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時代的結束下:西方媒體報道中的蔣介石之死

一個時代的結束下:西方媒體報道中的蔣介石之死

上世紀七十年代對於台灣而言,既是經濟騰飛的時代,亞洲四小龍有其一,也是兩岸攻守易勢,動蕩不安的時代。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中國大陸取代台灣國民黨政府重返聯合國,台灣稱之為「排我納匪案」,在表決結果揭曉前宣布退出聯合國。台灣深受打擊,國際生存空間受到壓縮。

1972年2月,更大的打擊來臨,作台灣國民黨政權存在最大支柱的美國,時任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破冰解凍,走向正常化。同年9月,另一支柱日本,時任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立外交關係,日本與台灣斷交。

在兩國示範下,各邦交國紛紛與台灣斷交,台灣進入最危險的時刻。幾年的掙扎求生,好不容易熬過了危機,1975年4月5日擔任民國總統已經28年的蔣介石突然去世,台灣再陷危局。不過,危險中蘊含著機遇。

蔣介石去世後,台灣國民黨政府舉行了最高規格的國葬。「全國軍、公、教人員應綴配喪章一個月;全國各部隊、機關、學校、軍艦及駐外使館等應自即日起下半旗誌哀三十日;各要塞、部隊及軍艦均應自升旗時起至降旗時止,每隔半小時鳴放禮炮;全國各娛樂場所應停止娛樂一個月。」每天數十萬人前往國父紀念館瞻仰遺容。

島內報紙一改平日紅色套版,一律為黑色版面,幾乎全部篇幅都與蔣介石相關。並且在報道蔣介石去世時,罕見地使用了「崩殂」,陵墓稱為「陵寢」,這兩個古時僅用於帝王的稱謂。甚至還天現異象,「淡水海外東北角上突然出現一個金紅色的巨球,四周圍繞著五彩祥雲,迤邐划過天空,不旋踵的電光閃閃,巨雷驚蟄,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蔣經國在日記中稱之為「風雲異色,天地同哀」。

蔣介石去世消息公開後,國際媒體也紛紛給予報道。其中尤以日本媒體最為熱烈,多持肯定立場,以頭版頭條的形式加以報道。並且與世界上大多數對蔣介石持肯定立場的媒體一樣,日本媒體的報道重點放在了蔣介石二戰中的功勛。

《朝日新聞》在4月7日的社論《蔣總統逝世》中稱,「蔣總統的卓越功勛,由於其領導八年抗戰勝利而達到頂點。中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由被列強蠶食之『半殖民地』狀態一躍而成為與美、英、法、蘇並列的世界五大強國之一。」《產經周刊》經濟發布增刊《悼念總統蔣公》,稱蔣介石是一位「學識非常豐富的長者」。

蔣介石之所以在日本好評如潮,與他的對日政策不無關係。前日本首相岸信界在蔣介石去世次日的講話道出了日本人的心聲,「我們失去了一位偉人……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我們所受到的待遇,我們不可能忘記蔣先生為日本所出的力。雖然日本軍方在中國造成了一場風暴,但是他把日本人遣送回國,不把任何人當作戰犯。他反對蘇俄分裂日本,並運用他的力量,保存了我們的天皇制度。他協助日本戰後的混亂,並協助日本奠下復興的基礎。」

前述《朝日新聞》在社論中也提到,「戰爭結束初期,由於蔣氏以德報怨的政策,諸多日本人得以生還故國,這乃是日本國民無法忘卻的大事。」《產經周刊》在增刊中也特別提到,1949、1950年日本發生大饑荒,近百萬人餓死,在一籌莫展時是蔣總統緊急批准出口10萬噸白米給日本,蔣是日本的救命恩人。前首相佐藤榮作在4月6日談話中也稱:「日本將永遠難忘蔣總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給予日本的大恩大德。《讀賣新聞》、《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每日新聞》等日本主流媒體均發表了主旨與內容相近的報道,悼念蔣介石去世。

