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一章第八節:「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第一章第八節:「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

現代科學量化解讀:≥分子級看得見實體構成為形下之「器」,≤量子級看不見虛體(本體)【場】構成為形上之「道」。它們是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的兩種最基本狀態----看得見的實物【器】和看不見的場【道】,由於面對兩種不同的研究對象,從而構成「形而下」和「形而上」兩種不同維度的世界觀(本體論)。

無獨有偶,此一從哲學宏觀層面「形上/形下」直覺模糊分類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並非中國古人『獨一份』,與孔子同時代的西方先哲亞里士多德也將事物從『形』分類,分為『原形』(「形而上」第一哲學/後物理學)『原質』(「形而下-物理學/幾何學)兩部分。

中華文化的形而上「道」既為宇宙之本源、同時它又泛指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衰退、消亡的全過程及其運動變化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因此中華文化的「道」又是貫穿於一切玄學(天道)自然科學(地道)人文哲學(人道),是人類宇宙觀-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一氣貫通」的精神體現。如:

(一)道為宇宙本源:象數「0」是無極、空、幾、元炁,本源難以感知,故曰『無中生有』,構成充斥於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元。老子曰:「有物混成……可以為天地母(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其首,隨之不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零維存在)類似釋家的「空」「真性自如」「真如實相」。類似於現代宇宙本源、最基本粒子、真空不空、超光子、超光態、負質量、磁單極、以太……現代前衛科學努力追求的0點能量場、宇宙終極粒子。

(參見拙文《道為宇宙本源,為何難以感知--引力、斥力原統一場論假說》)註:該文濃縮篇1990年發表於北京大學《潛科學雜誌》

(參見拙文《傳統民間中醫方法為何有效現代解釋-與煉丹、順勢療法、藏葯藥引、特異功能…相關揭秘》)

(二)道為整體:象數「1」,小1是基本粒子(小整體、趨向於零不等於零,介於零維與一維之間存在),大1是太極、(大整體、多維存在),相對獨立事物的系統和諧,基元構成萬物,故曰『道生一』,一即道。所謂「一人一宇宙,一物一太極。」「天下皆天子。」類似於現代系統論、耗散結構、負熵、信息控制反饋、自組織理論、生態平衡……。

(參見拙文《系統和諧,中醫之魂--縱論上、中、下三工》)

(三)道為陰陽:象數「2」是兩儀、陰陽、水火(多維度存在),任何事物成為太極,必又可分為陰陽兩部分,故曰『一生二』;對立統一是宇宙間的總規律,任何事物的相對獨立又是其內外部兩類相反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狀態表現,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反者道之動』「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此系統力量對比類似於現代事物內部的矛盾觀、質能觀、運動觀;一種附屬於整體和諧而存在運動變化著的相反相生,一種動態的對立統一、和諧中和,並非物理意義上的靜態等量平衡;是兩類相反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狀態表現,不是內部結構對立,不是哲學和說理工具,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力量對比;複雜性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立足點、起首功夫;(中西分水嶺)貫通哲學、自然科學、實踐方法的超科學潤滑劑。

(參見拙文《「陰陽」超科學的妙處-貫通哲學、自然科學、實踐方法的超科學潤滑劑》)

(四)道顯精氣神:象數「3」精、氣、神是事物內外部兩類相反運動方式的相互作用和狀態表現結果,偏於質量狀態為精(二維認識),偏於能量狀態為氣(二維認識),偏於信息狀態為神(二維認識),故曰『二生三』;任何事物都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體,故曰『三生萬物』(三維存在)。(通過『精氣神』曲線把握『道』是有效途徑)類似於物質、能量、信息三位一體,宇宙間不存在任何離開其它兩者而獨立存在的事物。

(參見拙文《精、氣、神-超科學的三級信息控制系統》)

(五)古代道家把『元炁(精氣神)、陰陽、太極』三者合而為『道』。東漢班固認為太極就是元氣,他說:「太極元炁陰陽,函三為一。」「太極中央元炁,故為黃鐘。其實一龠」《漢書、律曆志》,明代著名氣論哲學家王廷相在其《太極辯》中直言:「元炁之外無太極,陰陽之外無炁,……三者一物也,亦一道也」。

(六)『道』是規定和參與著世間萬物發生、發展、變化、衰退、消亡的一切全過程。管子曰:「道在天地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小到不能再小的基原(基本粒子),構成世間萬物,構成大到不能再大的茫茫宇宙,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無邊無際、至微至著、至隱至顯。一生一切,一切歸一,道是大自然的一切運動變化全過程。

(七)『道』引申為客觀規律和一切過程解讀。

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全過程都蘊涵著內在本質的客觀規律,故通常又將道作為客觀規律解釋,如『道行之而成』『道者規律也』『法天地運化為道』『大道無痕、平凡即道』等等。

(八)進而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認識境界、道路、品德、理論、方法、技術…也可稱之為『道』。如『天道』『人道』『醫道』『診道』『丹道』『茶道』等,『道』已成為一種正確合理(普遍真理)的泛指,一種古代科學的代名詞。現代翻譯類似於當代無處不在的跨學科科學-系統信息控制管理思想。

(九)『道』有天道(哲學總規律)地道(自然科學)人道(人文科學)之不同。道與科學相比較,道偏重於宇宙觀、世界觀和認識論,科學則偏重於認識論和方法論;兩者雖都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但因為宇宙觀決定世界觀,世界觀決定認識論(大道),認識論決定方法論(中道),方法論決定實踐論(小道),所以中華之道是重在言其哲學本體論,古人言:「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旦得本,何愁末?」道重在看不見的無(思路)「無之以為用」;科學只是道的派生,道的認識-方法在實踐中體現,科學則重在看得見的有(實踐)「有之以為利」。即老百姓常言:「出路在於思路,細節決定成敗」。此兩者關係是一,不是二(不二法門),既不能割裂,又不能只強調某一單方,道既有大道、中道、小道之分,而當今中醫因為混淆、割裂、偏重一偶,故弊端蜂起。

現代科學量化解讀:≥分子級看得見實體構成為形下之「器」,≤量子級看不見虛體(本體)【場】構成為形上之「道」。它們是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的兩種最基本狀態----看得見的實物【器】和看不見的場【道】,由於面對兩種不同的研究對象,從而構成「形而下」和「形而上」兩種不同維度的世界觀(本體論)。

無獨有偶,此一從哲學宏觀層面「形上/形下」直覺模糊分類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並非中國古人『獨一份』,與孔子同時代的西方先哲亞里士多德也將事物從『形』分類,分為『原形』(「形而上」第一哲學/後物理學)『原質』(「形而下-物理學/幾何學)兩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一定要明白人品的重要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