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注意,臘月已經到來!
臘月習俗
GIF
昨天是農曆臘月初一,意味著我們迎來了「寒冬臘月」,即我們迎來了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幸好,寒假早就開始了,大家可以在溫暖的家裡好好地學(wan)習(shua)看安徽大學圖書館的微信推送啦!臘月里的活動可是相當的豐富呢!!今天,且讓書先生為大家預告一下這臘月的習俗~
首先,介紹大家最熟悉的臘八節
為什麼最熟悉呢
因為有好吃的臘八粥嘛
臘月初八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看了對臘八粥的描述
書先生的口水都要忍不住流下來了呢
可不單單只有書先生一人口饞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這不,為了吃
古代人還要祭拜灶神呢
臘月二十三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祭拜過了灶神保了吃的
住的也不能落下
臘月二十四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又名「掃塵、打埃塵、除殘、除塵」。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同學們打掃衛生時要注意戴口罩、帽子,掃塵後及時更衣。醫學認為,立春後氣候轉暖,萬物復甦,害蟲也開始孽生。所以,趕在春節前大掃除有助於預防傳染病、流行病。既有益身體健康,又增添了辭舊迎新的節慶氣氛。
滿足了物質需求,精神追求也不能落下
這便有了多姿多彩的臘月二十五
別急,一條一條慢慢看
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臘月二十三)後,天帝玉皇於臘月二十五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裡,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裡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遊藝活動。
精彩的臘月二十五過完
也就忙的差不多了
臘月二十八
多數地方在這一天要趕製過年的麵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
雖然我很簡單,但好歹是個習俗
一定得佔個版面才成
臘月二十九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
至於大年三十
大家再熟悉不過了
書先生在這裡就不廢話了
出年夜飯去咯
圖文編輯:査婉欣


TAG:安徽大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