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令人震撼!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令人震撼!

瑞雪滿京都

恰是讀書時

全文字數:2900

閱讀時間:6分鐘

GIF

許多企業領導、家長都曾焦慮過一件事情:現在的90後孩子們甚至許多成年人,為什麼那麼沉迷於網路遊戲?對於下一代來說它到底是精神鴉片,還是社交需要?

這就要從遊戲參與者背後的心理反應來分析一下原理:不管是5歲小孩還是30歲成年人,之所以玩遊戲上癮,是因為在遊戲裡面,可以跟一群志同道合的隊友們並肩戰鬥,觀察模仿別人的行為,交流經驗智慧。遊戲過程中當主人公被「砍」的時候他能看到自己的「血量」迅速減少,經驗值也減少,內心會產生危機感。當打完一個怪或者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血量和經驗值又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上升,幾分鐘就能體驗到成就感。在勝負和隊友之間對比中產生的這種挫敗感或成就感,會促使大腦不斷地分泌多巴胺,致人上癮。

簡?麥戈尼格爾寫的《遊戲改變世界》中提到:「遊戲之所以受到人們歡迎,核心在於實時社交反饋:就是你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都能立馬看到別人的反饋,所以人們被這些社交反饋所激勵與吸引,不斷投入時間精力並樂此不疲。」

在工作和學習中,道理也是一樣。並不是我們的意志力多麼堅強,閉關修鍊每天」頭懸樑,錐刺股「地要把成績搞上去,就一定能看見漂亮的KPI。這其間有一個重要的學習成長途徑就是在社會關係中學習。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會在自然中發生,人們時刻都在學習,都在觀察和模仿別人怎麼做。中國古人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見社會關係對一個人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能給一個人提供學習發展反饋的社會關係稱為發展型社會關係,一個好漢三個幫,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影響他決策和發展的社會關係,發展型社會關係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非常大。人力資源開發中常用的師徒制、上下級的正式績效輔導、團隊的沙龍等方法,都是促進團隊成員在社會關係中學習的好方法。

發展型關係對一個人的影響方式是多方面的,親密可信的社會關係對一個人的評價、反饋、詮釋、支持都會影響其發展。

「在我看來,意志力是非常不可靠的,你越強調它,越依賴它,你中途放棄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意志力總有可以承受的極限,就像一根已經綳得很緊的繩子,若是再用力的話,隨時都會綳斷。

如果我能長期堅持去做一件事,一定是這件事帶給我的豐盈感滿足感超過了我的所有付出,一定是這件事日日夜夜縈繞在我的心頭讓我欲罷不能,一定是這件事喚起了我內心深處最強烈的興趣。也就是說,賜予我力量的,是激情的驅動,而不是意志力的鞭策。」

——采銅《精進》

在反饋中學習

田老師的弟子班課堂上有這樣一個遊戲:隨便請一個學員用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學員回答完問題後,緊接著老師會問:「你怎麼知道你的這三個特點的?」絕大多數學員回答,從小大家都這麼說我、領導和同事都這麼說我,諸如此類。可見,外界反饋對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有巨大影響。所以,一個員工能不能快速發展,有一點非常關鍵,即直接上司和其他社會關係對他的反饋夠不夠,他的工作社會環境中有沒有很好的反饋者或形成反饋文化。假如員工做一次演講,沒人給他反饋,員工刻意模仿領導某些特點,沒人給他反饋,員工去拜訪客戶,也沒人給他反饋;員工就根本不知道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有待改進,甚至有可能把不好的也當成好的來學習。所以,反饋是學習發展的關鍵。

在工作中,如果直接上司是個比較好的老師的話,就能給員工更多的傳授和反饋,員工甚至不用上課,也可以隨時「學」,隨時「習」。實際上學習的最佳機會並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可惜的是在事情發生的當下,管理者往往把全部精力用於關注事情,覺得只要把事情處理好了就萬事大吉了,根本顧不上給員工一些及時的、有針對性的反饋,這就錯失了最佳的促進員工學習的機會。

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尋求反饋是人類最基本的精神訴求,如果管理者忽視了給員工正式的、積極的反饋,員工不會停止其尋求反饋的步伐,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探求——猜測、打聽、試探,當然這種自尋反饋所得的信息不一定客觀、全面,但員工會以這些信息為主進行意義建構,形成自己的認知,並以自己的認知作決策和採取行動。

