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明朝科舉層層選士,卻少忠義殉國之輩?起義軍一語道出真相

為什麼明朝科舉層層選士,卻少忠義殉國之輩?起義軍一語道出真相

眾所周知,明朝重視科舉選士,絕大多數明朝被重用的高級幹部都始於科舉及第。但是為什麼在明朝滅亡的時候,很多受朝廷厚恩的高級幹部卻少有忠義報國,堅決抵抗的呢?

李自成手下的有識之士在農民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北京後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其中的見解很深刻,對今天的選人用人也大有意義。

李自成的大將李岩兩人看到有僧人在崇禎帝的靈柩前誦經,而投降闖王的明朝官員卻騎馬呵道而過。就問同行的軍師宋獻策,「為什麼帶烏紗的反而不如和尚呢?」宋獻策說,並非是和尚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因為那些官員都是品行低下的人。李岩又問,明朝科舉選拔官員,由鄉試而會試,由會試而廷試,然後觀政候選,可以說是非常嚴格了。為什麼國家有難,捨身報國的人卻不多見呢?

宋獻策答道:"明朝國政,誤在重製科,講究論資排輩。所以國破君亡,鮮見忠義。滿朝公卿誰不享有朝廷給的高爵厚祿?一旦君父有難,皆各思自保。其中的新科進士往往會想:我功名實非容易,二十年燈窗辛苦,才博得一紗帽上頭。我還什麼都沒有享受,哪裡有即死的道理呢?這就是制科不得人心的原因。其舊任老臣又想:我官居極品,亦非容易。二十年來仕途小心,方得到這地位,大臣不止我一個人,我即獨死無益。這就是論資排輩不得人心的原因。

二者都認為功名是自家掙來的,所以全無感戴朝廷之意,無怪其棄舊事新,而對舊的朝廷覺得漫不關己了。可見如此用人,被來就不能顯現出朝廷的待士之恩,還想要官員報效朝廷,不是很愚鈍嗎?其間更有權勢之家,依託關係而得以提拔,養成驕慢,一味貪痴,不知孝悌,又怎麼可能忠烈為國呢?又有富豪之族,通過拉攏關係,攀附權貴而被提拔的,既已花費了大量白銀,想要賺回錢財,沒有學習過文章,又怎麼可能知道忠義呢?這就是近來取士的大弊端啊。執政者如果能夠矯正其中的弊端,那麼朝廷中就沒有僥倖得位的官員,而民間也沒有被遺漏的賢人了。

李岩聽後大以為是,遂與宋獻策成莫逆之交。對於明朝官員較少捨身衛國的原因,你覺得還有哪些呢?歡迎在評論區探討。

參考資料:1.《剿闖小史》; 2.《明季北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陳之遴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變得非常的無恥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