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楊玏:人最高級的修養,其實就這三個字

楊玏:人最高級的修養,其實就這三個字

GIF

來源:一日一度(yryd115)

作者:度公子

安靜的力量

在喧嘩的大環境中,要做自己,其實是一件特別難的事。當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往前沖時,一個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不浮躁,按自己的步調走。「不浮躁」這三個字,知易行難,可謂一種高級修養。

01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人藝的後台被分成兩大塊,一塊是化妝間,一塊是宿舍樓。編劇和演員,住的都是普通小屋。晚上散了戲,各家各戶在樓道里架爐燒飯,香氣撲鼻。

1987年出生的楊玏,就是在那兒長大的。父親是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楊立新,演過《我愛我家》里的賈志國,在《霸王別姬》里給張國榮配音。玏,音同快樂的樂,意為像玉的美石。老楊覺得玉易碎,還是石頭更堅強,便取一玏字。

那些日後名震全國的演員,在幼年楊玏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個普通人。上了台演戲,回家帶孩子做飯。吃喝拉撒,與常人無異。鄰居之間,你借我一袋鹽,我問你要勺醋,皆為常事。

所以對楊玏而言,演員,從來就不是那麼高高在上不可觸及。台上再大的腕兒,在他面前也就是叔叔阿姨。何冰是何叔,濮存昕是濮叔,跟家裡關係最近的徐帆,他管她叫姑姑。他看到的,儘是腕兒們柴米油鹽的煙火日子。

演戲這件事,在楊玏看來也不新鮮。4歲時,他就在父親懷中看話劇《雷雨》。平時演員如何排練,上台之前如何化妝,他都司空見慣。一幕戲完了,為了趕下一幕戲,叔叔阿姨們邊走邊換戲服,誰也沒拿他當外人。

毋庸贅言,人藝之中,多少令人高山仰止的表演藝術家。看到他們,楊玏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無論多大的腕兒,他也是在踏踏實實地過日子,活在自家煙火氣中,而不是活在追捧里。

02

楊玏是個徹頭徹尾的乖孩子,從小到大很少讓父母操心。父親教育他,從不用非常手段。做錯什麼事,只需一個眼神,楊玏就能明白。

讀小學時,有一陣子,楊玏成績下滑,戰戰兢兢地把成績單拿回家,以為要被狠狠地批一頓。楊立新拿起成績單一看,並未發怒,只是說了句:「你自己看著辦吧。」很簡單的一句話,楊玏便能領會到背後的警示意味。

早年,徐帆在中戲讀書時,楊立新夫婦對她照顧有加,徐帆每周星期天都去楊家蹭飯。夫婦兩人頓頓好菜招待她。就這麼吃了三年,徐帆畢業之後,有人跑過去跟她說:「你知不知道啊,為了給兒子買鋼琴,楊立新都恨不能天天吃泡麵了,家裡菜都捨不得買,你還跑人家屋裡蹭飯。」

徐帆聽了,幾乎要哭著跟楊立新道謝,一個勁兒地責備自己不懂事。楊立新卻笑笑說沒事,「你一個人在北京,舉目無親,也不容易呀。」

楊立新內斂,從不當面給兒子講大道理。父親的為人,楊玏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美國讀書時,他的室友一直有個願望,想攢錢去倫敦。但光靠打工的錢遠遠不夠。楊玏便對室友說:「這學期你跟我一起用我的飯卡,這樣你飯錢省下來就差不多了。」室友說:「那你吃得飽嗎?」楊玏笑道:「少吃點兒不就行了。」

三等的教育,給予知識,二等的教育,給予思考,一等的教育,給予的是人格。《大丈夫》的編劇李瀟就說:「楊玏不但外表乾淨,內心也很清澈,沒有沾染過特別世俗的東西。」後來楊玏出入嘈雜的娛樂圈,依然保持純粹,都與眼前的榜樣有關。老楊是如何看待演員這個身份,如何敬畏舞台的,都默默影響著他。

