羅斯並列為美國在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影響力和價值層面的頭號競爭對手,稱美國「將提升競爭意識,應對這一挑戰」。報告還宣稱,中國主導會危及本地區及其他地區「許多國家的主權利益」,美國為此將加強與亞洲地區傳統盟友和新夥伴的關係。報告還提出一個新政策:限制簽證發放,「防止前往美國學習科學、工程、數學和技術的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竊取知識產權」。

在1月19日美國政府發布的4年來首份《國防戰略報告》中,明確指出「國家之間的戰略競爭——而非恐怖主義——是當前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關注點」,來自俄羅斯與中國的「戰略競爭,是對美國自由與繁榮的首要挑戰」 。對此,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直接解讀為「中俄被列為美國頭等威脅」,美國軍方戰略重心發生轉移。事實上,在已公開的11頁報告內容中,中國是一個高頻詞,共出現了12次,其中不乏對中國防範和警惕的論調。報告甚至還妄言中國正運用政治、經濟與軍事實力構建新的地區秩序,以期獲取印太地區霸權,進而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1月19日在發布這份報告時說,為了應對中俄戰略競爭,「美國除傳統同盟國外還將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關係」,同時將增加國防預算,推進美軍重建,提升美國在陸海空、太空和網路空間等軍事領域的競爭力。更令人關注的是,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日益上升的「安全焦慮感」已不局限在戰略文件中,更出現在最新的一系列軍力調整與部署中。

1月14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在其網站披露了一份據信為特朗普政府《核態勢評估》的草案稱,特朗普政府相信,為應對來自大國的挑戰,美國必須為核武庫更新換代,包括研發新型核武器,並放寬核武器的使用限制,或者在遭受重大的非核武襲擊時以核武器反擊等。

雖然特朗普未明指哪些大國,但聯繫到今年以來美軍明顯向西太地區增兵的跡象,已足見美國的戰略意圖。據美國《國家利益》發表的題為《中國,小心:F-35將前往你附近的空軍基地》報道稱,自2017年年底起,美軍首批具備全面作戰能力的F-35A多功能隱形戰鬥機將部署西太平洋地區,其中日本將接收42架F-35戰機,韓國也將從今年開始部署40架美製F-35A型戰機。儘管美日韓聲稱此舉是為了應對朝鮮威脅,但美日韓三國百餘架最先進戰機齊聚,無疑將嚴重惡化東北亞的空中態勢。

在海軍方面,美國軍艦的小動作也不斷。據公開報道,僅2017年年內,美國軍艦曾3次闖入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內海域。1月17日,美國「霍珀」號導彈驅逐艦未經中國政府允許,擅自進入中國黃岩島12海里內海域。有軍事專家指出,美國軍艦不遠萬里到中國南海挑釁,顯露了其對中國海軍力量的警惕。

對於特朗普想借軍事安全強硬政策來抵消「對華焦慮感」的想法,美利堅大學外交政策教授戈登·亞當斯批評說,特朗普政府顯然刻意迴避了一個問題:美國應如何適應迅速調整的世界,特別是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超級大國這樣的現實。

美國對中國高舉貿易戰大棒

如果說特朗普在軍事安全戰略上顯露的對華強硬路線只是威懾的話,那麼,近一年多來,其政府在應對中美貿易問題時則更直接,時不時就揮舞貿易戰大棒。

1月22日,特朗普宣布對進口光伏產品和大型洗衣機採取貿易救濟措施,其中美國對進口光伏電池和組件第一年加收關稅30%,第二年25%,第三年20%,第四年降至15%,以保護美國光伏製造業。由於中國是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製造國,佔據世界總產量的六成以上,美國每年進口的光伏產品中有8%直接來自中國,因而,特朗普這份被稱為「光伏201法案」一推出,便被美國媒體解讀為「可能引發中美間的貿易戰」。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的中國貿易專家甘思德22日分析指出:「特朗普政府的意圖是帶來震撼與威懾,他們不是鬧著玩的。」美國《華爾街時報》稍早前也援引特朗普一名助手的話報道說,實施這項新的貿易壁壘政策主要是針對中國。

