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向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

內向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

社會中存在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對內向者的偏見。如果在人多的場合你不賣力去表現,不機靈地去暖場去應答,甚至少說兩句話都會被扣上「內向」、「不善交際」的帽子,嚴重者甚至會遭受莫名其妙的冷嘲熱諷和唱衰。而那些活躍在各大酒場,會玩又會取悅眾人的人,就會被認為「有前途」、「會交際」,被旁觀者寄予「厚望」。

首先關於內外向的定義,一個相對比較準確的說法是:

內外向的區分主要是看獲取精力的來源。外向型人從與他人相處中獲取能量,內向者則獨處時精力充沛。外向人在獨處時、內向人群居時各自都會感到無聊乏味。

或者再補充具體一下:內向者的精力會隨與他人在一起溝通交流的過程而迅速衰減,在獨處時從自己的內心中獲得補充;而外向者的精力則會在獨處時迅速衰減,在溝通交流過程中從外界持續得到補充。一個從自我內部獲取能量,一個從外部獲取能量。內向外向中的「內」字和「外」字的含義可大致這麼理解。

單從定義上來看二者似乎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那麼為什麼社會會普遍認可外向者的存在呢?

首先是外向者更願意主動去表達自己。

既然牽扯到社會對這兩種人格的認可程度,那麼就必須要明白社會的認可其實就是其他人的認可。內向者更偏向貓型人格:期望被動獲得關注,然後才開放自我,更渴望自我空間。外形這更偏向狗型人格:主動去尋求與他人的聯繫,認為聯繫和互動才是生存奧義。外向者天生樂於與他人互動,去主動付出,那麼相對更被動獲取其關注的內向者來說,自然佔據優勢。想想看,兩個人的能力興趣外貌完全一致的情況下,你覺得跟誰的交流會更順暢和愉快?

除此之外,外向者更容易讓人看到Ta的價值。讓別人看到價值不論是真是假,但最起碼會讓人形成有價值的感覺。

有兩個能力不相上下的大學生去面試應聘同一個職位,外向者往往自信滿滿侃侃而談,內向者常常拘謹保守留有分寸。在HR的眼裡自然更傾向於前者。退一步說,即使內向的那個更優秀,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裡無法展示一二,自然也就被比了下去。

事實上,內向者因為其內斂深沉內省於心的特性,往往更優秀。不像外向者的直率,內向者的表達往往是在深刻思考之後的結果,因此常給人比較大的反差。換句話說:外向者更容易讓人覺得Ta很牛逼,但是內向者常常實際上更牛逼。就像有人說的,內向的人分兩種:天才和病人;外向的人分為兩種:人才和凡人。

有個很有趣的理論叫做MBTI人格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邁爾斯母女在榮格的性格內外傾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完善的結果。

MBTI理論把人格分為四個維度,第一個維度「E」和「I」分別表示外向和內向,第二個維度「N」和「S」分別表示更注重整體還是細節,第三個維度「F」和「T」分別表示更注重別人的感受還是原則,第四個維度則是「J」和「P」,表示傾向於計划行事還是率性隨意而為。四個維度各自兩種傾向就組合成了16種不同的人格。

在這16種人格中,內向者往往和「理想主義」、「敏感熱切」、「較強的移情能力」、「神秘複雜」、「深思熟慮」、「安靜深沉」等特徵密切相關。林肯、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人被認定為INFP型人格,牛頓、馬克思、尼采、扎克伯格、特斯拉、霍金和約翰納什被認定為INTJ型人格,盧梭、梵高、莎士比亞、安徒生被認定為INFP,柏拉圖、甘地、維特根斯坦、托爾斯泰、JK羅琳被認定為INFJ。歷史上很多天才級別的人物甚至內向到了有些自閉的程度。可以看到,內向者絲毫不比外向者遜色,甚至說在科學文化領域有著外向者所不及的能力和力量,這與他們審慎內斂溫和柔軟的性格特點密不可分。

雖然在大多數人眼中成功人士一般都能言善辯,但美國MSNBC網站曾報道稱事實上內向成功者遠多於外向性格。專家研究發現,內向者在處理問題時更愛深思,注重細節,也更專心致志,因此也更容易成功。英國精神科醫師、作家安東尼·斯托爾也曾對外向性格優於內向性格這種傳統觀念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認為人一生中的許多時間都註定要獨處,因此良好的獨處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就像叔本華曾說的:青年人要上的第一課,首先是學會孤獨。其實本質上也就是學會和自己相處,無疑,內向者在這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在被問到怎麼在外向的世界成功時,他說內向的人可以花好幾天去想一個棘手的問題,並強迫自己想出領域的最邊緣處在哪,並能閱讀任何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文章。不過還是得學習外向的人的處世方式,並僱用外向人士,才能讓公司的想法傳播到全世界。其實也反映了內外向並無孰優孰劣,只是各自適用於不同的場合和領域,就像一個是白天一個是黑夜,儘管人們對白天和黑夜的感受不同,但二者存在的時間都是相等的。僅此而已。

然而在如今的社會中,內向者面臨的困難遠多於外向者。

TED著名演講者蘇珊·凱恩曾說「我們這個社會,有個心照不宣公認的想法,即理想型人格應該英勇無畏,有領袖氣質,且愛好交際,」凱恩說道。「人們認為,內向介於失敗與變態之間。」社會中的許多重要機構的招聘都傾向於外向者,大多數企業工作環境的布置也都是出於人際交互所設計的,人們更多地強調「團隊力量」和「人際交往」,很多外向者被迫屈從於這樣的偏見,讓自己戴上外向的面具,驅使自己加入到並不想參與的活動之中。這種情況下的結果很可能就是:內向者既感到身心疲倦,也被削減了原本在安靜和獨處中可能爆發的創造力量。

這還讓人想到現在有個逐漸被曲解的詞語:情商。情商原本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然而如今圓滑和虛偽卻被認為是情商高,而且所謂的「情商」更多與外向者掛鉤,內向者常被諷刺為「情商低」等。這種對情商的定義實在讓人不敢苟同,而且內向者也許不善言辭不夠圓滑不夠世故,但難道這樣就意味著情緒的品質和自我管理差嗎?對於這種曲解,周傑曾在《吐槽大會》中回擊道:「好像現在管這個虛偽不叫虛偽了,都叫情商高。誒,這就對了,我就是情商低。」

最後,對於旁觀者,我想說:內向者只是在用行動詮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但是如果你真的以為沉默寡言的他們對「前程」漠不關心可就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是看起來似乎如此而已。

對於那些在非議中掙扎的內向者,我想說:跟從自己的本心做自己吧,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去他娘的偏見,去他娘的扯淡。

對於那些對內向者充滿偏見的人,我想說:內向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閑著沒事多喝點熱水吧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幾何 的精彩文章:

許嵩:從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一)

TAG:文藝幾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