我們的大腦不被積極的思想引領,必然被消極的思想佔據。可見,構建和發展積極的社會關係網路是管理者最大的責任。促進員工快速成長最理想的措施應該是這樣的:先對其做全方位的反饋和特徵評價,根據員工的特徵及時給其適當的挑戰性任務,用挑戰性任務激發員工的潛能;同時又有積極有益的發展型關係及時給員工以反饋、支持、評價和鼓勵;還有就是針對其完成任務中遇到的困難做有針對性的培訓。

這些觀點又和兩千年前的孟子的主張不謀而合。《孟子》有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挑戰性任務激發人探索、反思、創新,激勵其尋求反饋,這些其實不是「天」的意願,實在是人類成長和發展的客觀規律。

田老師提到在行動學習課堂上,老師的重要性佔一半,同學的重要性占另外一半。我們選擇了一位道高望重的老師,跟著他學習知識;而同學們之間的研討、鼓勵、啟發、反饋,給了學員賦予能量,讓學習氛圍充滿激情,比如弟子班的「金句賽」、「故事會」環節,每個人的情感腦都會自覺調整到滿足和豐盈狀態,小火花不停在腦中迸發。這種氛圍在整個學習建構過程更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寫到這裡,小編禁不住又插播一條廣告:早一天報名弟子班,跟優秀的人們在一起,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向不同類型的人學習

人講:聖人無常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年輕時,心高氣傲,看不慣這個,看不上那個,交的朋友全是跟自己志氣相投的同質類朋友。由於自己欣賞自己,人們自然也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相容是人際交往的重要規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的人自然會形成一個群體,他們對支持自己的全體,稱之為內群體偏好。反對與自己的群體調性不同的群體,稱之為外群體貶抑。

然而,隨著我們職位的進階或者成績的積累,我們很容易自我膨脹,意識中自動忽略不同性格、不同價值觀、不同信仰的觀點,這就需要我們發展處接納多樣性的能力。覺察能力強的人會發現:你最不欣賞的人身上往往具備你最缺乏的特質,你對他們不欣賞的很大成分是自我防禦心理在作祟。他們的很多思維方式和行事方式恰恰是你應該學習的。

小時候我們不吃辣椒,不吃香菜,不吃苦瓜,長大後什麼都能吃,我們的生活適應能力提高了。當一個人發展出能夠和各種類型的人、各種差異的觀點泰然相處的時候,毫無疑問,是他自己的人際能力、修為境界提高了

找一面鏡子很重要

剛開始修行的人總喜歡問上師:「您看我修行有進步嗎?」上師總是鼓勵他說:「你悟性高,進步很大。」於是,修行者更加虔誠和賣力地做功課。

一年以後,修行者又禁不住問上師:「您看我最近修行有進步嗎?」

上師說:「我不清楚。」

修行者問:「您以前不總是說我進步大嗎?」

上師說:「初學階段確實進步明顯,誇你進步大也是為了鼓勵你,到了現在,我就不容易感知你的進步了。」

修行者問:「那我怎麼才能感知到自己的進步呢?」

上師說:「這恐怕要問你的兒媳婦、僕人、下屬和學生。」

修行者問:「這又是什麼道理呀?「

上師答:「這些人整天跟你打交道,他們最容易感受到你的言行變化,可以從這些變化中能感知到你修行的進步。修行的結果反映在你對外人,尤其是社交中處於劣勢地位人員的態度上。」

你有沒有變化,跟你接觸的人容易感受到。修行路上,每個人都需要時不時地洗洗澡,照鏡子。唐太宗講:「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如果能有一兩個跟你講真話的好朋友、員工、親人,就像擁有一面鏡子一樣,他能給你很多真實的反饋和有價值的建議。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真正好的朋友,敢說真話,彼此包容且博學多聞。越高階的領導、越資深的講師,越需要益友。有諷刺意義的是,當你「高處不勝寒」的時候,身邊說真話的人就少了。所以,在還沒有登上權力、學術、修道巔峰的時候,無話不說的摯友就像一面鏡子,對我們學習很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田培訓講壇 的精彩文章:

TAG:老田培訓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