中國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局長王賀軍22日表示,美方再次發起全球保障措施調查,是對貿易救濟措施的濫用,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

在此次「光伏201法案」之前,特朗普自上台以來已對中國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政策發起「301調查」、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發起「232調查」。近日,特朗普威脅說,美國在完成對華知識產權政策的貿易調查後將考慮「重罰」中國。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18日也表示,中方希望貿易摩擦不會升級,但也會堅決捍衛中方的合法權益。

三大因素促特朗普對華強硬

上台一年來,打著「美國優先」新孤立主義旗號的特朗普,為何一邊盛讚中國成就,一邊對華政策卻日益強硬化?新美國安全中心亞太安全項目副主任埃利·拉特納認為,至少有3個關鍵因素促使特朗普採取對華強硬路線。

首先是人的因素。就任一年來,特朗普在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國防部以及貿易代表辦公室的亞洲事務團隊逐漸成形。而仔細梳理這些成員組成就會發現一個共性——對華持強硬立場。在國安團隊中,防長馬蒂斯、負責起草特朗普政府首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國家安全顧問赫伯特·雷蒙德·麥克馬斯特,以及國家安全委員會助理納迪婭·謝德洛,都曾發表對華強硬言論。在經濟、貿易團隊中,執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羅伯特·萊特希澤、擔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的彼得·納瓦羅、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等人,都是華盛頓圈出了名的對華強硬派,倡導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羅伯特·萊特希澤為例,他曾多次聲稱世界貿易組織(WTO)無法有效解決中國問題。1月19日,該辦公室官網竟刊文公開稱「2001年美國支持中國加入WTO是個錯誤」。儘管這些對華強硬派對特朗普的影響力有別,但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認為美國要想扼制中國的發展和影響力擴大,有必要對華採取更具競爭性的戰略。

其次,影響特朗普對華政策強硬走向的第二個因素,是美國國內政治。特朗普上台一年來,以「美國優先」為衡量一切內外政策的最高準繩。埃利·拉特納認為,當國內兩黨出現嚴重分歧,當兩黨都要求其兌現競選承諾,特朗普就會抓住他們僅剩的共識之一發力,向中國發出明確的強硬信息。以貿易為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傑弗里·肖特認為,隨著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擴大,在今年11月國會中期選舉前,為了吸引「等待總統創造工作機會」的選民支持,特朗普很可能將會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發起更多的貿易調查,令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升溫。俄羅斯政治學家亞歷山大·拉林1月22日也指出,近一年來,中美未爆發貿易戰並非是美國未發起挑釁,而應歸功於中國政府面對挑釁時「非常富有智慧、靈活而又恰到好處的應對」。

第三,外部因素也是特朗普不斷推出對華強硬政策的關鍵所在。在所有外部因素中,朝鮮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去年以來,面對半島局勢日益升溫,中方倡導朝鮮暫停核導活動、美韓暫停大規模軍演的「雙暫停」方案,為相關各方創造對話氣氛,但美國卻堅持必須通過經濟制裁與軍事威懾雙重施壓,迫使朝鮮屈服並最終棄核。更令人關注的是,特朗普多次公開點名中國,妄言中方沒有儘力壓制朝鮮,甚至欲將中美貿易與朝核問題掛勾,向中方施壓。美國《福布斯》網站1月15日發布巴克萊資本研究公司的一份報告稱,「鑒於中美關係最近的發展……我們仍然認為,特朗普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貿易制裁的威脅來迫使中國約束朝鮮」 。

雖然特朗普對華強硬政策看似不斷,但新美國安全中心跨大西洋安全項目主管朱莉安娜·史密斯提醒說,各國密切關注著特朗普總統的一舉一動,而他卻往往傳遞出與政府高級官員、內閣成員最清醒的言論並不一致的信息。巴克萊資本研究公司的研究報告訴也預測,中美關係在2018年會走上正軌,「這一次,冷靜的頭腦更可能會佔據上風」。

中青在線北京1月23日電 國際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青在線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度網路空間安全報告公布10大勒索軟體攻擊

TAG:中青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