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拳內功修鍊,告訴你一個秘密「命門與尾閭是練功的根本」!

太極拳內功修鍊,告訴你一個秘密「命門與尾閭是練功的根本」!

一、內氣外氣都是真氣。練太極時要縱松將內氣卸到腳下(不是湧泉),橫散形成氣罩,空出身體,內氣與外氣相合。這時我的氣庫不是像李和生老師所講的在腹部,而是在腳下。腳下是什麼,是宇宙間的真氣啊!宇宙間的真氣都是我的。怎麼用?就是用意呀!意到氣到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真氣都為我所用。

李老師講的身體是炮筒,內氣是炮彈,這樣內氣打出去了,收不回來就會傷身體。你有多少真氣?能打多少炮呀?因此,身體是空的,是炮筒,在腳下的真氣是炮彈,一想「根松催,中通順,梢發透。」轟!打出去,會傷身體嗎?不會!宇宙間的真氣是在由腳至手沖洗你的身體,疏通你的經絡呢!你是在練大周天功呀!用意不同,得出的效果就不同。

二、眼神應自然,應能內斂也能外放,隨意念而出入。內斂只是一方面,是陰,外放是陽。練拳時精神要提得起。另外「內視」不一定只內窺經絡運行,而應內視氣的運行,太極拳的意氣運行本來就擺脫了傳統經絡學說的束縛,不應再回過頭來用經絡學說來規管意氣的運行了。

三、用意不用力。就是練拳時要有個意念,或叫心法,如用腰打拳,全套拳都用腰打,就是一個意。腦中沒有其他念頭,更沒有想著用力不用力。

四、命門與尾閭。尾閭即尾巴尖兒,猶如古鐘中間的鐘錘,是練功的根本。

松腰松胯跟尾閭有密切聯繫。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後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須伴隨垂尾閭。尾骨有四節,連到一起成一個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讓它直著下垂。尾閭這一關非常關鍵。看它體積雖小,卻人體氣機,即氣的機關。

「尾閭中正神貫頂,氣透三關入泥丸」。尾骨與骶骨相接之處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韌帶封住了。脊柱管裡面的腦脊液直接跟腦子連著,尾骨一轉動,就把骶管裂孔的韌帶動了,使得椎管裡面的液體受到振動,一直傳到腦子裡。這裡面是通過共振作用傳上去的,尾閭一動彈,從椎管振動到腦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腦子裡面去了。尾閭牽著骶椎韌帶,振動椎管裡面的腦脊液,還有馬尾神經。馬尾神經從椎管裡面下來有好多,到最後只—根下來,它非常敏感,一動彈整個地都傳上去了。

尾閭要中正,不能歪著;體形歪,尾閭也要正,直著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繩子垂著,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運勁時尾閭中正往下垂,發力時,尾閭就是那板機,一撮穀道,等於扣動了板機,尾閭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背。

斂臀是為了通小周天,是初學者必須做的。泛臀是為通大周天,發勁時用的,泛臀與鬆開尾閭也有很大的關係。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有開後胯的意思。腳尖往裡扣,膝蓋往裡擰,胯關節往外翻,一翻一擰,把後面撐開,臀就往外翻出去了。陳氏小架尤為是這樣,所說的後襠勁就是這樣,確實很多人不理解,因為他影響外形的美觀。

當站樁時,氣機下行,大腿根部有熱舒的感覺,意撐大腿內側,有時尾閭會響動,自己會嚇一跳,說明尾閭已經開。

命門穴位於兩腎之間,屬督脈,有生命之門、先天之根本的含義。命門穴與任脈的神闕穴(肚臍)又前後對稱,與腰的帶脈又纏繞一周。帶脈的循行路線較為簡單,起於季脈肋下方,橫繞腰腹周圍,前平臍,後平十四椎。帶脈的「帶」字,含有腰帶的意思,因其橫行於腰腹之間,統束全身直行的經脈。足部的陰陽經脈都受帶脈的約束,帶脈與沖、任、督三脈的關係極為密切。

腰腹部是三脈之氣所發之處,又為下丹田真氣之所在。下丹田在臍內一寸,一般位於臍和命門三七開,位於大椎和會陰穴也三七開,符合黃金分割線0.618的優選關鍵數字,順應先天自然之規律。因此,氣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門後撐等練功身法,能通過神闕穴深部的經絡網,使丹田生髮之氣遍走全身,起著整體功能的調節作用。

