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款超音速反艦導彈:研製成功了但最終沒有服役
在武器發展領域,中國人向來不缺乏想像和智慧,早在幾十年前,中國科研人員就提出了自己的超音速反艦導彈計劃,且在當時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雖然並沒有列裝,但是,該型導彈為中國超音速反艦導彈研製積累的經驗還是很有用的。
1969年8月,當時的決策部門決定研製配套水轟-5飛機的低空超音速空對艦導彈,於1970年起步研製,命名為鷹擊一號,最初以空艦為主,因此用「鷹擊」命名。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三研究院第31研究所承擔。由於載機尚未研製成,先改為從地面發射,1971年又安排了艦載發射的方案。
鷹擊一號在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研發,主要是突破動力。裝置最初採用CF-07型衝壓發動機。1977年,助推段飛行兩次試驗成功。後來為了提高推力就加大衝壓發動機直徑,這就是CF-08型衝壓發動機。到了1983年6月24日,裝CF-08型發動機的鷹擊一號首次飛行試驗,成功取得了加速至巡航速度飛行狀態。
由於鷹擊一號是超音速導彈,因此在高速飛行中鋁合金外殼表面溫度可高達233攝氏度,飛行90秒之後導彈內部的溫度就高達64攝氏度。鷹擊一號導彈原來採用雙平面末制導方式,即對飛行高度和方向均予以控制,採用主動式雷達單脈衝體制。
從鷹擊一號導彈的導引頭到隔熱材料,說明當時中國對於超音速導彈的性能還沒有徹底摸透。但這也是鷹擊一號導彈後來雖然成功但未能列裝軍隊的原因之一。而造成這樣的結果,中國當時的整體工業實力也是原因之一。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在多年的技術積累基礎之上,國內研發了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和鷹擊一號相比,鷹擊12從技術架構到彈體材料再到各個子系統都有較大的超越,但是,對於中國科研人員在幾十年前那樣的艱苦環境下還敢於攻克世界級頂尖技術的魄力,現在的我們是需要給予真誠的尊重的敬佩的。(利刃/草原狼軍團)


TAG:谷火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