言傳身教,絕非虛言。父母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得成為那樣一個人。

03

16歲那年,楊玏被父母送到了英國念書。剛到國外時,覺得一切都新鮮。新鮮勁兒過去了,才發現獨自長大,是一件挺孤獨的事。

幸運的是,忙碌的課業之餘,楊玏找到了自己。童年時代的耳濡目染,早就在他身體里埋下了種子。於是,報考大學前夕,楊玏給父親打了兩個跨洋電話,告訴父親自己想要學戲劇。

老楊一聽,趕忙勸兒子:「要不咱們再考慮考慮?」楊立新在戲劇舞台上摸爬滾打多年,也深知這一行想出頭不易,便欲說服兒子放棄。沒想到楊玏來了一句:「我學戲劇不是非要去做演員,我是真的喜歡,將來我也可以做幕後,做編劇或導演。」老楊懂了,最終尊重了兒子的選擇。

和亂七八糟混日子的留學生不同,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到美國杜克大學念戲劇,楊玏過的基本是三點一線的生活,安安穩穩,踏踏實實。為了提高審美,課不多的時候,他就使勁兒看碟片,把各大經典電影、紀錄片看了個遍。每到考試,更是緊張得不行,乾脆在圖書館裡鏖戰四天四夜,就為了拿一個高分。

就在楊玏以為會毫無波瀾地走完青春時,一個人的死亡,突然讓他直面生命的意義。

那天,楊玏剛回住處不久,警察便找上門來,告訴他:「你的室友被槍殺了。」楊玏腦袋裡頓時嗡的一聲。要知道,這個人前不久還跟著自己一起看碟片、一起討論話劇、一起去畫廊看畫,楊玏還想幫他完成去倫敦的心愿。

一個大活人,說沒就沒了?

每一個對未來有那麼多憧憬、和周圍那麼多人產生了聯繫的生命,說不準哪一個瞬間,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這一點對那個年紀的楊玏衝擊巨大,他突然意識到:「生命太脆弱了,每個人必須珍惜當下的內心感受,珍視每一次情感輸出和表達。因為你最後能夠留下的,帶給周遭人的,就是你活著的每一刻給別人帶來的感覺和回憶。對於你、對別人,這都意義重大。」

更進一步,楊玏領會到,做導演、編劇也好,演員也罷,無論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創作者,都要珍視每一次表達和情感輸出。

因為那是一個生命,來過的證據。

04

大學實習時,楊玏進過《唐山大地震》和《非誠勿擾2》的劇組,當了兩次副導演。真等到想做演員,楊玏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

為了得到一個角色,他去過很多劇組。剛開始跟那些導演、副導演接觸時,大家知道他是楊立新的兒子,態度都客客氣氣的,上來就問:「最近你爸怎麼樣?」楊玏每次都特有禮貌地回復。結果試完戲了,導演便拍拍他的肩:「不錯,回去等消息吧!」等了半天,一個角色也沒等到。

試了幾回戲,楊玏明白了,別人可能會因為你爸爸是這個行業的前輩而表示一定的尊重,但不會因此肯定你。如果你想得到一樣東西,長久地在一個行業里站穩腳跟,那就需要拿自身實力說話。來來回回,他又跑了幾個劇組,每次試完戲都總結經驗,為下一次更好的發揮做鋪墊。沒多久,他就拿到了角色。

2014年,《大丈夫》裡面,他和女神俞飛鴻上演「姐弟戀」。當時他對演技的拿捏,尚未有日後那麼圓熟。於是乎,每天拍完戲回家,就恭恭敬敬地找老爸請教。老楊看到兒子這麼認真,也打心底里高興,經常是一場戲用不同手法去表達,讓楊玏用不同的方式回應。

一天夜裡,楊玏特別好奇地問:「拍《甲方乙方》的時候,鏡頭給了你臉部一個特寫,你怎麼就能讓自己的眼淚在眶里滴溜溜地轉而不落下來呢?」老楊說:「所以你得揣摩人物啊,去理解他的心理動機、他的人物性格,等你真的走近了那個人物的魂兒,你也能做到。」

