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依依東望,畢其一生」:《虎嘯龍吟》對「三國」文化的解讀及其歷史啟示

「依依東望,畢其一生」:《虎嘯龍吟》對「三國」文化的解讀及其歷史啟示

大型歷史故事連續劇《大軍師司馬懿》,用《軍師聯盟》和《虎嘯龍吟》上下兩部,共88集的篇幅,以司馬懿的智慧權謀為主線,以近半個世紀的曹魏政權由盛轉衰為背景,對中國民眾喜聞樂見的三國文化,從曹魏這一側面進行了深度解讀,給觀眾以新的審美感受和歷史啟示。

「依依東望,畢其一生」,司馬懿對洛陽最初可能只是「遙望」,其後幾十年也只是近觀「仰望」,然而最後轉變成問鼎「渴望」,成為了「執刀人」,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掘墓人。《虎嘯龍吟》,通過對司馬懿領銜的「龍虎鬥」,更深入地刻畫了司馬懿這一歷史人物,展現了曹魏政權由盛而衰的一段歷史。如果說上部《軍師聯盟》,主要以藝術手段描寫了司馬懿所彰顯的中國智慧,那麼下部《虎嘯龍吟》則是以史實為依據,掲示了封建王朝頻繁更替的歷史宿命。

《虎嘯龍吟》所演繹的「龍虎鬥」,主要是通過司馬懿與「三龍」的爭鬥來表現的。

一、與「卧龍」斗,棋逢對手乃知己

在《虎嘯龍吟》中,編劇和導演以較大的篇幅描寫了司馬懿與「卧龍」諸葛亮的「龍虎」智斗。街亭之戰,原小説《三國演義》主要講述的是諸葛亮用人不當,而電視劇則強調是司馬懿用了離間計,通過散布流言,加大馬謖與王平的矛盾而獲得的效果。

西縣空城計,原小說《三國演義》只著墨於描寫諸葛亮的大膽沉著,而對司馬懿則著重突出其疑心重,以致諸葛亮擺「空城計」得呈。電視劇則描寫了司馬懿明知諸葛亮空城而不進攻的政治謀略。

諸葛亮的上方谷陷阱,差點讓司馬懿父子三人喪身火海,但天空突降大雨,讓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連續劇沒有像傳統「三國」文化那樣簡單歸結於「天意」,而是還原了諸葛亮「百密一疏」的真實智慧,也給司馬懿採取堅守不出,不打陣地戰,避其鋒芒,攻其軟肋的戰術提供了理由。

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龍虎鬥」,最精心動魄的是,司馬懿距曹叡規定的三月破蜀期限只剩下幾天了,正面是蜀軍諸葛亮贈女裝的羞辱,背後是皇帝曹叡高懸的殺頭之劍,但司馬懿通過對敵軍情況的「信息分析」,研判出諸葛亮時日不多,從而使魏軍不戰而勝。劇本以藝術和誇張的手法,描寫了司馬懿坦然接受諸葛亮贈女裝的羞辱,以及司馬懿在渭水河邊乾脆著女裝領誦《出師表》,這表現了司馬懿深諳諸葛亮計謀,知己知彼的軍事謀略。

二人的「龍虎鬥」以司馬懿夢中與諸葛亮弈棋點題,其實二人都是中國智慧的化身,棋逢對手,高手過招,難分伯仲,沒有輸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當司馬懿確認諸葛亮已死,在追擊蜀軍途中,地上顯現的一副棋盤,更是藝術性的點明:三國鬥智斗勇這盤棋遠未完結,輸贏也只是一時的過眼煙雲。

二、與「真龍」斗,小心駛得萬年船

皇帝俗稱「真龍天子」,在《虎嘯龍吟》中,司馬懿與皇帝的爭鬥日漸白熱化,然而司馬懿始終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以致最終勝出。

應該說,司馬懿作為曹魏政權肱股之臣,與上屆領導曹丕關係很好,救過本屆領導曹叡的命,所以在曹叡執政期間,司馬懿無論從政的基礎和條件,以及他自己的能力,在朝堂都應該是遊刃有餘,完全用不著那麼小心謹慎,但他仍謹小慎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司馬昭和鈡會幾次讓他「雄起」,他都不以為然。事實是,曹叡是既不得不用他,又千方百計防他。特別是互相掣肘的四大輔政大臣相繼死得只剩下司馬懿一個人之後,曹叡更是惶惶不安。曹叡總盼望著司馬懿也和其他三個輔政大臣一樣,先他而去,這樣自己就可真正大權獨攬,一統天下。可偏偏司馬懿就不死,門生故吏遍布朝野,讓曹叡寢食難安。