正常人命門那有個坑,站樁就是一個填坑的過程,這樣身弓才能練出來,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勁。有坑的,呼吸,從丹田呼吸轉入命門呼吸,退陰符,進陽火。右轉36圈,從丹田到命門為一圈,左轉24圈,這樣才有鼓盪勁。站樁時有的人呼氣從丹田達湧泉穴,吸氣從湧泉穴達命門。

「腰為第一主宰」,說明了太極拳主弓的重要性。主弓弓把「命門」是帶動四張弓的綱,通過主弓節節貫穿及上下肢的調節協調,也就是「命門」調節上行與大椎、肩、肘、腕貫穿,對拉拔長,相系相吸;同時,「命門」調節下行與胯、膝、足跟貫穿,對拉拔長,相系相吸。周身身法處處聯繫起來,方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完整協調境界。

具體操作上,用意把「命門」後撐,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反作用力,與後足蹬力成為力偶,故「命門」向後撐實,即前足從地面反作用力而來。後坐時則反之,「命門」往後拉,是從後足前弓取得地面反作用力與前足反作用力成為力偶而來,後足蹬力主動催迫前足的反作用力而成為力偶,向前退後都成為左旋右轉的力偶,立身中正不偏,四面轉換,八方支撐,無不順遂。如果單純只考慮抽胯,只能從股關節的力偶轉動,不能與上體協調解決周身一家。「命門」則能為上下統領的總關要,掌握主弓的整體調作活動,照應上下肢四弓的協調活動,發揮主弓為中心點的彈力作用,在推手時能化能發,能粘能走,變化無窮。

除了「命門」後撐之外,還必須注意「命門」向左右旋轉或前後位移。拳論十三勢歌中指明:「命意源頭在腰隙,變換虛實需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這高度概括了腰腹部意氣變換調節,以命門穴作為調節全身平衡的軸心。在推手時,從接觸點感知對方來勁之後,根據對方的勁路首先進行命門的內換,然後調整身體的各部分和各關節,一動無有不動。

一動全動並不是單純接觸點的移動,如果不首先從命門變換虛實,而單純上肢的移動,馬上由手作出反應,這就會犯了「梢動」的毛病。解決「梢動」的毛病,「勁先由裡邊變換,才能知己知彼,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懂勁功夫」。命門穴裡邊變換,包括命門穴向左右及前後的位移,命門穴的轉動。其位移及轉動量的大小根據對方的勁路決定,命門的位移及轉動帶動身體四肢各關節作出調整反應,為化勁和發勁作好準備,使對方感覺不到我方內勁的變換,而實際我方已把對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點拋出。所謂「四兩撥千斤」,也就是這個道理。

在推手時,意貫命門,注意命門後撐位移及虛實變換轉動,通過命門穴調節上下肢十二個關節貫串,螺旋型纏繞絞轉,把對方引上立體圓面切點,五把弓合一集中發勁,如箭直線發射,可見命門穴在練功和推手時都起著重要的樞紐作用,這是外型動作難於覺察到,只能在練功和推手的過程中自我感知。

凝神,是命門開始向上到最上第一節脊柱關節拉直狀態下,使頭骨形成上頂趨勢。由於第一節脊柱向後頂,使用頭部狀態形成向上,下顎內收,感覺是頭向上頂,眉心有內含感覺,基本上此狀態下10秒左右,精神可以凝聚專註。所以稱呼為凝神。也就是虛領頂勁,前頂後頂不失。

這種間架定型後,才可訓練推手和格鬥,兩人對拆拳架。一旦間架定型後,技術定型上身合格,終生不用再訓練此項目。也就是入門的先決條件。最後配合意氣和呼吸,就具備初級的格鬥狀態。既然是拳,就必須能格鬥。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太極養生堂正式對外開課啦!

系列太極拳培訓學習課程助你一臂之力!

太極養生堂即日起面向全國太極拳愛好者推出系列太極培訓課程,將由太極養生堂創始人及總教練黃山先生親授太極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陳發科的嫡傳大弟子雷慕尼的一套極少外傳秘傳功法「陳式太極拳十三樁」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