此外,在許多人日本看來,蔣介石之所以成為中國的領袖,其根源完全在於留學日本的緣故。蔣介石對日本的」以德報怨「,又使傳統日本人認為這是」東洋人的信義「。從而在日本形成,「因為有日本,所以才有蔣介石;因為有蔣介石,所以又有戰後日本「的觀念。加之,日本傳統文化中又特別欣賞如櫻花般凋零的失敗英雄,蔣介石的去世不但日本媒體一片讚揚,普通日本百姓也將其視為「西鄉南州」(即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般的「悲劇英雄」,加以悼念。

感念於蔣介石對韓國獨立運動所做的貢獻,韓國政府、媒體對蔣介石的去世同樣予以大篇幅正面報道。4月6日,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發表特別聲明,」蔣總統不但對導致二次大戰盟國勝利有偉大的貢獻,而且對韓國的獨立運動,也曾予積極的支持……他的這些無法數計勛業,將永為韓國人民所難忘。」英文《韓國時報》在回顧蔣介石對韓國的幫助後,又大篇幅介紹了蔣在台灣的功績,「目前自由中國人民享受繁榮的經濟,其經濟體系比遷台時擴大為十倍,國民所得在七百美元以上……自由中國人民預期在今後五年內,將使他們的國家在經濟上趨於先進國家之林。」英文《前鋒報》、韓國總理金鐘泌等也發表了類似的看法。

相比日韓媒體,歐美主流媒體就有些不留情面了。美國《紐約時報》在蔣介石去世第二天,就在訃告版發表了五千字長文——《蔣介石的一生:一個被革命拋棄了的領袖》。回顧蔣介石自1927年「清黨」流血事件後,成為中國領袖的48年歷程,如何在1949年敗給共產黨,將「辛苦得來,經營了22年的事業」拱手讓出。文中直接稱蔣介石為「政治腐敗的國家領袖」,大談蔣及四大家族的腐敗;領導抗日卻一心保持自己的實力;挑起國共內戰,30億美元美國援助因為蔣介石政府的無能落入共產黨之手;鎮壓台灣二二八起義;敗退台灣,又是在美國介入下才穩定局勢等等,對蔣介石大加鞭撻,就如標題一樣,是一個被「革命」拋棄的領袖,獨裁專制而不合時宜。

一向被認為親台灣的《時代周刊》,相對溫和一些,在4月10日刊出了名為《蔣介石總統之死》的文章。文中稱「頑強而自負」的蔣介石是這個世紀主要人物之一,一度是革命者與民族主義者,一生充滿了勝利與悲劇。蔣介石曾經與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並稱為二戰四巨頭,替中國爭得了聯合國安理會的永久席位,丘吉爾稱其為「亞洲的盟主」,肩負美國在亞洲對抗共產主義的重任,但他失敗了。蔣介石在越南解放的關頭死去,中南半島反攻力量的崩潰,是整個亞洲長期以來反共鬥爭失敗的延續,而蔣介石正是這一過程中的主要「傷亡者」,「真是不能再戲劇化了」。對蔣介石的批評中,頗有些兔死狐烹物傷其類的味道。

加拿大多倫多《環球郵報》稱,蔣介石是一位「從未追上時代的領袖」。瑞典的《今日新聞》對蔣介石批評更為直接,其外事編輯奧洛夫·山德遜在文章中稱,「一個鬼魅死去了」,並將其與南越最後一任總統阮文紹相比,稱為「那個時代的阮文紹」。「今天蔣介石在無人哀悼中死了,逝去的只是一個老頑固,這老頑固在一段長得荒謬的時間裡,曾經贏取過他完全不配得到的同情。」

處於敵對狀態的中國大陸,蔣介石的去世在媒體上享受到了赫魯曉夫去世時的待遇,就連標題都是一個模樣。中共兩大黨媒,《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在最後一版右下角,通俗的說就是報紙的最後刊登了新華社的通稿。1971年赫魯曉夫去世時,《人民日報》的標題是《赫魯曉夫死了》,頗有些蔑視的意味,蔣的標題同樣是《蔣介石死了》,加以定語「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亂政太監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