皇太后郭照之死和輔政大臣陳群之死,讓司馬懿與皇帝曹叡矛盾陡然尖銳。司馬懿及長子司馬師不得不託付汲布私下暗中操練親兵死士,以期有朝一日能夠自保。應該說此時的司馬懿仍未有篡位奪權的意識,所做所為都是為了保全司馬家族的利益。

不管司馬懿在大勝諸葛亮後怎麼為人低調,皇帝曹叡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必然會白熱化。曹叡本是想讓司馬懿遠征遼東而除之,沒想到司馬懿不僅大勝,且兵權更加擴大,功高震主已成事實。曹叡重病和彌留之際,一直在殺與不殺司馬懿之間糾結,這才有了第27集「殺機四伏,虎嘯朝堂」的情節。應當說,司馬懿「虎嘯朝堂」是導演以影視藝術手段的一種描寫,但它深刻形象的再現了司馬懿與「真龍天子」展開的不一個層級的「龍虎鬥」,但最終還是以司馬懿勝出作結。所以,用武侯祠那副讚頌諸葛亮的名聯的上聯來讚賞司馬懿,也是很貼切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三、與「強龍」斗,該出手時就出手

曹叡死後,司馬懿與曹爽同為輔政大臣,但無論是排名和職權,曹爽都優於司馬懿,更重要的是曹爽為皇室宗親,司馬懿只能算外戚。所以,從力量上對比,相對於司馬懿來說,曹爽就是「強龍」。

面對強龍曹爽,司馬懿繼續韜光養晦,以退為進。這既可以按劇中所表達的,司馬懿是為了家族的安寧而做出的忍讓來理解,也可以把司馬懿的退讓看作是城府太深的表現。鍾會一再提示老師司馬懿,「一忍再忍,不如不忍」,而司馬懿則報以「直下擔當,忍不可忍,方是忍」,所以,任由強龍曹爽折騰。司馬懿無論領兵樊城也好,還是他「簽字」同意逼退郭太后也好,抑或是交出長安兵權也好,都主動配合曹爽,身份和調子都放得極低,甚至提出讓大兒繼承爵位,小兒有所提拔,全家族以及子孫後代有個小康生活就足夠了的基本要求,讓曹爽等人感覺他風燭殘年,只求生活安穩,子孫平安,沒有野心了。為了救出司馬師,滿足愛妻臨終前的願望,司馬懿甚至以太傅之尊,跪求曹爽,接受曹爽侮辱性要求,磕頭三下,再磕三下,直至額頭磕得鮮血直流。在這種情形下,可能所有的觀眾都會想到:能受胯下之辱,必有衝天之志。

司馬懿這個唯一能和諸葛亮pk,並取得勝局的人,可能早就算出高平陵政變的機會。為了驚天一響,為了家族的生死存亡,為了萬無一失,他連最親近的小老婆柏靈筠都隱瞞不語,當古稀老頭穿紅袍執利劍,眼露凶光,面帶殺機,口出要做「執刀人」而出現在她面前時,柏靈筠才感到讓老頭子化劍為犁的想法,是多麼的幼稚。尚書丁謐說,司馬懿有可能「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也許是對他最準確的描述。就司馬懿的一生來說,豈止是「三年不飛」,而是幾十年「不飛」,他演繹了「卧薪嘗膽」又一個版本故事。

面對「強龍」曹爽,司馬懿「該出手時就出手」,以高平陵事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然而,封建時代的政治家看問題,也比常人要多看幾步,為避免曹爽家族死灰復燃,司馬懿不顧皇帝及太尉的反對,在「高平陵事件」之後,誅殺了曹爽全家,連曹爽幾歲的幼子也不放過,足可見封建社會朝堂競爭的慘烈和殘忍。當然,這也為司馬昭父子建立西晉政權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這是蔡邕古樂府的全詩,前二句也是全劇反覆引用和提及的語句。創建曹魏政權的功臣,又成為了他的掘墓人,歷史竟是如此循環往複驚人相似,全劇在臨近結束時,借司馬孚之口詰問司馬懿,「幾十年成了旋渦中的弄潮兒,是要仿效曹公嗎」?司馬懿無疑為其後的西晉政權奠定了基礎,但西晉也只不過是又一家以司馬為姓氏的短命王朝的重現。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孟浩然詩句),《大軍師司馬懿》是對三國文化的深度解讀,也給觀眾對封建王朝為什麼會頻繁更替,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多年提供了思考。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盛世微評 的精彩文章:

TAG:盛世微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