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產品同質化背後的思考

產品同質化背後的思考

新年伊始,隨著「國民老公」王思聰的一條「撒幣」微博,「沖頂大會」開播當晚用戶在線數量一路衝破20萬。之後短短不到半個月,其在IOS和Android端的下載量就突破了100萬,成為今年第一款刷屏級爆款。緊隨其後,西瓜視頻旗下的「百萬英雄」1月3日上線、芝士超人1月3日上線、百萬作戰1月5日上線,充分體現了中國互聯網強大的執行能力。

無論是百萬英雄還是沖頂大會,事實上都並非原創,而是「山寨」國外的一款產品HQ Trivia。對於「山寨」而言,其實都遵循了一定標準。移動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鮮有突破性的產品出現,產品變得越來越同質化。在我看來,產品同質化的真正原因,是在當前的科技水平下,人們對產品的認知逐漸趨於標準化。如果交互方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產品的同質化或者說標準化會是不變的趨勢。而在新的交互方式下,經過從初生到成熟的發展,又回重新出現這樣的問題,一如人類的認知是螺旋上升的一樣。

伴隨著移動應用的大量湧現,還出現了很多幫助快速開發應用的應用,只需要使用少量的編程語言,即可將不同的模塊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應用,雖然在體驗上還無法完全媲美原生應用,但這充分說明了產品設計和解決方案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標準化。以電商應用舉例,瀏覽-加入購物車-下單-支付,已經形成了一個標準的動作,每一步動作都有非常成熟的解決方案,甚至形成了一定標準,如底部菜單按鈕個數以4或5個為佳,分享按鈕通常位於頁面右上角,點擊頭像進入用戶主頁等等,我們將這些設計的原因歸結於用戶習慣,卻也說不清為什麼用戶會形成這樣的習慣,這就是對人們認知水平趨於標準化的一種應用。

標準化意味著可複製、可量產的,意味著邊際成本的下降,意味著經濟效益。標準化是一個產品想要推廣普及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最近手頭有一個項目,某老牌提供人力資源解決方案的公司需要打造一款線上的產品,對接企業和外服公司,通過智能演算法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優質的服務。剛開始著手梳理產品的時候感覺無從下手,因為服務是個非標品,原先所有的流程都是靠人與人互相溝通來完成的,很難產品化,畢竟AI再先進,對於語言的理解還差得很遠。為此,花了大量時間去整理需求和服務,把他們數據化、標籤化、標準化,之後才能通過演算法去提高匹配效率。

以現在的研發能力和資本的反映速度,如果出現一個新穎吸睛的產品,馬上就會出現一批同樣的產品,這是無法避免的。互聯網已經從原來的新興行業變成了傳統行業,從增量之爭過渡到了存量之爭,從產品之爭過渡到了運營之爭。總的來說,本文的內容已經有點老了,三四年前看差不多,現在看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但是正如傅盛在他的認知三部曲中說的一樣,以為自己認為重要和真的認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麼用?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結合。下一篇會著重介紹如何真正把數據化運營落地,從而改進產品,優化用戶體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邏輯內外 的精彩文章:

TAG:邏輯內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