時至今日,楊玏依然記得有一次去人藝看排練,何冰對一群年輕人說:「咱們上學時第一堂課,老師就說,一個演員一定要對舞台保持熱情。不管角色如何、戲怎麼樣,只要站在舞台上,面對觀眾,你就要對得起人家。如果你對舞台沒有熱情,那麼觀眾也不會感受到你的真心。」

這段話,放之四海而皆準。面對任何一件事,面對手頭的工作,如果沒辦法保持熱情,只是僵化地完成,那麼交出的答卷,明眼人一眼,就知道你在糊弄。你糊弄一次,糊弄的是別人,你糊弄久了,糊弄的就是自己。

05

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編劇,每一個跟楊玏合作過的人,對他都有一個特別清晰的印象,那就是踏實、安靜。俞飛鴻就曾說:「把暖男這個詞放在楊玏身上都不夠,他是那種特別懂事的大男孩,謙虛、低調,走到哪兒都招人喜歡。」

讀書時,班上有什麼活動,楊玏會積极參加、組織,為的不是出風頭,而是看到同學們玩兒高興了,他就特有成就感。在《小丈夫》劇組時,每天夜裡拍戲很晚,俞飛鴻拍得人都快懵了,他還是會打起精神送女神姐姐回去。

而最令大家認可的,是楊玏的不浮躁。

自打成為演員那一天起,楊玏就對演戲本身保持著極大的敬畏,至於將來紅與不紅,很少成為他的內心考量。他常常說:「紅不紅都是別人的標準,但是這件事做得漂不漂亮,有沒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有你自己知道。」

獲獎後,很多電影來找他拍戲,一上來就說:「咱們這是大製作,還有那誰誰誰跟你搭戲,票房這要是爆了,你可就出大名了。」楊玏聽了,只是淡淡一笑:「電影我還是希望慎重對待,畢竟它有它的藝術性,在我心裡有很高的地位。」

在出演過《匆匆那年》和《致青春》後,有人問他:「是不是打算把自己定位成鮮肉演員?」楊玏說:「我是87年的,小鮮肉這詞兒離我太遙遠了。小鮮肉被詬病其實是市場細分過程中浮現一些小問題,演藝市場會被劃分得越來越垂直,愛豆是愛豆,演員是演員。你到底要什麼,能做到什麼,腦子裡那根弦兒得繃緊了。」

雖然被人貼上過類似「星二代」「小鮮肉」的標籤,楊玏從沒讓標籤影響自己的判斷。從小到大,他見過人藝後台那些大腕是如何敬畏舞台,跟父親出去吃飯,每每提到戲劇,內斂沉穩的父親總會滔滔不絕眉飛色舞。在那樣一群老藝術家身邊長大,楊玏深知「戲比天大」四個字不是一句口號。舞台,應該是傾注生命熱情的場所。

「我們家也不是大富大貴,要說從父親那裡繼承什麼巨款或名聲,也沒有。重要的是,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做人和做事的態度。」

多年的耳濡目染,令楊玏非常有定力。別人紅與不紅,那是別人的事業;外界的妄加評判,他會一笑而過。對於演多大的角色,成為什麼大腕兒,他沒想那麼多。他只是覺得,每一部戲,都該全力以赴,而不是跟誰一論高下。

楊玏常說:「能有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我已經很知足了,如果大家說我演得好,是一個很不錯的年輕演員,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演員這條路沒有盡頭,舞台上有太多比你優秀的人。所以我覺得,一個演員的壓力,應來源於對完美演技的追求,而並非名利的困擾。」

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往前沖時,一個人最可貴的品質,就是不浮躁,按自己的步調走。「不浮躁」這三個字,知易行難,可謂一種高級修養。

每個人一生都要解決三件事,一是你跟他人的關係,二是你跟世界的關係,三是你跟你自己的關係。不浮躁,表面看起來,像是解決你跟世界的關係,其實底子里,是解決你跟你自己的關係。只有靜得下心來跟自己交流,還能立得住姿態堅守內心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有野心而浮躁的人,往往難成大事,無野心而浮躁的人,註定庸碌一生,只有那些既有野心還不浮躁的人,最後才有可能抵達彼岸。

