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白詳解黃帝內經》 陰陽別論 第四

《小白詳解黃帝內經》 陰陽別論 第四

陰陽別論第四

經曰: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以上三節,都不大長,今天我們一併解讀之。當然,為方便起見,我們還是分為三節來談。

第一節,是還是談陰陽之病。這裡的陰,還是按一陰、二陰、三陰來講的,陽也如上,所以,它們還是分別代表以下臟腑——

一陽,三焦膽;二陽,胃大腸;三陽膀胱小腸;一陰肝心包;二陰心腎;三陰肺脾。那麼,第一節經文,主要講了些什麼呢?主要講了三句話,分別是三類臟腑的病。第一句,是有關二陽一陰的病,即胃肝之病;第二句,是有關二陰一陽的病,即心膽之病;第三句,是有關三陰三陽的病,即脾與膀胱經之病變。下邊,我們依次來解讀這三句——

第一句,「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二陽」,即陽明,指胃與大腸;「一陰」,即厥陰,指肝與心包。《金匱要略》有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氣極易犯脾胃。所以,這一句,主要是談的肝胃之病。另外,還有一些心包經的病變。大家知道,肝主驚駭,肝經有病,情志多發驚駭;經曰:心病膺背肩胛間痛,心包代心受邪,心包有疾,其背也痛。肝氣犯胃,胃氣必逆,故善噫。為何「善欠」?欠,即為哈欠,善欠,就是不停打哈欠。那麼,中醫認為哈欠是如何形成的呢?《靈樞·口問》:「陽者主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此處,哈欠頻發,是由於胃氣主降,肝氣主升的,今肝氣犯胃,升降不順,陰陽相引,故善欠。張志聰注此為:「欠者,氣引而上也,胃是動病,善伸數欠,此厥陰風木厥逆之為病也」。以上這所有的病症,就是風厥。

第二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二陰」,即少陰,指心腎;「一陽」,即少陽,指三焦與膽。這裡主要是指心與膽的病變。當然,也有三焦之病,三焦為病,三焦氣機不通,則善脹。膽氣有餘,善嘆息孔;膽經別能於心,膽氣有餘,故心滿。

第三句,「三陰三陽發病,為偏枯萎易,四肢不舉。」

「三陰」,即太陰,指脾肺;「三陽」,即太陽,指膀胱與小腸。偏枯,即半身不遂;痿,即痿軟無力;易,為變易,改變,就是不同於常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脾主四肢,今脾有病,則四肢不舉,不用;太陽有病在下,則下肢痿軟無力也。

第二節,是談五季之脈象。即,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沉、長夏脈滑。下邊,我們解讀經文——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這裡的「鉤」與「弦」,疑為錯簡;張志聰也這樣認為,即應為:「鼓一陽曰弦,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鉤,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其中石脈,即為沉脈;「溜」者,滑也。此處的陽陰,當指陽氣與陰氣也。我們知道,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春為陰中之陽,陽氣才升,是謂一陽鼓動,春為肝木,肝脈為弦。秋天為陽中之陰,陰氣才升,是謂一陰鼓動,秋有肺金,肺脈為毛。夏為陽中之陽,陽氣勝急,其脈來盛去衰,謂曰鉤脈,即心脈為鉤。冬為陰中之陰,陽到頭了,如石沉水中,其脈為石,即沉脈也。長夏多雨,陰陽相遇,多雨便濕,其脈必滑,滑脈主濕。

第三節,是談陰陽之關係,並以肺中陰陽之關係舉例說明之。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這節,共分三層意思,我們分解之:

1、「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陰在內,陽在外。若陽強於外,陰必爭於內;陰爭於內,陽必強於外也。這一點,頗像一個家庭,丈夫在外邊瞎胡搞,妻子必在家裡鬧騰;妻子在家不安生,生是非,吵吵鬧鬧,搞得家不安寧,丈夫必要在外邊找安慰,瞎胡搞。陰陽的關係,就是這樣,如《內經》所言:「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下邊,就是舉肺陰陽為例來說明。為什麼舉肺為例呢?因為肺為華蓋,為五臟之首,肺有病,極易累及五臟。魄,為肺之神。汗,為陰液。四逆,即四肢手足發冷,提示陽虛。「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是說肺有病,汗出,「陰弱者汗自出」,陰弱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陽虛,陽虛則四逆而起。陽熱熏於肺,陰氣不得順接,故發喘鳴。

2、「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此處的「陰」,代指陰藏。第一個「和」,動詞,當平衡講;第二個「和」,名詞,當平和講。「本」,張志聰說,「本者,本於陰陽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五臟之所生成,在於平衡其陰陽,(如此才)叫作平和、健康。

3、「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這一句承接上句而來,前邊說了五臟安和,在於陰陽平和,現在陰陽有偏,產生什麼結果呢?

這裡要搞清,兩個「剛」的意思。「剛「者,與「柔」相對;剛為陽,柔為陰。第一個「剛」,可作「陽」來講。那麼,第二個「剛」,可作剛強,旺盛講。「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其意為,所以說如果陽氣過於旺盛,就會導致陽氣破散,隨著陰氣也會消亡。「淖」者,沼澤,形容寒濕。「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其意為,寒濕就會導致陰陽不和,發展下去,經氣就會絕亡。這一句,其實講的就是陰陽互根之關係。

2017年4月3日,磨硯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文與國醫 的精彩文章:

小白詳解《黃帝內經》陰陽別論 第三

TAG:國文與國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