有記者問:「那楊玏你的野心是什麼?」

他說:「把好的藝術審美,傳遞給觀眾。」

06

楊玏是個挺會跟自己聊天的人。初中周末補課回家,他能一邊兒騎車一邊兒自言自語,把旁邊同學都給看傻了。在國外上學,孤身一人,也常跟自己聊兩句,就是想歸納歸納自己,給自己的心織一層濾網,過濾掉那些雜質。

進入演藝圈後,他為心加濾網的方法,是攝影。因為只有對攝影的熱愛,可以讓他跟自己對話,把外界的嘈雜都擋在門外。

上大學時,學校有個暗房,喜歡上攝影后,他經常去洗照片,認真研究泡藥水的時間對成像效果的影響,買了大量的攝影雜誌,仔細研究構圖,不斷提升自己的技巧。當初為了拍一張滿意的照片,他可以在街上溜達大半天。

為錢嗎?當然不是。人活著,就得有點兒嗜好才行。唯有不圖物質回報的熱愛,才能讓你更好地了解生活。無論是誰,都應該努力去開鑿精神世界的邊界,而不光是為了物質財富去奔命。再勞碌的命,都需要一個精神出口才可以。

這也就是阿城在《棋王》里說的: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那些看似無用的熱愛,其實就是你的濾網。

楊玏在國外念書時,楊立新曾去學校看過兒子一次。臨走前,他留了一封信給楊玏,告訴他晚點兒再看。多年來,楊玏一直珍藏著那封信,卻很少有勇氣拿出來再看。

在信中,父親寫道:

你從家走了,小燕從窩裡飛走了,別忘了家裡面還有兩個人一直在牽掛著你。

你雖然獨立了,但是別忘了,你的生活意義裡面還有自己的家庭,還有自己的父母。

每一次讀,楊玏都眼淚婆娑。因為這封信,楊玏意識到,無論你在台上多麼光鮮亮麗,受到多少粉絲的追捧,回到生活里,最最重要的,也不過那麼兩三個人而已。每個人這一生,工作做得再出色,事業再怎麼一帆風順,也抵不上這兩三個人給你生命帶來的意義。

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過:「世間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唯有一種愛指向別離,那就是父母的愛。」但《尋夢環遊記》也告訴我們:別離不是最痛心的,最痛心的事,是遺忘。

忘了我們和親人間的聯繫,忘了用心去維繫親情的美好,忘了父母需要一聲問候。長大後的我們常以為血親之情還需要花力氣去經營嗎,也因此而忙成了愚蠢的動物。

至今,別人介紹楊玏,說他是楊立新的兒子,楊玏都很高興,他說:「我不想擺脫這個標籤,我知道,我或許不能做得特別好,但決不允許自己做得太差,因為我是他的兒子。」

07

現在的楊玏,談不上大紅大紫,可一切對他而言,都是滿足的。他知道,做得好不好,和紅與不紅沒什麼關係。受到再多喜愛,也還得腳踏實地地去生活。就像幼年在人藝宿舍樓里看到的腕兒們一樣,柴米油鹽,才是人生真諦。

去年《白鹿原》大火,《圓桌派》上,竇文濤問何冰:「怎麼你一個演員,在舞台上那麼收放自如,讓你們拍點兒寫真,你反倒有點放不開了呢?」許子東在旁邊說:「這你就不懂了,在舞台上,他是個演員,拍寫真,他就是何冰啦!」

戲劇可以演,而生活,是不用演的。沒有生活,又何來戲劇呢?楊玏也很清楚,只有用心生活,知道生命的意義究竟包含了哪些內容,才能塑造更為立體的角色。所謂「格物致知」,這個物,就是生命的點點滴滴,你格明白了,通達了,你心裡的那點兒夢,也就成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難得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難得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